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6月成为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烟台的城市发展迎来新契机。基于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新城建工作的有机融合,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海绵型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空间不仅成为了城市新地标、网红打卡地和生态展示窗口,更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加码”,大大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
凤凰湖是以防洪为主要功能的小Ⅰ型水库,作为逛荡河上游重要的蓄洪节点,承担了守护城市安全的重要任务。项目位于莱山区中心城区内,范围北至港城东大街,南至凤凰大街,东至凤凰东路,西至凤凰西路,周边聚集了大量的居住区和学校,改造前是一处未开发地块。项目统筹各类海绵设施空间布局,利用周边场地打造海绵型城市公园。原来杂乱无序的环境,如今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同时更是烟台市高质量建设海绵城市的样板。
过去,这里建筑杂乱、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大部分土地被开垦为菜园、果园。尽管由于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市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愈加强烈,但也不曾对这里抱有期望。
经过海绵化改造,这里彻底变了样:水库周边设置了丰富的活动场地,市民可以在这里跑步、锻炼、休闲、观景;园路、球场、绿化充分融入了海绵理念,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有效收纳、滞蓄、净化城市雨水,提高了区域内防洪排涝能力,缓解了下游水环境压力。
项目将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理念融入到海绵城市设计中,利用水库周边场地设置海绵设施,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目标,形成生态、可循环的“海绵体”系统;将调蓄净化雨水的空间与生态景观、活动场地有机结合,排水、园林景观、道路等多专业协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到雨水处理与景观效应的双重结合,为周边市民提供一处高品质公共开放空间。
将场地内的绿地建设为下凹绿地和雨水花园,有效收纳、滞蓄铺装和园路的雨水,缓解场地排水压力,提高场地韧性。园路、场地多采用露骨料透水混凝土、透水砖、透水塑胶、植草砖铺装。场地雨水在进入排水系统前先经过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和雨水花园,通过透水铺装吸附截留,与植物、介质、土壤、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地表径流污染物去除率可达55%以上,使渗入地下和排入下游的雨水经过海绵体得到有效净化。
将景观营造与雨水设施有机结合。在坝坡台阶两侧种植花境组合,在蓄滞雨水的同时打造网红景观节点;园区内的足球场、游乐场等活动场均为可透水基层,场地兼顾功能性和景观性;雨水设施内种植水生鸢尾、水生美人蕉、黄菖蒲、千屈菜、婆婆纳、斑叶芒、细叶芒、玉带草等近16种地被植物,搭配沼生栎等耐水湿的大乔木,净化雨水的同时也营造了丰富的植物景观。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现状水利设施,满足场地排水要求。对原排水沟加以改造利用,以收集两侧海绵设施内的雨水,排水沟上设置卵石层。卵石起到分散水流能量的作用,减少雨水冲刷对设施的破坏;卵石间隙起到过滤作用,阻止泥沙和杂物进入排水系统,净化公园内汇流的雨水。对场地原有地上防汛物资进行改造。水库配套防汛物资原为地上堆放,改造过程中将其集中到独立围合场地,改为地下堆放。在满足防汛使用需求的同时,地上也可作为雨水收集净化的场地,实现初期雨水净化后排入下游河道。对水库防汛路进行改造利用。水库防汛路为满足防汛抢险工作而设,原为土渣路,改造过程中将路面进行硬化提升,并在路侧增加集水沟,收集导排路面雨水,结合地面划线、智慧步道系统等运动设施的布置,打造一条集运动慢跑、智慧体验、生态观景于一体的活力环。
此外,项目还结合全龄运动需求,以海绵为基底,规划建设凤栖运动乐园、网球场、五人制足球场、篮球场、橄榄球场、泵道公园、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运动空间,以及各种球类运动场地、拉伸场地、智慧步道等设施,构建了服务全龄段的运动休闲场所。
项目整体建成完工后,在城市雨洪安全上将有效削减逛荡河下游径流峰值,保卫城市安全。在城市品质提升上也将成为莱山区首个全龄乐活体育综合体,大幅度提升周边居住环境品质,直接利好周边旧改项目,辐射数十个居民小区,惠及近3万人。
项目选址于马山寨及其周边区域,南至滨海路,东至养殖池西侧,西至烟台自然博物馆西侧,陆域总用地面积204.5公顷。
