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处华北平原,拱卫京津,是全国唯一一个兼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湖泊和海滨的省份,肩负着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的重任,同时也是京津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区位非常重要。河北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巩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加强“两区”建设为目标,以“两山、两翼、三环、四沿”为主攻方向,全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奋力描绘全省林业草原连续发展的美丽画卷,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了河北力量。截至2021年底,河北环京津森林城市群初步形成,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继续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3%以上,河北人居环境、生态承载力实现大幅改善。
始终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相继出台了《河北省国土绿化条例》《河北省湿地保护条例》《关于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法律文件,并在全国率先印发了《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为全省科学绿化提供了法理依据和科学指导,为全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保驾护航。
全省围绕任务目标,以“两区”建设为重点,将“两山、两翼、三环、四沿”确定为主攻方向,着力实施国土绿化攻坚行动,高标准抓好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燕山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张承坝上地区造林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累计完成营造林3954万亩,全省森林面积增加到990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1%提高到35%以上,森林蓄积量由1.44亿立方米增加到1.75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3.20亿吨,全省草原面积达到2920.89万亩,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绿色空间、绿色版图逐渐扩大变深。
大力开展“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全省7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创建省级森林城市63个,评价认定国家森林乡村332个、省级森林乡村1276个,形成森林城市全域全覆盖之势。完成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72万亩,划定基本草原1671万亩,提前超额完成张家口坝上地区180万亩休耕种草任务。京津风沙源治理成效显著,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310万亩。投资11.67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26个,完成国家储备林243万亩,为保障森林质量提供坚强支撑。塞罕坝机械林场于2017年12月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奖“地球卫士奖”,2021年9月,又获得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奖“土地生命奖”,并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建设效果明显,完成了京津保生态过渡带造林绿化576.8万亩。实施了衡水湖、白洋淀、北戴河、闪电河等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全省湿地保有量1413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43.88%,白洋淀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全民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全省累计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1.54多亿人次,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2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1.57%和37.97%。加强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全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仅为0.04‰,草原生物灾害严重危害面积治理率达到100%。新增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7处,湿地保护率达到43.34%。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共完成村庄绿化147.8万亩,占5年总任务140万亩的105.5%。
秉承“绿色办奥”理念,把张家口冬奥会绿化作为全省造林重中之重,倾力打造冬奥最美生态赛区,累计完成张家口冬奥赛区造林绿化87万亩,其中崇礼奥运绿化45万亩、迎宾廊道绿化35.57万亩、京张赛事连接线万亩,奥运会核心赛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16年以来,张家口市完成营造林13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为冬奥会提供了优良的生态支撑。
编制《张家口市承办2022年冬奥会城乡绿化规划》,将除察北、塞北以外的17个县(区)划分为崇礼奥运绿化、迎宾廊道绿化、京张赛场连接线个绿化区域,大力推广栽植油松、侧柏、樟子松等常绿树种及金叶榆、御叶梅、国槐等景观树种和彩叶树种,提高了绿化水平和绿化质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采取客土喷播复绿方式,累计投资2.43亿元,完成边坡生态修复面积51.2万平方米,其中,赛事核心区完成边坡生态修复面积7.5万平方米,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措施,合理配置乔、灌、草、花,全面实施综合治理,提高森林面积和林木绿化率,形成了复合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争取京津风沙源治理、京冀合作水源林、战略储备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项目资金,做好造林优质苗木采购供应,造林成活率达到99%以上,保证了造林效果。
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先植绿、后建城”的重要指示,自2017年启动“千年秀林”建设以来,着力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国土绿化。到2020年底,“千年秀林”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43.5万亩。
建设“千年秀林”新样板,完成城市林近2万亩,栽植280多种树木和200多种地被,保留原有大树、古树1600余株,形成了多树种混交、异龄复层、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精选彩叶观花树种、常绿景观树种、食源蜜源植物、经济林树种和药用植物,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两季有果景观效果,配以路网、驿站等设施,使其成为科普教育、生态文明创新发展的新基地。
