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坚持“适地适树”,实现树种多样化、品种乡土化、色彩季相化

  “推窗见绿,行路有荫,出门进园”,去年以来,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山头公园、口袋公园、林荫廊道,如同绿色宝石般洒落在岛城各处。更多的市民游客走进绿色生态空间,享受公园城市带来的“绿色福利”。

  值得关注的是,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适地适树”,不断凸显“青岛特色”。“近年来,在义务植树、荒山造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过程中,包括麻栎、夏栎、黄连木、元宝枫、五角枫、榉树、朴树等在内的乡土树种都在逐步回归。”市园林和林业局园林和林业建设处负责人贺蕾介绍。从2021年开始,青岛每年委托企业繁育乡土树种苗木用于林地“天窗”补植、林相改造、荒山造林和火烧迹地修复等。截至目前,已经有50万株乡土树种“回归”到城市的大街小巷。

  “适地适树”是从“地”和“树”两方面统筹考虑树种对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以及造林绿化与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根据种树地块的特性选择适合的树种。

  “作为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之初就会将适地适树作为选择园林植物的一项基本原则贯彻始终,严禁在项目中大量使用未经驯化的外来品种,以避免因植物生长不良或大量死亡而给项目带来损失。”北京东方华脉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景观高级工程师王英介绍,去年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实施的系列山体公园改造及建设项目,如徐山文化公园、塔山山林公园及花科子山公园等,都按照这一思路设计。

  “坚持好适地适树,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对当地的条件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包括温度、湿度、水文、地质、植被、土壤等条件;其次要对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确定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环境因子。一般来讲,乡土树种比较容易适应当地条件。”王英介绍。

  何为“乡土树种”?即原产于本地区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和繁殖已经非常适应本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生长良好的树种。青岛不仅是山东省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城市,还是同纬度地区植物种类和组成植被建群种最多的地区,乡土树种十分丰富。

  与其他树种相比,乡土树种的优势明显。首先适应性强,乡土树种适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抗污染、抗病虫害能力强,在涵养水分、保持水土、降温增湿、吸尘杀菌、绿化观赏等环境保护和美化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其次代表性强,乡土树种能够体现当地植物区系特色,代表当地的自然风貌;还有文化性强的特点,乡土树种的应用历史较长,许多树种被赋予一些民间传说和典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无论春夏秋冬,青岛都能带来不一样的迷人风景。”这是很多网友对青岛的评价。如果每个城市根据自身的地理气候条件,选择和种植与城市主体相适应的乡土树种,既能彰显个性,也会给城市居住者带来亲和力,更能给外来旅游者带来新鲜感。

  “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太平山绿道两侧栽植乡土树种楸树、椴树等适合青岛气候水土的乔灌木6500余株,绿化面积达到52万平方米。”市园林和林业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董运斋介绍。

  “老虎山公园作为近年来李沧区园林绿化建设项目的标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乡土树种在山体绿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沧区城市建设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苗木的选择上,老虎山以银杏、黑松、雪松、樱花、白蜡、黄山栾等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的使用达到95%以上。在保护山体原有植被基础上,重建植被群落,达到修复城市生态、改善山体生态功能的目的。

  老虎山公园的乡土树种选择不是简单的就近取材,而是通过植物花色叶的配置达到营造特色生态景观的效果。多采用观赏性强的树种,各种色块相接,打造风格统一又各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带,让公园保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状态。

  专家认为,树种多样化、品种乡土化、色彩季相化,有助于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依托山脉、水系、路网、林地等要素,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和城市绿化,拓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梁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