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秉承工业景观,传达历史信息的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为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新方法,带来了新的景观形式。文章总结了工业废弃地产生的背景、论述了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的思想、设计手法、意义与启示。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达国家城市中传统制造业衰落,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也正在从城市中向外迁移,于是在城市中留下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工业废弃地,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这些工业设施具有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它们往往见证着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
将工业废弃地改造为园林景观早已有之,绍兴的东湖是将采石基址改建为山水园林的范例(图1)。在西方,较早的实例有1863年建成的巴黎比特·绍蒙(ButtesChaumont)公园,它将一座废弃的石灰石采石场和垃圾填埋场改造为风景式园林(图2)。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环境意识的加强和环保运动的高涨,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项目逐渐增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和生物技术的成果,也为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技术保证。1972年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GasWorkPark)是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再利用的先例,它在公园的形式、工业景观的美学文化价值等方面,对景观设计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图3)。
20世纪90年代,尝试用景观设计的手法,来处理这种曾经有辉煌的历史,但又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已经衰败了的工业景观的设计作品,更是大量出现。设计师运用了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手段,以达到工业废弃地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经济发展的目的。在秉承工业景观的基础上,将衰败的工业废弃场地,改造成为具有多重含义的景观。这类景观通常被称作工业之后的景观(post-industriallandscape),比较有影响的项目有: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中的一系列项目、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BürgparkHafeninsel)、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Ziegeleipark)、德国Lausitze地区露天矿区生态恢复、美国波士顿海岸水泥总厂及其周边环境改造、美国丹佛市污水厂公园(NorthsidePark),韩国金鱼渡公园等。这些案例的实践表明,通过对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可以成功地实施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从而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这些理念在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20世纪生态学理论,经历了从浅层生态学向深层生态学的发展过程。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一些学者看到单纯用生态技术的方法还不够,还得借助于社会伦理道德,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寻求解决途径。生态学家提出了生态节制和适度发展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节制那种对自然环境过度干预的行为,人类的活动,应该有一定限度,它不能超过一个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超过这个限度就是不道德的。深层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中不仅是人类,其他存在物都有内在的价值,都有生存的权利。广义而言,景观和各种环境都有保持自我的权利。现在的生态伦理提出的一系列的口号“手段俭朴、目的丰富”(simpleinmeans,richinends),“活着也让别人活着”(liveandletlive),“让河流尽情流淌”(lettheriverlive),“轻轻走在大地上”(totreadlightlyonearth),深深地影响着景观设计。
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蕴涵着这些生态学的思想。一些设计师提出并尝试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思路,在废弃地的改造中,尽量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和生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些设计中,场地上的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尽可能地循环利用,那些残砖瓦砾、工业废料、矿渣堆、混凝土板、铁轨等都能成为景观建造的良好材料,它们的使用,不仅与场地的历史氛围十分贴切,而且演绎着一种材料可持续利用的过程。
