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白杨高大挺拔,生长快、材质好、寿命长、分布广,在我国大约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如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团队历时10年,从雄性毛白杨古树上选育出了一个“不飞毛”的毛白杨优良品种。它被命名为“京雄1号”。
毛白杨最早见于西晋崔豹著的《古今注》(约公元三世纪或稍后),描述“白杨叶圆,青杨叶长”,指出白杨枝可入药。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白杨,一名高飞,一名独摇,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终不曲挠”,告诉人们在那时毛白杨就已属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重要用材树种了。
上世纪60年代以来,毛白杨这一见证了历史更替的树种,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科学研究方面,都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起来,繁育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育苗面积逐年增加,造林规模和引种范围逐渐扩大。
目前,毛白杨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绿化和用材乡土树种,是各地群众所喜欢栽植的优良庭园绿化或行道树。
然而,毛白杨是雌雄异株,雌花和雄花分别长在不同的树上。雌树开花结果,产生飞絮,杨絮承载着种子,漫天飞舞。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路面广泛硬化,飞絮问题日益凸显;而雄花成熟时,只是传粉,不飞絮。因此,不飞絮、树形美观、抗性强的雄性毛白杨成为优良绿化树种选育的一个重要方向。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刘勇、李国雷团队联合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黄垡苗圃及绿地养护事务管理中心,共同开展了雄性毛白杨古树资源收集和选育工作。他们的目标是,在北京地区展开“乡土、长寿、抗逆、无飞絮”雄性毛白杨古树资源收集和选育工作。
接受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毛白杨繁育科研任务后,刘勇、李国雷教授团队并未采取常规的杨树选育途径,而将重点放到了雄性毛白杨古树上。因为雄性毛白杨古树具有“乡土、长寿、抗逆、无飞絮”等特点,是自然筛选保存的具有优良基因的重要种质资源。
如能在此基础上选出树形美观的古树,繁殖出造林绿化用的幼苗,将在绿化美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科研人员为此感到兴奋而激动。
2014年,刘勇教授带领团队在北京地区开展长寿雄性毛白杨古树资源收集和选育工作。半年时间里,他们足迹踏遍了海淀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等10个区、34个区域。有时一天的路程就达几百公里。有时一连几天都一无所获。
有一次,他们按照文献提供的线索,费劲周折赶到现场,却没能看到古树的身影。有时边走边打听,终于找到一株挺拔的树,但走进一看,树已死亡,心里充满了惋惜。还有一次,终于找到一株活着的古树,却被雷劈烧去一多半,只剩树皮还坚强地挺立着。这棵树虽不能用,但使刘勇教授感受到了生命顽强不屈的精神。
无数次的长途跋涉,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古树。挫折和困难并没有让他们气馁。历经180多天后,终于在大兴区的一片田野里找到了那棵让他们心动的优良长寿雄性毛白杨古树。
古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树形优美,恰如他心目中理想树木的样子。喜悦油然而生,驱散了所有的疲惫和不安。刘勇只说了一句:“看到希望了!”
选出优良古树单株后,刘勇、李国雷教授团队开始了繁殖材料的幼化试验,踏上了一条艰辛的路。
因为古树的发育年龄较大,即使采用古树上比较幼化的根萌条作为繁殖材料,也还是有老化的问题。经过上百次试验,团队攻克了繁殖材料的组培幼化技术和系列水肥管理技术,培育出了一批具有长寿基因、长势佳、冠形优美的古树繁殖苗木。
3千多个日日夜夜,无数次错了重来。10年后,从雄性毛白杨古树中选育的新品种和良种终获成功。面对中央电视台两个节目组跟拍团队,刘勇只说了一句“我们见到光了!”
这句平淡无奇的话语,让团队中参与了全过程、经历过试验中至暗时刻和崩溃瞬间的师生们热泪盈眶。
刘勇教授介绍说,这棵古树的繁殖苗木为雄性,通过组培幼化技术保持了母树的优良特性,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树冠椭圆形,树干通直,基部侧枝角度很大,干枝近垂直,枝展开阔,相邻侧枝间水平分布均匀。
2023年8月,这一新成果先后通过国家林草局新品种审定和北京市良种初审,审定该品种具有特异性、一致性及稳定性,符合DUS审查条件。2023年12月,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新品种权。在北京地区区域化引种栽植后,它表现优良,观赏性佳、适应性强、特征稳定、表现一致,应用前景良好。2024年初,经过北京市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北京市林木良种“京雄1号”终于诞生了。
为了保证良种在应用中不被假冒或品种混乱,刘勇、李国雷教授又带领团队针对雄性毛白杨古树优良单株,发明的“一种雄性毛白杨母树与后代关系的鉴定方法及应用”获发明专利。
“这就相当于给古树母株制作了身份证!”刘勇教授说,这可实现古树母株的身份确认和利用其繁育苗木的追本溯源,为优良种质资源扩繁和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刘勇教授说,下一步将依托前期攻关形成的良种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实现规模化生产,加快建立“京雄1号”良种繁育基地。繁育出的优质苗木,不仅可实现毛白杨古树的迁地保护,还可为城市绿化、平原造林和乡村绿化等提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