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观念上和认识上的偏差,使园林绿化建设中存的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环境生态效益的现象日益严重。城市是一个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因素,也有人工化的组成因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美化景观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园林绿化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大广场、大草坪、大树进城等高价设计、高价见绿、高价护绿的不良倾向,追求所谓“现代化高档次”等现象。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绿化城市、美化城市,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不从本地实际出发,不仅不利于城乡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而且极易助长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和奢侈浪费之风。这也与近年来,中央大力倡导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背道而驰。因此,当前提出走节约型的园林绿化道路,促进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园林建设经历了由简单的基础绿化的形式,直至实现了今日富于内涵并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的过程,作为园林人,当下在和大家分享这些美好的园林景观的同时,我们应该重新深思一下我们的有些作品是否有太多的追求视觉刺激和形式上的广阔与规整,忽视其生态效益、绿化特色及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缓解城市热岛效益的作用,还大大增加了建成后的养护管理成本。
近些年来,一些城市大举引进洋植物、用上以亿的资金来建设广阔的绿地广场、浩大的音乐喷泉等。园林植物使用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对“大草坪”的跟风,大面积“色带”和“模纹花坛”的跟风;在居住区和公园营造水体、溪流的跟风;继而又出现了为求绿化立竿见影的效果,“大树进城”的例子,完全不考虑日后长期维护管养的成本,使得辉煌一时的“摩登”,既不能产生生态和社会效益,更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完全不符合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要求。
许多地方根本忽视园林绿化工程植物生长周期、生理节律而致的特殊性,将其等同于一般的市政建设项目简单处理,往往成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载体。有的城市为了所谓的“绿博会”不注意保护现有绿化成果,占用绿地和伐移树木,甚至出现砍大树栽小树等现象,违背节约型园林的宗旨。
目前我国园林建设投资仍为政府投资为主体,政府相关部门掌推绿化决策权。如果决策者首先提倡节约的理念,并要求和积极鼓励下属部门在节约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决策者在园林建设工作中对园林景观效果形式、对植物品种的个人喜好导致更多的跟风现象。这也是近年来不同城市出现大同小异的景观作品(如海派风)的原因之一。因此,决策层在思想观念上树立节约的意识对于构建节约型园林显得至关重要。
园林绿化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避免决策失误。如今园林景观设计中,有广泛的设计元素可以利用,有别国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做参考,有资金保证下的设计作品相信设计师均可轻松拿下,但是在节约的前提下,在尝试运用新型材料的同时,讲节约的意识从头到尾贯穿于自己的构想中,尤其是将本土的有特色的材料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中,并恰当好处地加以体现,这就要考验设计者的专业水准了。
这是杭州“花园与家具生活”主体花园展的照片,图1中作者巧妙地运用枯枝和玻璃给人以出奇制胜的感觉,一草一木、寄托着主人的思想和情感,让人联想、耐人寻味。 由这些是否可以引伸出,枯木围栏、座椅等等;图2中作者挖掘可循环以及被人们认为是废品(水管,布膜等)的物质的潜质,经过改造、加工,也可以创造出别致的园林小品。如果水管可被用作构筑物的骨架,废弃的陶罐、轮胎可加工成容器等等,这些都是节约新理念所带来的有特色的设计源泉。因此,设计者自身必须加强节约型园林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职业道德。
城市绿化植物配置设计中应因当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注重选择本土园林植物和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园林植物,慎重引进外来树种。乡土树种不是‘土气’,它们在生活的土地上扎根,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乡土植物对原产地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相对其他植物材料种植成本低、成活率高、养护成本也低,不会因气候变化而‘生病’或致死,同时有利于营造城