工业废弃地上的污染是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设计师们更加喜欢尝试那种以生态学原理为支撑的软处理技术。在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中,设计师哈格(RichardHaag)没有把污染的土壤全部铲去,而是在土壤中掺进了一些腐殖质和草籽,来增加土壤肥力,以此培植一些微生物和植物来“吃掉”这些污染物质,从而净化污染的土壤。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项目之一的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LandschaftsparkDuisburgNord)中,设计师拉茨(PeterLatz)也尝试利用工业废渣和污染的土壤,培植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即演示花园,并专门挑选了那些能适应这种特殊生长环境的植物材料。
工业废弃地受损生态系统,有两种生态恢复的模式:一种是当生态系统的损害没有超负荷,且是可逆的情况下,通过解除外界压力和干扰,使恢复可在自然过程中发生。海尔布隆市砖瓦厂中就设计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矮石墙,在土壁前划出了一条自然保护地带,让正在恢复的生态过程延续下去。另一种是超负荷的,并且是不可逆的,需要人工加以干预,才能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例如西雅图煤气厂公园采取的增加土壤营养,利用吸收污染的生物活动,来达到改良环境,从而建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系统。
异彩纷呈的现代艺术,为工业之后的景观提供了设计源泉,它重新解释了废弃的工业景观的价值与含义,从而使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
传统的美学观点认为,废弃地上的工业景观是丑陋可怕的,没有什么保留价值,于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么将那些工业景象消除殆尽,要么将那些“丑陋”的东西掩藏起来。而今天,艺术的概念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美”不再是艺术的目的和评判艺术的标准,景观也不再意味着如画。在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中,生锈的高炉、废旧的工业厂房、生产设备、机械不再是肮脏的、丑陋的、破败的、消极的,相反,它们是人类历史上遗留的文化景观,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这些工业遗迹作为一种工业活动的结果,饱含着技术之美。工程技术建造所应用的材料,所造就的场地肌理,所塑造的结构形式与如画的风景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图4)。
工业之后的景观通过保留、利用和加工老的工业景观要素,传承工业文化传统,增加现代景观内容,诠释了新的景观设计美学,与人们心目中的“伊甸园”相去甚远。它将不同形式、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景观要素并置在一起,产生形式的冲突。这一切都表明工业之后的景观,不再刻意追求和谐的宇宙秩序和诗意般的风景,它对传统的浪漫如画式的美学提出了挑战。
在工业之后的景观作品中,从形式和构图上都可以看到艺术的影响。从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极简艺术、波普艺术、达达艺术、大地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
在众多的艺术潮流中,对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大地艺术。大地艺术家们最初选择创作的环境时,偏爱荒无人烟的旷野、滩涂和戈壁,以远离人境来达到人类和自然的灵魂沟通。后来他们发现,除此之外,那些因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而遭遗弃的土地,也是合适的场所。这些地方所显现出来的文明离去后的孤寂荒凉的气氛和给人的强烈深沉的感受,与大地艺术的主题十分贴切。随着废弃地成为大地艺术家创作的舞台,人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利用,实际上给双方带来了利益。大地艺术作品,对于废弃的土地并非毫无实用价值:一方面,它对环境的微小干预并不影响这块土地的生态恢复过程;另一方面,在遭破坏的土地的漫长的生态恢复过程中,它以艺术的主题提升了景观的质量,改善了环境的视觉价值。因此大地艺术也成为各种废弃地更新、恢复、再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大地艺术家史密森(RobertSmithson)主张一种有助于恢复被人类破坏了的自然秩序的景观艺术,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提出大地艺术最好的场所,是那些被工业和盲目的城市化所破坏的、或是被自然自身毁坏的场所,认为艺术可以成为调和生态学家和工业学家的一种资源。他认为利用这些被毁坏的场所的一个实际办法,是以大地艺术的方式进行土地和水的再循环利用。在废弃的矿区,他创作了一些大地艺术作品,也曾提出利用大地艺术的手段,对一些矿渣堆进行改造的方案。
1979年夏天,西雅图肯特郡艺术协会(TheKingCountyArtsCommission)邀请了8位著名艺术家在垃圾填埋场、侵蚀的河谷地带、采矿坑等废弃地上进行创作,尝试将大地艺术作为一种土地改造的工具。在此次活动中,大地艺术家莫里斯(RobertMorris)在一块废弃的矿坑上,实现了大地艺术作品“无题”,在矿坑中心形成一个室外剧场,剧场里面只能看到天空,剧场外可以俯瞰肯特河谷的乡村和远处起伏的群山(图5)。
艺术家海泽(MichaelHeizer)创作的古冢象征雕塑(EffigyTumuliSculptures)是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大地作品。他利用依利诺斯附近矿山上的废渣,塑造了5个巨大的动物形体(图6)。这种用艺术造型来处理矿区上的废渣的方法曾出现在许多废弃矿区改造项目中。