项目设计以“代表烟台参与全球创新与创意竞争的世界设计公园;彰显烟台仙境特质,荟萃山海、人文、旅游价值的世界级活力目的地”为定位,引入海绵城市、海水淡化等绿色低碳技术,彰显生态特色。通过四个级别的海绵设施,从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现状保留水塘、现状保留水道,实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有效且弹性地控制暴雨季节的地表径流。同时,强调对海绵设施的景观化使用,如景观滞留沟、广场透水铺装等生态功能性景观。
设计创意交流区已完成一期建设,建设前项目场地内地势起伏变化丰富,有众多小型土丘及沙坑地,场地无组织排水,部分区域绿化植被少,土壤沙化严重,雨季时大量雨水通过地面径流快速流失。项目对该区域原有地形进行生态修复,结合坡地生物滞留技术、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建设,净化雨水、延时径流,最大程度地保持场地内水土,缓解暴雨季节的内涝风险。
项目位于烟台市芝罘区东北部海域,距海岸线公里,是距离烟台市区最近的海岛。主岛崆峒岛总面积约0.99平方公里,规划用地红线亩,海岸线公里。整岛由烟台蓝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包含酒店、剧场、商业服务等多种用地类型。
崆峒岛与一街(朝阳街)、一城(所城里)、一山(烟台山)、一湾(芝罘湾)共同构成烟台市芝罘区五位一体的文旅规划格局,主岛共规划为芝罘东渡、诸沃之野、八仙街、东游宫、崆峒仙居多个部分。项目结合北方海岛特点,分析各区域天然海绵体可应用条件,将海绵城市理念全面融入自身建设中,通过复合型海绵技术手段打造生态串联的海绵景观,营造多维场景聚合的海绵生态空间,最终实现“内涝风险有效应对、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排海水质稳定达标、山水海岛有机融合”。
项目以建设高品质“北方海岛文旅海绵”地标为总体目标,制定全岛海绵城市总体方案。在此基础上,将整岛分为3个排水分区,合理制定技术路线。各地块通过源头减排措施与末端调蓄设施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全岛年径流总量控制等多个建设目标。
源头雨水滞蓄减排方面,以满足各地块海绵指标为前提,根据各地块下垫面分布、实际建设条件等,结合景观设计意向进行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干塘等地表生态设施布设,收集周边场地雨水径流,超标雨水通过设施内溢流雨水井排放至室外雨水管网,最终汇入末端雨水调蓄设施。
末端雨水调蓄回用方面,排水分区1内只含酒店地块,末端雨水调蓄设施为酒店地块雨水蓄水池;排水分区2内地块末端雨水调蓄设施为东游宫生态大水景,排水分区3内地块末端雨水调蓄设施为垃圾站处的雨水蓄水池。屋面雨水、部分道路绿地雨水径流通过末端雨水调蓄设施控制,净化处理后可回用于场地内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
项目海绵设计杜绝了建设中挤占天然滞蓄雨水区域的“填洼造地、封堵河道”等不合理做法,充分利用场地天然条件,因地制宜布设地表绿色海绵设施,在减少建设成本的同时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例如:酒店地块利用两边高、中间低的竖向地形,在中部洼地因地制宜设计雨水干塘,收集周边道路与两侧山坡雨水径流;东游宫地块保留现状水塘,收集周边山体雨水。整岛排水系统结合地形走向,设计了大量卵石沟、垒石沟等地表边沟用于收集地表雨水径流,减少埋地管网设计,构建了较为生态的绿色排水系统,形成了良好的山水城关系。
作为商业文旅项目,崆峒岛对景观设计品质的要求较高,将海绵设计理念充分融入既有景观节点中,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增强了海绵设计的可落地性。通过赋予景观设计海绵内核,优化建设成本,真正实现“一个节点多项设计”。如位于场地排水系统末端的东游宫大水景,作为区域重要景观节点,也可收集东游宫片区内全场地雨水径流,满足区域雨水调蓄需求。水景内通过布设金鱼藻、矮生耐寒苦草、千屈菜、常绿鸢尾等沉水、挺水、浮水植物,实现水质净化的同时满足景观效果,并根据水体流动方向、污染物去除需求等条件确定水生动物投放种类、数量及位置,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水生动植物生态净化体系,从而实现水景水体自净。
项目位于水资源高度紧张的海岛,考虑将水质较为洁净的屋面雨水收集后排至管网末端的雨水蓄水池/生态大水景,净化后雨水可回用,最大化满足项目节水需求。整岛末端共设置1400立方米的地下雨水蓄水池及调蓄容积约为1926立方米的集中水景,通过收集、净化以及回用雨水,雨水资源利用率可达18%,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其余场地根据实际建设条件落实绿色海绵措施,实现雨水的源头调蓄净化,有效减少水质净化处理成本。通过源头+末端结合的方式,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年径流污染削减率达到60%,节省了可观的治污费用。
项目高度重视示范引领、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海绵设施配套设置的宣传牌,图文并茂地向游客及市民普及海绵设施功能,使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
项目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楼南侧、长江路与衡山路交叉口重要节点,是开发区标志性建筑,1998年竣工开放至今,这方“天地”树立起开发区的精神地标,承载着市民许多美好回忆,彰显着城市独特的气质。随着时代发展,广场更新改造也势在必行。
