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0日,湛江市自然资源局发布了湛江“一湾两岸”城市设计批前公示,公示对“湛江一湾两岸”城市设计成果进行了展示。
湛江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三大战略支点,双循环背景下,将支撑、引领粤西和北部湾新一轮对外开放。广东推进“双核双中心”背景下,湛江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建设。对接海南自贸港,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与海南的紧密合作。
一湾两岸建设区域现代中心支持湛江提升能级。一湾两岸是湛江主城区一核一轴多组团的核心组成,也是实现湛江近远期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体随着湛江港务功能升级,一湾两岸应抓住机遇,补足湛江第三产业短板。
着重从五个层面进行整体提升:①编织生态网络,保护生态与滨海岸线,实现城海共栖;②通过东西对景、地标点亮的设计策略提升两岸风貌特色;③完善绿地与公共空间系统,为湛江市民提供海味生活的极致体验;④综合交通方面,通过加强轨道支撑,加快建设跨海通道实现两岸直连;⑤引入产业触媒项目,拥湾驱动产业发展。
重点对七个核心片区进行详细城市设计:海湾大桥以北环龙王湾三个核心片区,分别为赤坎商贸服务区、海东创新服务中心、沙咀海洋科技园。海湾大桥以南四个核心片区,分别为滨海活力集聚区、南调低碳智慧园、麻斜海味半岛、南三风情旅游。另外结合近期实施项目,对霞山中国海鲜美食城进行城市设计提升。
优化思路:滨水一线减少居住用地,增加产业和商住混合用地,提升滨海功能的公共性;结合商业需求预测,降低一湾两岸范围内的商务用地量、建筑量。
功能配比: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13.6km㎡,其中陆域用地面积59.8km²,水域面积53. 8km²。建设用地面积55.7km²,其中商务商业用地面积为4.9km²,占比9%;产业用地(含工业、商务用地)面积为2. 3km²,占比4%;居住用地面积为10.7km²,占比19%;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3.6km²,占比6%;道路设施用地面积为19.5km²,占比35%。
提升区域可达性,中心城区范围内规划形成“双环一轴” 道路骨架结构。外环为湛江大道—调顺快线—东强快线—霞海快线,内环为海滨大道奋勇大道,一轴为湖光快线—乐山路—海川快线。加强通过环线与跨海通道强化东西两岸联系。
加强跨海联系,研究范围形成“五横三纵”交通干线路网结构。研究范围规划内形成“五横三纵”干线路网结构,其中,“五横” 为调顺快线、二环路海顺路、乐山路、解放东路-规划主干路、霞南快线;“三纵”为人民大道、海滨大道、海东快线km/km。
提升轨道覆盖率,强化各区联系。研究范围内规划城市轨道线条,形成临湾轨道环,站点800m覆盖率87%。其中南北向城轨线号线一湛江西站—原点广场,全场25. 3km,设站24座;2号线一湛江西站—湛江东站,全长30.7km,设站17座; 3号线号线—科创园—海洋大学,全场37km,设站28座。
打造海东新区的生态创新高地,树立一湾两岸创新生活典范。延续历版规划中的生态内湾,同时将生态岸线延伸至北岸,形成龙王湾环岛湿地公园。滨海一线实施低强度开发,内陆开发强度梯度式提升,将商娱、科普功能融入滨海湿地公园,提升滨海活力。
设计要点:打造陆海统筹的公共空间系统,形成陆地景观区—生态护岸区—近岸滩涂体验区—浅海修复区的空间层次。
管控要点:重点管控开敞空间,包括滨海湿地、通海廊道等。控制建筑高度,形成内高外低、沿河两峰一谷的天际线。鼓励生态绿色的建筑风貌,配置适宜本底气候与地理环境的植物。
打造湛江蓝色产业战略基地,建设产城融合的岛式人才社区。构建生态廊道贯穿岛屿,由岛屿中心向滨海放射渗透,城市与生态共生共融,共同勾勒未来生态的岛式生活。总体控制低强度、低密度开发,整体以中低强度,中高密度的产业园区为主,引入人才公寓、信息科技园、双碳体验中心等配套设施,提供混合高效的多元空间载体。生态产业片区整体中低强度开发,面向龙王湾局部区域布置,环沙咀头差异化打造西岸、南岸两类产业展示面。
设计要点:片区整体开发导向是低密度、低强度,与生态协调的。结合城镇开发边界,起步区位于北部,将打造为临港产城,南部临龙王湾用地为远期战略预留。
管控要点:以低碳生态为导向引导片区整体风貌,重点管控第五,立面、控制通海廊道,按滨海一线、二线限制建筑高度,引导植物配置以抗风、抗盐的乡土树种为主。
打造湛江现代商贸服务区,建设赤坎河岸产城融合示范区。释放文车河河岸低效用地潜力,滨湖打造两大商贸文化组团,分别为文化传媒产业园区、跨境商贸服务中心,共同推动湛江商贸数字化转型。滨水二线为居住组团,滨湖绿带沿赤坎河向内陆延伸,4条活力街道强化与赤坎老城联系,组团内部靠近赤坎河布置2栋塔楼作为制高点,滨水建筑控制前低后高。
沿文车河、赤坎河河岸布置三大明星项目:打造湛江湾影视产业服务中心,扩大赤坎影视文化影响力;扩建湛江赛艇皮划艇基地,打造1. 6万㎡省级皮划艇训练中心,承接赛事的训练和举办;滨河建设2.5万㎡区级文化活动中心。