打造绿化新亮点。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集11个设区市及定州、辛集和雄安新区之力,充分吸收北京世园会、深圳“锦绣中华”等先进建园理念,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多植长寿、常绿、彩叶树种,突出智慧工地、雄安工匠,着力打造“世界一流、国内第一”样板工程,建成了2.68万亩的雄安郊野公园,优选树种208个,打造了雄安新区乃至河北省造林绿化的新亮点。
河北共有78个重点防火县,其中环卫京津的就有11个,防火形势十分严峻。特殊的地理区位赋予河北森林草原防火更多任务和更高要求。为做好首都生态屏障,为京津涵养水源,河北着力建成了“空、天、地”一体化防火监测体系,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2020年,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森林草原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的推广应用。2021年,与铁塔公司合作,继续在林区、草区的铁塔上选取合理定位点安装前端探头,使全省森林防火前端探头达到6702个,实现了林草防火全天候无盲区、无死角连续值班作业,实现了森林草原防火区视频监控全覆盖。自2015年我国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张家口崇礼冬奥赛区和赤城环延庆赛区周边连续7年实现“零火情”。
全省累计发生森林火灾159起,没有发生一起“进京火”和重特大以上森林草原火灾,火灾次数连年下降,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实现春节、全国两会、“清明”“五一”、中秋等重点时段零火情。建成由11颗卫星组成的全国首个省级卫星林火监测平台,实现了林火图像省、市、县三级同步接收、报警和处置,提高了防火应急能力。开启的“卫星小站+无人机”防火监控模式,可以随时监控林草防火区域,让防火监测一览无余、指挥扑救更加快捷高效。创新推广的VSAT卫星小站多路融合无人机的“1+N”火场指挥系统,实时传送音视频火场情况,为防火决策实时提供防火场景信息。安排14万名专职、兼职护林员,时刻守护在林区草场,严防发生大险小情,设置3000多个固定防火检查站和1000多辆流动防火巡逻车时刻把守管控进山路口、进林入口,严防火种火源入山入林,在林区深处建设400多个防火瞭望塔,确保了森林草原防火无盲区、无死角、无遗漏。
全省坚持严格执行林业草原相关保护制度,多项措施跟进,全面防护林草资源安全。印发了《河北省湿地保护条例》《关于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意见》,修正了《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5部法规,林草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臻完善。
推行高质量林长制。2021年11月17日,全省全面建成了“统筹在省、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五级林草资源管理体系,明确了近14万名林长名单、职责和责任区,使林草资源保护更加可靠安全。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初步完成了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全省自然保护地达到276处,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140.1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43%,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全方位保护林草资源。加大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力度,健全完善跨省(区、市)和省内区域间联防联治机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远低于4‰的国家控制指标,草原生物灾害严重危害面积治理率达到100%。推进省级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建设,新增面积达到410万亩,总量达到460万亩。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林地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3046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1317万亩天然商品林得到有效保护。新建湿地公园7处,使全省湿地公园达到56处,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面积增加到393.6万亩。
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修订了《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完善了全国第二次重点野生植物调查与信息系统。实施了黑鹳、大花杓兰等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野生动物不断增多,数量由541种增加到605种。截至2021年,全省已建有国家级、省级和地方涉及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森林、草原、湿地、海洋以及重点陆生野生动物的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各类形式的自然保护地158处,总面积达10684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
按照生态、绿色、富民相结合的思路,大力发展林业草原产业,到2021年末,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绿色生态富民产业不断壮大。成功举办和参与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和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观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年均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
壮大优势林草产业。利用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初步构建了以核桃、板栗、枣、仁用杏等传统规模优势产业为主,花椒、榛子、沙棘等新兴特色高效产业为补充的经济林产业发展格局,经济林面积达到2363万亩、总产量1038万吨。积极发展现代林草产业,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7个,河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6个,建成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11个,建成现代林果花卉基地35个,建成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2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家,林下经济规模达到580万亩,花卉种植面积达到62万亩。
助力美丽乡村振兴。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加大林草扶贫力度,5年间共累计安排贫困县林业草原资金132.9亿元,5.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聘为生态护林员,助力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支持贫困地区完成营造林1895万亩,62个贫困县经济林面积达到1800万亩,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生态脱贫。2017年至2021年,累计完成省级以上林草建设投资268.3亿元,创历史新高。
林草科技创新成绩斐然。实施科研项目300项,取得科技成果120项,实施省级以上推广示范项目125项,推广101个优良品种和135项新技术,建立林草科技示范基地147个,新建林果基地良种使用率达到90%,苗木质量和可食用林产品抽查合格率分别为100%和98%。建立国家级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5个、长期科研基地2个,国家林草科技创新团队2个,全省林草行业取得发明专利44件、实用新型专利40件,惠及农户、农民达到44万户、12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