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赵志明(右)和讲解员刘琳变身“主播”,带网友“云游”博物院。
一器一典管窥古韵,方寸之间尽览千年——这是博物馆的传统魅力,而今,它焕发出新的光彩。
“蹲”山西十大博物馆直播间,感受表里山河,风云激荡,是网民们热聊的话题。从黄河之滨西侯度人工打制石器的古老智慧,到塔儿山下陶寺观象台的神秘观测;从“剪桐封弟”的故事,到晋商辉煌的商业帝国……原本束之高阁、鲜为人知的文物,在直播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不仅让文物得以“出圈”,更让无数网友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5月9日—5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博物院、运城博物馆、山西考古博物馆、云冈石窟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围绕“百万年人类史”“五千年文明史”等主题,由博物馆馆长带领网友进行探馆直播,寻访植根在山西地区璀璨的历史和悠久的文明。
数据显示,此次联播全网累计观看量超千万,仅在抖音平台,直播量就达到800余万人次,展现次数达到5240万。
那么,如何将文物观赏方式从传统的“隔窗观物”转变为现在的“视听盛宴”呢?山西省文物局局长刘润民给出了答案:“直播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专业解说员的讲解和互动,让文物背后的故事得以生动呈现,同时,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段,给观众带来了更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这一尝试是让山西文物走出去的一条有益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的历史文化,感受山西的魅力。”
山西,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不仅是文化的摇篮,更是文物的宝库。从百万年前先民留下的生活印记,到五千年文明演进中的智慧瑰宝,山西的文物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都说山西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但究竟好在哪里?”从西侯度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三棱大尖状器,到运城博物馆藏芮城东庄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盆;从闻喜上郭古城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到临汾博物馆藏的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蟠龙盘,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山西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5月9日上午,“十大博物馆大联播·让‘国宝’实证文明”山西主题活动第一站走进山西博物院,参与直播的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赵志明和讲解员刘琳从站位、语速快慢到彼此衔接过程中的话语,精心打磨,力求奉上一场完美且精彩的知识输出。
了解人类的百万年历史,应该从哪里开始呢?赵志明介绍,要从距今243万年的山西西侯度遗址说起。
西侯度遗址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人为加工石器的历史从最初的180多万年前提到了243万年前,足足向前推进了60万年!这一发现得以让现代人了解人类先祖的采集生活。而西侯度遗址最具代表性的三棱大尖状器,不仅是早期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工具,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石器、陶器、乐器……随着直播的深入,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在镜头前展现出它们的独特魅力。“老师讲得好,代入感很强”“致敬宝贵的历史文化”“了解历史,文化复兴”……网友们与主播的同频共振,让这场直播别具意义。
随着直播的深入,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被这场知识盛宴深深吸引。他们感叹于文物的独特魅力,也敬佩于讲解员的专业素养。这场直播不仅架起了沟通古今的桥梁,更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三晋文化的深厚底蕴。
山西的文物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晋”字的由来,到君无戏言、曲沃代翼、唇亡齿寒、秦晋之好、退避三舍等成语的来源,都反映了晋国在春秋时期的辉煌历史。而晋国博物馆作为山西省首座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文物遗迹展示于一体的大型遗址类博物馆,更是为观众提供了直观了解晋国历史文化的窗口。
十大博物馆大联播第五站就来到了晋国博物馆。起始于唐叔虞封唐,终止于三家分晋的晋国,前后延续600余年,称霸中原一个半世纪。从最初偏居晋南一隅的小国,发展成为春秋晚期地跨晋、冀、豫,拥有黄河中游区域的大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产生过深远影响。
在这里,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到晋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叔虞方鼎”,感受青铜器时代的艺术魅力。同时,通过馆长董朝晖和讲解员冯倩的生动讲述,“梦生叔虞”和“桐叶封唐”的故事也让观众对晋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让文物说话,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与阐释,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这场“十大博物馆大联播”活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山西的文物和历史,更能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又是5月,太行山山花烂漫,一拨又一拨的游人流连于太行山水,留下一串欢声与笑语。
5月18日上午,十大博物馆大联播第十站来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主题是“五千多年文明史”之“红色记忆”。一个小时的联播,60余万人次观看,重温八路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演绎的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缅怀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所建立的不朽功勋。
八路军和太行人民在抗战时期的光辉业绩,讲一个小时怎么能够?开播前,究竟将哪一件珍品向网友重点介绍,馆长史永平和工作人员反复讨论,最终定下的是《新华日报》印刷厂铸字机。
直播开始,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资深讲解员魏巍从八路军成立讲起,东渡黄河、百团大战、反扫荡,讲到朱德的家书,李聚奎将军病重期间手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遗言,讲到砖壁村、王家峪村的军民情深……听着魏巍的讲述,众多网友表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一个小时的直播,数百网友留言积极互动,向先烈致敬。
当镜头对准这台长50厘米、宽44厘米、高57.5厘米的铸字机,虽已历经沧桑,但依旧熠熠生辉。它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宣传阵地《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光辉历史,见证了华北《新华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社长何云带领新闻战士与敌斗争的峥嵘岁月。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也是华北敌后第一份铅印报纸,于1939年1月1日创刊。这台珍贵的铸字机,就是当时为保证报纸的印刷,工作人员历经千辛万苦,几经辗转从中共南方局背到了沁县后沟村报社印刷厂。
