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后的中国古动物馆,将成为新的保定“城市会客厅”(央广网发 曹云鹏 摄)
央广网保定10月9日消息(记者王艺霖 通讯员刘赛)打磨,建筑学用语,是工匠常用的建筑加工方法。无论是建筑还是工匠,只有经过反复打磨,才能成为马中良驹,人中龙凤。
位于保定市东三环和东风东路交口的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中国古动物馆”),就是一座经过精心打磨的保定新地标。
9月中旬,秋高气爽,中国古动物馆设计师王澍、陆文宇再次来到项目现场调研。在仔细察看了古朴粗犷的石砌墙后,王澍十分满意:“我对石砌墙的要求是大开大合,现在看到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种做法不仅是对设计师的考验,也是对施工单位和工匠的考验。河北的工匠完成了任务,石砌墙达到了国际水准。”
让王澍赞许有加的石砌墙,是中国古动物馆的外墙,远看一气呵成,近看却另有玄机。它是用来自太行山区的16种不同质地、不同颜色、不同尺寸的石头,磨成石爿砌出来的,从选材、打磨到砌筑工艺,十分考验技术。
“从拿到王澍教授的设计方案,到选石材、做样本,再到确定铺装方案,反复修改了二十多次,历时四个月……看这些石头的凹凸感做得多么自然,其实这是王澍教授特别设计的自然面,并且由工匠师傅手工精心凿出来的。”回忆起打磨石砌墙铺装方案的过程,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薛建梁十分感慨,“石砌墙的砌筑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精准的设计,达到自然的效果。”
大师的作品,需要大匠来完成。担纲石砌墙砌筑工作的,是800多名来自曲阳县的能工巧匠。
说起曲阳工匠,有句顺口溜十分贴切:上到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要说打雕刻,人人有一手。
如今,曲阳县共有各类雕刻企业2300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素有名望的工艺美术师就有数百人之多,产品远销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之无愧的雕刻之乡。
2022年农历新年刚过,61岁的曲阳人杨建坡就带着骨干工匠团队扎在了生产车间,没日没夜地做样板、凿石头。彼时,杨建坡的曲阳县凯鑫园林雕塑有限公司从当地2000多家雕塑企业中脱颖而出,负责中国古动物馆石砌墙的建筑工程。
从业23年,杨建坡从一名普通学徒成长为雕刻大师,先后荣获“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保定市工艺美术大师”等多项荣誉。“多年的经验和技术让我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但是,开始做样板的时候,杨建坡却犯了难。
“让设计落地是最难的,一直找不到感觉,做了几版样板方案,都不是很满意。”看到杨建坡屡屡碰壁,亲友劝他知难而退,放弃这个耗费精力的项目,但杨建坡却有自己的想法:“跟设计大师反复沟通、反复打磨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我乐在其中。我喜欢挑战难度,更要为我们曲阳雕刻之乡争气,必须得把这个事干好。”
最终,是王澍的一句话,“点拨”了杨建坡。王澍说,“想象一下坚固恢弘的城墙,轻轻飘荡的云。”杨建坡豁然开朗,在进行1:1的石材样板模拟后,铺装方案确定下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实现王澍对石砌墙自然面的要求,杨建坡下了大功夫。他组织骨干工匠在工厂里练习打磨石材的自然面,但现有工具功率小,凿出来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杨建坡思忖着:市场上买不到合适的工具,咱就自己造。
经过杨建坡和工匠们的反复试验、研究,最终用合金钢做出了一种叫做“卡墩”的凿墙工具,用锤子配合,砸出了完美的自然面。
好事多磨,在砌筑阶段,杨建坡又“卡”住了。 石砌墙石材种类多,每平方米墙体石材多达80多种,尺寸又不统一,“找平”成了摆在杨建坡等工匠们面前的难题。
杨建坡冥思苦想,想到学徒时老师傅讲到过用石头找平的方法,设计出以30厘米的浅色石材作为“加批”, 在每一米的砌筑高度,用一层“加批” 找平,完美解决了石材高低错落的问题。
和其他的建筑工程的“抢工时”不同,中国古动物馆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石砌墙的打造上,讲究慢工出细活。
“我们要求工匠慢一点,耐心一点,避免返工。”有着20多年石雕经验的施工负责人卢超辉介绍,石砌墙是“对号入座”工程,“每块石头上都编着号码,严格按照图纸砌筑,石头的大小和尺寸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一块石头的位置都是被精准定位的,一块错了,整面墙都要返工重来。”
为保证效果,工匠们每砌筑完成一平方米,都要拿着图纸认真核对,确保没有纰漏。卢超辉感叹:“这不是普通的墙面,是艺术品。”
古朴粗犷的石砌墙,800余名匠人历时18个月,终于磨砺而出,助力聚焦世界眼光、展现中国特色、融合保定元素的中国古动物馆,成为伫立城市东隅黄花沟畔的“文化会客厅”。
古朴粗犷的石砌墙,曲阳800匠人历时18个月,终于磨砺而出,助力聚焦世界眼光、展现中国特色、融合保定元素的中国古动物馆,成为伫立城市东隅黄花沟畔的“文化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