20世纪90年代,为了使德国Lausitze地区方圆4000km2露天矿坑尽早恢复生气,这个地区不断邀请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以巨大的废弃矿坑为背景,塑造大地艺术的作品。不少煤炭采掘设施如传送带、大型设备,甚至矿工住过的临时工棚、破旧的汽车也被保留下来,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矿坑、废弃的设备和艺术家的大地艺术作品交融在一起,形成荒野的、浪漫的景观(图7)。
在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中,有关大地艺术的主题也越来越多。利用工业废弃地建造的公园,如在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和格尔森基尔欣北星公园(Nordsternpark)中的地形塑造、工厂中的构筑物和废料堆积物都如同大地艺术的作品(图8)。
大地艺术的思想影响了对工业景观的理解。在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师看来,废弃地上的工业遗迹就如同大地艺术,是工业生产在大地上留下的艺术品。拉茨也用大地艺术来形容工业废弃地上的工业厂房和设备设施,不过创作者不是艺术家而是工程师。
艺术使现代文化和历史联系了起来,艺术使这些曾经无人问津的工业遗迹与人们拉近了距离。
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人们对多元化的设计的追求,对历史的价值,基本伦理的价值,传统文化的价值的尊重,这些正是后现代的设计思想。
在工业之后的景观作品中,最触动人心、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是工业遗迹。这些遗迹诉说着场地上辉煌的工业历史,记载着一段灿烂的工业文明。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得这块工业废弃地的文脉得以延续。
工业之后的景观传承了场地的历史信息,对工业遗迹的保留与利用,成为设计师的兴趣所在。有些设计将原工厂的布局结构和厂房设备的大部分保留下来,另一些作品对场地上的工业遗迹,做了富有创意的加减设计。正是对这些工业遗迹处理的千变万化,使得工业之后的景观异彩纷呈。
保留的工业废弃地上的工业遗迹,不仅是场地的标志性景观,这些设施大多得到了再利用,通过精心设计和转换这些工业建筑构筑物、设备设施的使用功能,它们成为公园中充满活力的地方。
从成功的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可以总结出用景观设计的途径更新工业废弃地的手法,尽管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废弃地都必须采用同样的方式来更新。由于场地受到了工业生产的破坏或污染,从工业废弃地转变为绿色公园,往往比一般的景观设计复杂得多。其设计和实施过程主要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在这些公园中,景观设计是以对工业景观的秉承为基础的,对场地上原有工业景观的处理,是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这里的工业景观,是指场地上废弃的工业建筑、构筑物、机械设备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运输仓储等设施。
大致有3种方式来保留场地上的工业景观,一是整体保留。整体保留是将以前工厂的原状,包括工业建筑构筑物和设备设施及工厂的道路系统和功能分区全部承袭下来,在改造后的公园中,可以感知到以前工业生产的操作流程(图9)。
二是部分保留。留下废弃工业景观的片段,使其成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保留的片段可以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工厂性格特征的工业景观,也可以是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或是质量好的、只需适当维修加固的老建筑(图10)。
三是构件保留。保留一座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结构或构造上的一部分,如墙、基础、框架、桁架等构件。从这些构件中可以看到以前工业景观的蛛丝马迹,引起人们的联想和记忆(图11)。
保留下来的废弃工业建筑构筑物或设施,可处理成场地上的雕塑,只强调视觉上的标志性效果,并不赋予其使用功能。但大多数情况下,废弃的工厂设施,经过维修改造后,可以重新使用。它们的再利用有以下途径:
(1)利用工业景观的形体结构工业景观自身的结构很容易转变为公园的结构。运输的铁路是联系着工厂各个生产节点的线形系统,很容易保留并改造成贯穿全园的步行道体系(图12);高炉稍加处理就是良好的攀爬登高设施(图13);四面围合的储料仓,可以布置成专类小花园;建筑的柱网框架可以成为攀援植物的支架;建筑基础可做蓄水池……
(2)工业建筑的改造原有工业建筑可以在保留空间形态的基础上,改造成音乐厅、影剧院、博物馆、展览馆、旅馆、办公和其他娱乐或文化建筑(图14)。
(3)重新使用老的工业设备原来工厂中一些设备是可以重新使用的(图15)。
有时,由于条件限制或设计需要,将工业废弃地上的某些构筑物或设施拆除,拆除后的那些构件或工业符号可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建筑、雕塑等景观。
异彩纷呈的现代艺术,为处理工业废弃地上的工业场景提供了新思路,工业建筑构筑物和设施机械可以成为创作的材料,工业符号也可成为艺术创作运用的主题语言(图16)。
在工业废弃地改造中,一些作品大胆地应用了鲜明的色彩,来强调工业景观,使其突出、醒目,将破败的工业场地变成了绚丽多彩的世界。一方面,工业废弃地上零乱的工业景观,可以通过颜色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根据人的心理特征,用颜色处理来表达特定的主题(图17),同时在工业废弃地改造中,颜色可以用来指示不同的区域(图18)。
一些工业构件通过扭曲、变形、碰撞、突变、隆起、塌陷、断裂、历史场景再现等戏剧性的处理,带来了新奇幽默的效果。
工业生产在自然中留下了斑斑痕迹,在这里,景观设计并不试图掩盖或消灭这些痕迹,而是尊重场地特征,采用了保留、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
可以将场地上独特的地表痕迹保留下来,成为代表其历史文化的景观(图19)。也可以基于地表痕迹进行艺术加工。工业废弃地是一些艺术家偏爱的进行艺术创作的地方,通过艺术创作,提升了这些地方的景观价值(图20、21)。
