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建筑艺术中,除了皇家建筑与寺庙建筑以外,园林建筑可以称为中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因为皇家建筑与寺庙建筑都脱离不了一种规范的设计语言,而在园林建筑中,可以看到艺术的发散。
由于明朝时期的社会生产力高于之前的朝代,而且士大夫拥有足够的社会资源,所以明朝时期的园林建筑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商贾官宦还是平民百姓,都在士大夫对园林设计的追求中,喜爱上了园林建筑。
在这种全民热潮的背后,离不开士大夫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独特审美。与西方建筑的石料、长久等设计语言相比,中方对建筑的设计有更多的艺术发言权。在明代园林建筑中,士大夫人生追求的心性与园林设计相结合,使大江南北林立起了一片雅致、秀美的园林建筑。
在皇家与官员的建筑中,最常见的便是自己的行政建筑和生活建筑。倘若人生只有处理不完的事物,和一些生活琐事,未免会失去人生的乐趣。为了放松自己,游山玩水无疑是中国古人最好的选择。
可是古代的交通并不发达,而且名山大川中,往往还有豺狼虎豹。在路途的艰辛中,与山川潜在的危险中,游山玩水有时并非乐事,反而多了几分担心与忧虑。为了方便自己获得游山玩水的乐趣,园林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园林的建立,除了人为的设计与雕琢以外,其还有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不可失去丘壑天然之致。总结而言,就是园林设计的最高标准是雅致。在游园之中,不是赞叹人工建筑的精巧,而是要将自然之景与人工建筑相结合。
士大夫善于设计这些精巧的结合,所以在浏览园林的过程中,可以欣赏到雅致的乐趣。亭台的树立,与周围的山、石、花、木相得益彰。伫立于亭台之中,可以品酒饮茗,亦可以观景消忧。
自然景物中,无非山、石、花、木。石、花、木都可以通过人工雕琢而成,可是山的粉饰,却成为了一个难题。在明人士大夫眼里,其实早已有了解决的方案——用大石头代替。在对中国境内的石头进行选择后,就会发现,太湖洞庭西山的太湖石,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太湖石黑质白理,形状巨大,且不易生长苔藓等物,非常适合做园林中的假山。颜色与形状与山类似,且方便打理,由此太湖石的美名,在大江南北得以传承。其在北方的园林建筑中,更有不可替代的功效。
江南地区,本就多山,所以园林之中,只要用少量的建筑点缀,就可以欣赏到山林之中的乐趣。而北方地区,多是平原,不易欣赏到山川的秀丽。所以太湖石在北方的园林之中,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除了皇家喜爱以外,官员士大夫更是对其“爱不释手”。至今,在颐和园景点,还可以看到太湖石的身影。
中国古人的理想中,除了生活的必须以外,就是返璞归真,享受山水的乐趣。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隐逸就成为了一种风潮,在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中,得到了体现。在之后的历史时期,隐逸的风潮虽然消逝,但是隐逸文化却融入了中国文化中。
园林的兴起,正是隐逸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在自己的家中,享受山水之美、之乐,无疑是人生中最放松的享受。而这种隐逸文化的根源,与《道德经》有着很深的关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句简单的话,指出了人生最高的追求——“道法自然”。在天地之中,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可以养育生命,亦可以操作生命。而天地的变化,其本质是自然的变化,只有顺应自然的变化,才能在天地之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正是这种对自然的崇敬与喜爱,士大夫在园林设计之中,找到了雅致的设计方案——同乎人文,敬乎自然。
道家的文化看似高深,但是在国人的精神本质中,都可以找到道家文化的生活行为。如饮食、起居、劳作,顺时而作,顺势而为,就是最简单的体现。所以当明人士大夫总结并设计的园林建筑中,在物质发达的明朝,得到了风靡。
官宦商贾争先效仿,就连一些平民百姓也在生活之余,设计一些简单的园林景致。正是士大夫的开源,使园林建筑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瑰宝。其园林形态各异,参差不齐。而每个园林的背后,都是一个人不同的心境。
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各项制度的完善,使明人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但是在良好的社会基础中,其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发展现代科技,而是在文化道德中,寻找文化的突破。所以明代的园林,各具特色,风格各异。
有的士大夫,喜欢在园林设计中,增添绮艳之物,以体现自己的特别之处;而有的士大夫喜欢在园林中,设计出新奇的装饰,如池水的反射使人抬头也可以看到池中之物,以此来增添园林的观赏性;还有的士大夫,不饰雕琢,以一种朴实无华的美,来衬托自己朴素的心境。
正是因为各种各样不同的设计,使中国古代园林的建筑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在每个园林之中,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设计与风格。在观赏园林的过程中,还充满着诸多的惊喜。就连今天,许多精巧的设计还值得世人去学习。
士大夫在园林之中获得了美的体现后,一些官宦商贾,也争先模仿,希望士大夫的雅致,也可以在自己的园林中得到体现。可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官宦商贾是窘态百出,因为他们没有士大夫的那种设计美感。
粉饰太盛、庙堂之气,使园林失去了自然的那种美感。在园林建筑艺术中,反而成为了一种病态美。而这种病态,说白了就是俗气。园林是以雅致为美,倘若具有俗气的影子,那么这无疑是一个失败的园林作品。
在明代园林风潮中,士大夫作为园林设计的“主力军”,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获得了大美无形的体现。而那些随波逐流的官宦商贾,却难以体会到士大夫对园林设计的精巧,而是简单的搬用与效仿,好比“鲁班门前弄大斧”,成为了园林建筑艺术中的反面教材。
究其原因与本质,与设计者的心境有关。受书本文化的影响,士大夫的心境更加淡然且富足,所以在文化设计中,更能体现文化美的本质。而官宦商贾,受其发展的大背景所影响,难以脱离人间的“俗气”。
文化艺术不仅得益于个人的文化积累,更得益于个人的心境追求。心中所想,通过文化可以得到直观或艺术的体现。而园林建筑艺术,除了建筑格式以外,场景的融合与设计,成为了关键。
在雅致中,最能体现其美感的一种表达,就是幽邃。因为幽邃的景观,可以委婉而又含蓄的表达一种美的体现,与雅致的美学感受,不约而同,且意境深远。所以在明代园林中,最高的园林建筑艺术品,离不开幽邃二字。
正是这种幽邃的隐蔽,使园林中的景观充满了好奇与未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对幽邃之美最好的体现。幽人野客,没有人工的雕琢,使自然之美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才是园林艺术中的上乘。
所以,士大夫在设计园林的过程中,不惜千金,来安置一块石头的摆放,就是为了衬托出石头的自然之景。这种对山水之乐的追求,正是源于士大夫心境中,朴素豁达的体现。一花一木,都是自然之物,亦是自然之美。
起初,园林的作用主要是待客、读书、休息、讲学之地。可是在士大夫的人生追求中,园林建筑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在这件艺术品中,士大夫的人生抱负,与雅致的心境,得以体现。
就如现在,书桌成为了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在自己的需要下,书桌的布置也成为了自己文化生活的重中之重。只是明人士大夫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自然天地之中的一块土地中,用山水建筑,与自然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明代园林,亦美亦俗,正是明朝时期,世人对建筑艺术的探索与运用。至今,建筑艺术也成为了许多地区和城市的代名词,所以许多建筑的设计语言,得以在世界传播。而想要提升中式建筑的设计美感,明代园林建筑的设计经验,确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