设计要点:重点打造赤坎河、文冲河滨水地区,构建T形水轴,完善片区生态网络。重点塑造赤坎河口公共空间与城市界面,将赤坎河口塑造为片区的公共中心,一湾两岸的标志性节点。
管控要点:以凸显滨海魅力的现代风貌为主导。严格保护滨湖湿地,重点管控,控制贴线率,保证城市界面整齐,同时注意增加临水建筑界面通透性;控制建筑高度,打造前低后高的天际线。
打造湛江海湾最具活力的商业商务集聚区,塑造独具魅力的海湾形象面。远期改造滨海船厂,释放滨海存量空间,贯通滨海一线公共空间,植入文化、体育、公园等功能。新增三大主题公园,引入六大重点项目,滨海点缀文化展馆、星级酒店等,片区北部布置国际会议中心、星级酒店,打造商贸会议组团;片区中部滨海植入海事展览馆,内部集聚总部办公。
设计要点:重点贯通滨海空间,提升改造原渔港公园、中澳友谊花园,新增军民公园、体育公园、海军修船厂公园三大主题公园46公顷,打造一湾两岸最活力、最缤纷的滨海公共空间。设计三条通海廊使滨海活力向内城渗透,四组团朝滨海扇形展开,形成沿海岸线步移景异的城市形象。
管控要点:结合船厂工业遗产,垂直海岸线控制多条通海廊道。控制新建一线m,建筑退海岸线,建筑梯级高度差20%,形成由滨海向内陆前低后高的天际线。
打造南调低碳智慧园,建设承载南调片区公共服务中心的产城融合片区。实施有机更新,通过改造工业油罐、植入文化设施,激活地区人气,南油码头改造智慧总部园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设计要点:贯通5km滨海公共空间,提升滨海空间品质,释放滨海景观价值。在满足建筑限高的前提下,丰富城市界面与天际线。
管控要点: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城市建设,重点控制临海商业活力界面,保证滨海大于30米的连贯公共空间,引导工业遗产与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
打造麻斜海味半岛,建设渔港联动示范区。联动湛江湾渔港项目,发展渔港风情旅游。结合渔港项目和现状村庄,增加产业及生活配套用地,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渔港体验基地,策划现代产业园、生态渔村、居住社区、渔港小镇、湛江湾渔港等项目。沿渔港岸线布置海味美食园区、现代渔业展贸中心等渔港相关配套,保育中部基本农田,建设低强度开发的渔港小镇,建筑高度控制延续现状低矮平坦的特征。
设计要点:整体以渔港组团滨水布置,中间为居住组团,外围为生态渔村组团,最外围为产业组团。两大渔港组团分别为渔港小镇、湛江湾渔港,外沿形成景观绿轴并由社区组团向内延伸,环绕生态渔村并连接至产业园,打造三线贯通的滨海空间,滨水建筑控制前低后高,近海地块控制建筑高度不超过40m。
管控要点:麻斜海味半岛:落实湛江湾渔港项目要求的基础上,建议增加滨海活跃功能界面,滨海慢行三线贯通,打造活力连续的滨海公共空间。
打造南三风情旅游区,建设湛江滨水旅游综合示范区,两岸联动打造湛江海岛休闲门户。通过有机更新增加村镇级文旅设施,提高北涯头村文化浓度。一是保护村落整体肌理格局,风貌建筑应与周边景观要素整体保育;二是鼓励通过新建或功能置换提升文化设施面积占比大于10%(含文化相关的商业设施)。
管控要点: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要求,保护岭南特色渔村原.真风貌,建议农田种植当地的观赏性经济作物,打造特色滨海田园综合体。
1、海边地区管控:管控海岸线米范围内的地块,新建及大面积改造区,保护海湾特色滨海风貌。
建筑面宽:滨海一线街区高层建筑以点式组合为主,避免连续板式组合。除文体类市级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外,低、多层建筑最大连续面宽不得大于80米,高层建筑塔楼最大连续面宽不大于60米。
建筑高度:新建一线米以下,二线米以下,滨海一、二线建筑控高形成一定高差。作为城市设计地标节点的滨海突出部地块可在通过论证及规委会审查后适当突破限高。(如下图示) :
(1)、城市形象路:西岸6条(人民大道、海滨大道、军民路、体育南路、乐山路、海滨东二路) ;东岸4条(南调路、海川快线、东盛大道、东旺大道)。
要求:贴线率一沿街建筑整体贴线%以上。建筑面宽—临街建筑连续面宽不宜超过80米;临街居住建筑宜采用点式布局,连续面宽不超过35m。建筑高度—连续等高建筑不宜超过3栋。
(2)、滨水景观路:西岸5条(广 州湾大道、沿河北路、沿河南路、绿华路、观海路);东岸6条(海顺路(规划)、海旺路(规划)、龙王湾路、滨河北一路(规划)、滨河北路(规划)、滨河南路(规划) )
要求:建筑高度一临水一线米。滨水绿地一增加提升沿街绿地可进入性,采用通透的植物配置,提升道路的可识别性。慢行设施—结合滨水绿地设置连续的自行车道、跑步道等设施;增加座椅、标识系统等城市家具,提供饮水、公共厕所、小型商业等服务设施。
近期项目主要集中在海湾大桥以北至调顺岛的环龙王湾地区,整体滨海景观提升和环湾道路贯通共23个,其中政府投资共15项,社会资本共8项。
新增建设类:4个,共94公顷;交通设施: 6个,道路长度9公里和一个中心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