《新华日报》华北版这份日刊两万多字的报纸始终坚持出版,从未间断,被誉为“华北敌后战旗”。1942年5月,日军调集3万余兵力,把摧毁《新华日报》华北版作为第二个作战目标。转移途中,何云将这台铸字机掩埋于武乡县大坪村的一处房屋下。1942年5月28日,何云不幸中弹,献出了年仅37岁的生命。
而就在同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壮烈牺牲。将军听闻万分悲痛,他说:“实在可惜啊!一武(左权将军)一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
“《新华日报》华北版这个浸染着烈士鲜血的党的宣传阵地并没有垮,于当年7月1日复刊,它继承着烈士的遗志,再一次吹响了华北人民抗战的号角,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救国的不朽赞歌。”史永平说。
直播中,通过丰富而翔实的图片资料和珍贵的文物展品,同时采用电声光等现代展示手段,将大型景观、电动沙盘,以及雕塑、绘画等艺术品布展其中,全方位地再现了八路军抗战的光辉历程。
“山西是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是抗战文化资源大省,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八路军和山西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山西省档案馆一级巡视员巨文辉说。
“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抗日英烈就是牺牲在山西战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八路军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张友清、雁北地委书记李光汉、归国华侨女英雄李林、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政委陈光华等一大批抗日英雄,血染黄土高原,魂归三晋大地。”
当网友听完这段历史的讲解后,纷纷留言表示,“英雄的山西军民用鲜血浇铸了不朽的抗日丰碑,孕育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和吕梁精神,成为中国和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典型象征。”
在山西,革命文物如繁星点点,遍布全省,一砖一石都镌刻着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的革命印记,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据统计,我省红色文化遗址有3400余处,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5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2767件(套)。
5月26日,刚刚发布的山西省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共发布“重走领袖东征之路”“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八路军重要战斗战役”“八路军军工制造”“革命文物融合寻根之旅”五条主题游径。
“武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曾在武乡驻扎,仅红色革命纪念地就有950处,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历史博物馆。下一步,要实施一批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工程,策划一批展陈精品,充分发挥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在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山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处姚强说。
文明,如同五彩斑斓的画卷,因交流而绚烂,因互鉴而丰富,因和谐共生而绽放无尽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云冈石窟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使命。
北魏虽已远去,但其文化余韵犹存。5月15日,云冈石窟博物馆馆长赵昆雨携手讲解员马叶霞,通过一场生动的联播,带领广大网友踏上了探寻第十二窟音乐窟的奇妙之旅。此次联播吸引了逾55万人次在线观看,网友们的热情互动和赞美之词频频刷屏。
随着博物馆联播活动的深入,馆长们开启“掏家底”模式,既接地气又干货满满,每天上午,就有不少网友在守候、追随,期待赶快在线上“参观”。
“音乐是用耳朵来听的,但是有一种音乐是用斧凿在石头上凿出来的,需要你用心去听。想感知来自1500年前的音乐,那么跟我一起去听!”直播一开场,赵昆雨就把网友的兴致调动了起来。
镜头前,赵昆雨馆长如数家珍般地展示了音乐窟的瑰宝。从北壁天宫伎乐手持乐器的细节,到门楣上翩翩起舞的伎乐形象,再到窟顶上高浮雕的伎乐飞天……他结合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成果,为网友们解锁了北魏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密码。
网友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场中西合璧的音乐盛宴之中。箜篌、琵琶、排箫……各种乐器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北魏文化的多元荟萃。网友们纷纷留言点赞,表示这场联播让他们受益匪浅,对云冈石窟和北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讲解得专业还接地气”“从音乐窟可以看出北魏文化的多元荟萃”……评论区,不少网友留言为联播点赞,称这是“非常有意义、有收获的直播”,还有网友说“被馆长的博学圈粉”,并表示“有机会一定带家人去看看”。
更让网友叹为观止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北魏史书,其开凿于1500多年前,由北魏统治者鲜卑拓跋氏主持营造。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佛龛1100余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世界雕刻的顶尖水平。
云冈石窟无声地记录了北魏时期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据统计,云冈石窟共有20余个洞窟雕有500多件乐器形象,以“凝固的艺术”诉说着历史,充分展现了北魏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音乐风貌,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百川汇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历史上的北魏,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文化元素,也为它们提供了展现和交融的舞台。“可以说,北魏开创了丝绸之路的新时代。”直播中,特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庆捷介绍说,汉代的丝绸之路主要与官方发生关系,而北魏以后的丝绸之路,不仅把中断多年的丝绸之路再度恢复,而且来往的深度、广度与长度上都超越了两汉,深入到民间和社会,延续到唐五代之后。
十天十大博物馆联播,不仅收获了超千万的全网累计观看量,更在抖音平台达到了800余万人次的直播量和5240万的展现次数。它让更多人认识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山西的“底气”。
热情的网友纷纷留言:“山西有这么高级别的文物,早几年就应该直播了!”“山西的历史文化,真应该好好挖掘,是个宝藏!”
这就是山西,一个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省份,一个正逐渐揭开神秘面纱、被世人发现和了解的宝藏之地。多年来,山西如同珍视生命一般珍视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山西正倾尽全力守护、挖掘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让千年文脉得以赓续,让时代光彩在此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