场地上的废料包括废置不用的工业材料、残砖瓦砾和不再使用的生产原料以及工业产生的废渣。一些废料对环境没有污染,可以就地使用或加工;一些废料是污染环境的,这样的废料要经过技术处理后再利用。在废料和污染处理中,原则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在污染严重时,要对污染源进行清理,污染物外运。
材料的再利用体现了生态原则。工业废弃地上的废材废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资源,有两种方式可以使这些材料循环利用。,一种是就地取材,使工业废料成为独特的景观设计材料(图22、23)。第二种是对废料二次加工后再利用,利用后看不到原来废料的原形。例如钢板熔化后铸造其他设施,砖或石头磨碎后当作混凝土骨料,建筑拆后的瓦砾当作场地的填充材料等(图24)。
波普、达达及其他艺术形式中的非常规的材料、鲜明的色彩和戏剧性形式,以及对材料的拆解与重构,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美学标准。废旧的汽车、垃圾等也可成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废物雕塑则是用废品废物创作的作品,表达了后工业社会废弃的概念,两者都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同时极简艺术、大地艺术或其他艺术思潮都尝试过工业材料的应用,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艺术成为处理工业废材废料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思想和构图法则丰富了后工业景观的设计语汇。
著名的实例有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中的金属广场,废弃的49块2.2×2.2m正方形钢板,按正方形格网铺装场地,与极简主义雕塑家安德列(CarlAndre)的作品如出一辙(图25)。
工业废弃地的更新,融合了艺术思想和生态的原则,在后工业景观设计中,这种手法应用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适应特殊生态因子的植物建造花园,这里特殊的生态因子,主要是指受到工业污染的土壤、水和工业废料等,它们可以成为某些植物生长的媒介(图26)。第二方面,将以生态学原理为运行机制的污染处理系统作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就是一种尝试。
在工业废弃地上污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将工业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和补充地下水源,为野生生物创造栖息地和活动廊道。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在德国环状公园(RingPark)中,矿区内用红苜蓿来增加土壤肥力,种植芥菜来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
生态技术还包括利用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活动来处理污水的技术,通过景观设计,收集雨水,对其进行处理后循环再利用等技术。
在景观设计中,并不排斥对污染的常规技术处理,不过那些复杂的处理设施,不再被掩藏或排斥,而是成为景观的构成要素,增加人们对污染处理的了解和景观体验。在环状公园中,监测井里面的处理设施布置在玻璃房中,人们可以看到监测和处理污染物的全部过程。这种景观让人直接面对人类工业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体验技术的改造过程。
植物景观设计前,需要对工业废弃地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才能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覆土以恢复植被,或对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例如在废渣上面覆土,再种植植物。这种常规做法是必要的,但景观设计师根据废弃地的实际情况的不同,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自然再生的植被是物种竞争、适应环境的结果,这些植被更能吸引野生动物的栖息,在场地上重新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因此在废弃地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更尊重自然再生的过程,保护场地上的野生植物,创造出与常规园林不同的景观特征(图27、28)。
在污染严重或极度贫瘠的场地上,在受破坏的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情况下,需要人为的干预。主要是增加土壤腐殖质,改良其营养状况,促使植被的自然再生。若生态平衡是可逆转的,可以将场地保护起来,减少外界压力,让植被自然恢复。
在大千植物王国中,许多特殊植物可以适应恶劣的环境,如干旱地、盐碱地、含重金属离子的土壤或矿渣矿石等介质。在工业废弃地改造的公园中,这些植物可以成为良好的材料,用来建造花园或创造有自然野趣的景观。某些植物可以吸收污水或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可用它们来处理污染问题,某些植物对环境具有监测作用,可以用来建造景观和辅助科学研究。
将工业废弃地改造为公园,不仅仅是改变一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保留部分工业景观的遗迹,也不仅仅是艺术、生态等处理手法的运用,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改造,为工业衰退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寻找出路。从这些公园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巨大转变。告别机器轰鸣的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洁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和良好的户外空间。失去活力的工业废弃地带,需要新的产业来刺激经济,工业之后的景观更加深刻地思考了这些社会问题。