项目建设面积约21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11.4万平方米。原广场为无组织排水,整体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绿化植被少,土壤沙化,雨季时雨水冲刷沙土流向四周市政道路,给道路排涝造成巨大压力。
项目根据现场条件设置6个汇水分区,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方针,因地制宜建设雨水花园、透水地坪、格栅及卵石带渗水面等海绵设施,设置透水盲管、雨水管、雨水收集调蓄池作为雨水回收流转设施,用于广场内绿地的浇灌。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项目以绿地与透水路面等建设为载体,融入园林景观的设计元素,将景观赋予现代海绵设计内涵,综合采用渗透、存蓄、调蓄、传输、净化等技术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渗透技术设计有微下凹绿地、雨水花园、透水混凝土地面、格栅路面、卵石景观带;存蓄调蓄技术设计有三处景观水池、调蓄池等调蓄系统;传输及净化技术设计有下沉广场、透水盲管等设施。建设海绵设施约9800平方米,总投资1080万元。
项目海绵城市设计可实现地块内生态蓄水及场地部分雨水回用,一方面节约水资源,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实现年径流控制率75%,减少周边道路排涝压力,可节省排涝及交通疏导费用。此外,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与普通硬质铺装及景观绿化投资基本持平,在实现相同设计重现期排水能力的情况下,可显著降低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项目建成后,将解决广场泥土冲刷及周边道路积水问题,改善渗水、蓄水、排水能力。经测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7.7毫米),内涝防治标准30年一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51%;雨水资源利用率26%、调蓄水量为4200立方米。项目通过雨水花园、透水地坪、卵石景观带等多种景观做法把雨水管理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来,使开发建设中的生态、视觉和游憩价值做到统一,全面提升了广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解决了城市排水问题,普及了海绵城市理念,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绿色生态景观和城市会客厅,为烟台市海绵型广场建设提供了参考。
为给考生营造安静、有序的良好应考环境,河南城管执法系统采取“静音护考”“爱心助考”等举措,以实际行动为全省百万考生“爱心护航”。
为养成群众生活垃圾分类习惯、提高文明素质,长春市积极开展第二届城市生活垃圾宣传周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当地切实开展各项生活垃圾宣传活动,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促进垃圾分类由社会共识向社会行动转变。日前,该活动已正式落下帷幕。
近日,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2024年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求围绕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中心工作推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和依法行政建设。
安徽黄山市,山水入画。发源于此的新安江碧水如练,百转千回,向东流入浙江千岛湖,最终汇入钱塘江。驾一艘小船,世代居住在上游江边的歙县渔民罗来法成为“护江人”,细心打捞街口码头附近30公里水面上的垃圾。山光水色,游人如织,老罗心里畅快:“生态补偿机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江水清了,环境美了,收入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
江苏省常州市通过“三覆盖”推进“绿小安”安全生产“大篷车”进基层,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升绿化从业者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记者日前获悉,新修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条例》已于6月起正式施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全国住房公积金2023年年度报告》
学思用贯通于实 知信行统一向深——部机关直属党组织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纪实之三
明纪守纪严于律己 求真务实挺膺担当——部机关直属党组织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纪实之二
深学细悟刻印在心 从严从实检身正己——部机关直属党组织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纪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