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植物病虫害的高发时节。今天要抓的虫子,一般会在每年6月造成悬铃木枯枝。”一大早,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教授郑兴国就来到市区园林路,查看一种危害悬铃木的害虫的诱捕情况。
作为国家森林城市,我市绿化面积逐年增加,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问题也愈显突出。8年前,受市园林绿化管理处、濠河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等单位委托,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组建由病虫害专家周小林教授任组长、郑兴国教授参与其中的项目组,开展园林植物病虫害监测、治理防控研究。通过八年不间断地观测与研究,项目组构建起完善的鉴定与监测体系,对100多种园林植物病虫害进行鉴定与测报,在和植物的“对话”中,探寻生态防控之路。
搭好梯子,爬上两三米高的树干,取下诱捕器,把昆虫小心装入取样袋……这套流程,是郑兴国的每周功课。这次诱捕到的黑色枝小蠹个头很小,但这种不起眼的小黑虫却可能造成树木枯死。
“它能终生潜伏于树干之中,持续对树木造成影响。”郑教授说,这些虫子将被带回实验室,“要进行持续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弄清它的生长过程,这样才能找到对付它的方法”。为了持续观察虫子的状态,郑兴国甚至在家中也开辟了一块“养虫专区”。
数据研究是园林植物病虫害监测的基础。对不同害虫的生长周期、病害等数据,郑兴国都有详细记录。翻看记录,活跃在我市的害虫种类也一目了然。
郑兴国介绍,研究中一般把害虫分成三类:食叶类、刺吸类、钻蛀类。食叶害虫顾名思义以叶子为食,南通常见的“洋辣子”(刺蛾)、卷叶蛾等都属于此类。“刺吸害虫就像吸血鬼一样,吸食植物养分,比如蚜虫。”郑兴国说,如果哪天在树下发现地上黏黏的,还有液体滴落,那树上八成生了蚜虫。
钻蛀害虫是树木的“心腹之患”。“小时候常捉来玩的天牛,它的幼虫就会钻进树干里。”说话间,郑兴国蹲下身指着一棵树上的孔洞说,“你看,树下有木屑,这是典型的钻蛀害虫危害表现。”
从叶子上的孔洞,郑兴国教授能判断出是否有虫咬,周小林教授则从斑点中能看出植物是否“生病”。
走进位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的植物有害生物监测与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周小林教授正在显微镜前观察病菌形态。实验室外的窗台上,摆着大大小小十几个种着洋槐、黑松等幼苗的花盆,每个花盆里都插着标签。
周教授说,每棵植物接种了病菌,用来观察不同病原体在同一植物上的表现。他端起一盆洋槐,剪去一段枝条,“看叶子它很健康,但其实中间已经开始腐烂了。”
相较于虫害防治的及时性、适期性,周小林说,病害防治更像是对植物进行“中医疗法”。植物病害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非生物引起的,比如水分的不足和过量、营养元素的缺乏;另一种由生物引起,比如细菌、病毒等等。“要搞清楚植物为什么生病,就需要对植物全株、周边环境等进行调查。”
除了每周定期开车去绿化重点路段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周小林常常被园林绿化部门请过去给植物“看病”。他的电脑里存了很多现场图,记录了各种病害现场:比如,种在湖边花坛的两棵树,一棵树郁郁葱葱,一棵却濒临枯死,这是因为花坛渗水,积水引起了树木烂根;一排新栽树木,只有一棵枯死,原因是种树时坑挖深了5厘米……
病害研究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有时候可能需要三五年才能搞清楚一种病害的发生原因规律”,周小林说,他最近两年正在研究黑松枯萎病,“正在逐项排查致病原因。”
“研究病虫害,最终还是希望能提升园林的绿色防控技术与水平。”周小林说,单一依靠化学农药、使用高毒农药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已经落后。
八年间的工作中,依靠科学的监测研究手段,项目组对南通园林植物病虫害开展了系统性的鉴定与测报。周小林说,南通四季分明、滨江临海,独特的气候条件,也让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显示出地域特点。比如,在监测中,就发现了国内或省市内少有报道资料的黄馨炭疽病、火棘叶蝉、小蜻蜓尺蠖、爬山虎毒蛾、香樟生长障碍、合欢枯萎病等病虫害。
据了解,项目组还通过开展培训、编发《园林植保信息》等形式,推广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集成了改进养护方法、释放天敌生物、加强物理防控、使用低毒农药等生态防控技术,形成了科学的重要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案,甚至辐射到苏州、盐城等周边地区,极大地提高了绿化养护人员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认知与防控水平。
“几年合作下来受益良多,园林养护技术显著提升。”市园林绿化管理处养护二科副科长钱燚燕介绍,当前的园林养护更注重精准施策,有针对性进行喷药杀虫,并配合日常养护管理,采取人工和机械配合的方式开展园林树木病虫害防治。她也提醒市民,虽然市公共绿地使用的农药均为无公害制剂,但仍要加强自我防护,不要直接接触。
美好家园,人人守护。采访中,病虫害专家也期待广大市民多了解植物养护知识,见到病虫害及时向园林部门反映,一起筑牢“绿色屏障”,守护好森林城市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