一些工业废弃地被改造成公园而没有作为其他用地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原有的工业用地污染严重,不经环境改善,很难作为城市的其他用地使用。而将它们变成绿地,不仅能改善地区生态环境,还可以将被工业隔离的城市区域联系起来,同时担负着类似休闲绿地的角色,满足人们对绿色的需求,在绿地紧缺的城区,这对于缓解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可以说,工业废弃地上的环境问题,是导致景观更新的重要原因。这些地段的污染,影响了城市的生活,在环境整治的同时,便生成了新的公园。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中,处理场地上的污染,净化河流水体,增加自然植被,绿化荒地,提高环境质量等等都是工业之后景观更新的重要内容。
将工业废弃地改造为公园的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西方国家的土地管理体制。在那些国家里,土地为企业或个人私有,工厂关闭后自然条件恶劣的工业废弃地便很少有人问津,但它上面的环境问题,可能对城市造成影响。相比其他地区,政府比较容易,并且花费更少的资金购得废弃的土地,因此政府便成为改造这种景观的积极倡导者。进行公园建设,既能对生态环境的提高起到作用,又为市民增加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提升了周边及区域的土地价值,为日后城市在这一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打下基础(图29)。
再次,城市的扩张,使以前人们很少到达的工业废弃地得到了注意。为了促进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政府采取了一些积极手段,它们将艺术展、园林展、博览会等活动放在这些地方举行,例如德国Lausitze地区露天矿区在环境治理的同时,就举办了三届大地艺术双年展,各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将那里变成了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区域,每年吸引着大量游人到此观光,一块曾经贫瘠荒凉的地方,逐渐开始出现生气。而北星公园就是1997年德国联邦园林展的所在地。
面对复杂的工业废弃场址,设计师提出了保留工业遗迹,并对它们循环利用的想法。从建成的这类公园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地段多位于城市边缘,是一些有特殊用途的且相对独立的区域,并且能够为城市中的居民到达使用。像波鸿市西公园,以前的工厂不受城市管辖,北星公园和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都是处在城市之间的地带,美国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和丹佛污水厂公园,都是处在城市近郊,因此它们中的一些工业遗迹得以保留下来,建成形式新颖的公园,供人们闲暇时间进行参观、游览、学习、娱乐。可以说这类公园一方面承袭了历史上辉煌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又将工业遗迹的改造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因此这些工业废弃地的更新设计并不仅仅是改变它荒凉的外貌,而是与人们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转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高科技产业不断兴起,钢铁、采矿类传统工业面临着挑战,今后城市中将有一大批工业用地面临更新的问题。
并非所有的废弃地都要改造成公园,特别是土地污染并不严重的区域。即使改造为公园,也并不一定都采用上述的方式来进行。但欧美国家用景观设计的途径来改造工业废弃地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仍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首先是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更新,使城市中环境恶劣的、日渐衰败的地段得以复苏和再利用。其次,这种改造保留下了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痕迹,用比较经济的手段获得了社会和生态的巨大效益。再次,一些新颖的设计手法和独特的设计思想值得借鉴,如有价值工业景观的保留利用、材料的循环使用、污染的就地处理、生态处理手段和艺术的创造等。另外,这类景观的设计必须注重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融入生态思想与技术的景观。
图7德国艺术家HermanPrigann在德国Lausitze露天矿区创作的大地艺术作品“黄色坡道”
图11纽约GantryPlazaState公园中保留的以往的货运码头中的铁轨和巨大的铁架
图12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中高架铁路改造成新的步行系统,料仓改造成小花园
图15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中,旧的沉淀池被重新利用,成为水处理系统的一部分
图16德国Lausize地区露天矿区的工业设施、废旧的汽车及工棚等都保留下来成为大地艺术的一部分,整个矿区充满着浪漫的艺术气息
图17西雅图煤气场公园游乐宫是由涂上明亮红、桔黄、蓝及紫色压缩机和蒸汽涡轮机等设备构成的,如同一个充满五金零件的童线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中蓝色代表可接触的开放区域,灰色和锈色区表示禁止进入或攀缘
图26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中的小花园对场地上的废渣废料进行了植被培育的尝试
图29环境改善后,北星公园周围逐渐成为居住用地,从而减少了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良好的土地的侵占
[3]王向荣,林箐.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王向荣/男/1963年生/德国景观设计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持设计师
任京燕/女/1978年生/河北人/200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