而不知何时起,在树种选择和应用中,杨树成为第一个不多为设计者所用并逐渐从城市中消失的树种,大家抱怨夏天越来越晒了,一边又反对在城市栽植杨树这样的大树,理由是:这树太土了,而且春季会有飞絮。越建越宽的大道两旁,取而代之的是截干的樟树、生长缓慢的银杏等,夏季难免暴晒,鸟儿也失去筑巢的基础。总之,植物没有贵贱之分,大自然赋予每一种植物独特的美,所以,在尝试使用新、稀植物品种时,只要设计者充分了解其特性,遵从适地适树的原则,让乡土树种与新、稀有树种共生,使得园林事物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植物设计中贯彻生物多样性原则,积极运用适合本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节水耐旱的新优植物材料。野生植被是天然的,是最符合生态要求的自然植物群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养护成本,节约水资源。不仅降低造价,还能节约大量水分和养护费用,并能营造独特的景观。如已经成功引进并在武汉地区生长良好的醉鱼木(马钱科醉鱼草属)、金叶莸(马鞭草科莸属)、蓝粉石竹、佛甲草、景天类的植物等等。通过采取人工植物群落与野生植被合理配置等方式,可以克服纯野生植被绿色期短、荒芜感强等缺点,游客营造郊野的氛围,在城市中别具韵味。例如野草的应用相比人工草就有生命力顽强、节水、粗放的优点,芒草和针茅就是不错的选择,既耐旱节水又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图5)
合体提高单位面积的绿量,增加植物多样性是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注意乔灌草的比例,在绿地规划设计中,应当以种植乔木为主,灌木为辅,草坪适量少用(图6)。据统计,植物和种草坪的投资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高达30:1,同样占地面积的树木产氧量是草坪的5倍,这些数字表明要在合理的原则下,考虑实际情况,尽量缩小纯草坪性的开敞空间,尤其是游人不能进入的“观赏草坪”的面积,加大林下活动空间的比例。其次设计中尽最大可能增加绿地的绿量,提高单位绿地面积植物的多样性。武汉的洪山广场上的大草坪观赏性强(管护成本高)实用性差,一到盛夏便很少有游人,而与之相反的绿荫浓浓的东湖环湖路,一条道路却游人众多驻足小憩,这是让人值得反省的一个重大实例。
随着武汉交通飞速的发展,道路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道路的幅面也越建越宽,但是,和过去随处可见的杨林大道的绿化景观相比,还是有许多欠缺,决策者的个人喜好造成道路绿化频繁改造、树种更换的是造成城市绿化浪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管线都埋入地下,绿地也相应加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隙地上大片的缀花草地,分车带上也运用上了大量的宿根花卉和修建整齐的灌木,而少了大树所带来的浓厚的绿荫,道路上确实增添了一些“美化”的功能,可是却失去了厚实的林带所起到的防尘、降噪、调节空气湿度等主要作用;分车带上繁琐的配置方式和缤纷的花卉,对于引导视线作用不大,成本大幅增高。
不同的植物均有其不同的生长所需空间,应当以植物的成年冠幅来设计植物的栽植密度,而不能单单为了达到“推窗见绿,出门见绿”的视觉效果,而不考虑植物的生长空间,而导致植物“长不动”,即使长了几年后又需要人为去间苗这样的局面。当今的园林建设中仍在做“业绩”工程,为了绿而绿,这样费财耗力的做法违背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的宗旨。
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是构建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增加绿量,而且还可以对建筑起到保温、隔热等作用,间接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图7屋顶绿化,图8垂直绿化)
园林中的地形设计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空间组织,是建设节约型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建设所需要的回填土和种植土,大多来源于山地和农田,大量的园林土方工程势必对山区和农村的生态系统造成较大的威胁,且增加的园林工程的成本。本着这一原则,设计者在进行地形设计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三点:(1)尊重原有的地貌特征,总体规划要因山随势,竖向规划应遵循减少土方量的原则,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避免挖湖堆山等大规模的地形改造。(2)必要合理规划地形,尽量做到利用微地形加强地表水的渗入,利用渗井或雨水收集系统进行收集,经过处理,成为中水,重复利用,以节约施工后的养护成本。应避免形成窝水,为养护造成不必要的麻烦。(3)保护好表层土壤。土壤的肥力主要集中在表层土中,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大量微生物,还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是一个往往需要上万年的时候才能形成的生态系统,设计者一定要在施工图注明表层土的收集与回填。
园林建筑与园林小品数量以适当为宜。必要的园林建筑、雕塑和小品在园林绿地上的应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甚至可以满足某些功能上(突出主题、点景及休息)的需要。园林建筑与园林小品在选材设计上,应该着重从以下几点综合考虑: 1、所选材料回收利用价值;2、就地取材;3、后期管护等。如我们周围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木质花架、亭等,从节约的角度我们没有太多的木源,木制小品寿命不长需要定期养护,这样就加大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而如果我们把花架,景亭中的座椅(见图9)采用木制的,而其他部位采用耐用的仿塑木、水泥构件,实用又经济;在经济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用钢材做小品的组建也是不错的考虑,钢材虽然成本高,可是其回收利用价值也是最高的(图10,图11)。这就需要设计者来综合考虑了。就地取材也是节约财力,人力的一个必要措施。如在武汉的某一小区所作的设计中,用铁丝网笼住当地小区作开发时所废弃的建筑垃圾及一些本地毛石,形成景墙,(见图12)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不仅解决了工地上的建筑垃圾,还节约了工程造价。
在构建园林景观中,占总工程造价比例最大的就是铺装这一项了。在园林设计中应以人流集散和铺装占绿地的比例等这些综合因素来制定硬性铺装的面积,切忌硬化面积过大而造成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这样不仅对自然土壤造成了破环,还严重阻碍了降水的收集。场地还应充分的考虑其能性,实践表明,带树阵的铺装广场明显比纯铺装的广场更为大众喜欢。
近些年,路面铺装材料选择范围很广,但运用最多的是透水砖和石材,对于石材铺装建议用在园林景点的点景之处,提倡多用不同色彩的透水砖为好。设计中应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设计中充分考虑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还突出了地方特色。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富于创意的废弃物可以循环利用或是在利用的方法,形成十分奇特的园林小品。如利用建筑剩余的石块制作的景墙,砾石做成的园路,以及利用死树枯干可以形成园林景观等等。
园林作品经过设计,施工环节后,是否能保持长久的景观效果,关键是今后的养护管理工作,众所周知,考虑周全的设计是园林景观良好的开端,高水准的施工质量是园林景观成败的关键,而养护管理则是绿色永驻的有力保障,因此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就应该在设计、施工等环节始终如一的坚持节约的理念,并将保持景观长久的构想贯穿于工程实施的每个细节之中,必须为今后的养护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节约理念,使得园林景观的发展更为合理有序。
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在园林设计中的价值体现——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
4.1用“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等新理念取代传统的,以建设为核心的规划理念
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土地、水和财力,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尽可能少的干扰来绿化和美化城市。在技术上,必须通过生态设计来实现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遵循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用节约并可持续的理念和生态科学知识,营建人地关系之和谐。
中山岐江公园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占地11公顷。案例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采用了多种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发了对节约型城市绿地设计概念的理解:
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等等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了原来的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构筑物的保留和再利用: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机器的保留和再利用: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大量的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这些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加以提炼。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旧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烟囱与龙门吊的再利用,船坞的再利用,机器肢体的再利用。
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再设计,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做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甚至场地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也通过诸如“红盒子”的设计而得以再现。
随着城市园林景观建设飞速的发展可供园林人“描画”的绿地也将会越来越少,因此,每一个园林人都应一贯坚持,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等为原则的最佳造景方式。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建设新农村的乡村式园林景观将是园林人大显身手的有一处新天地,但是我们必须切记,在建设新农村,新景观的同时,不能造成原有乡村景观特色的丧失,因此,讲园林绿化建设与保护和修复乡村景观相结合,既节约原有能源,又能提高园林绿化的经济收益,营造更加丰富的园林景观。(见图1)总之,绿地是城市中水土资源的积聚场所和生态过程的发生空间,只有树立以绿为主和生态第一的城市绿化理念,着眼于节约型园林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才真正具有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