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彩塑。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女神”彩塑,是距今5500年前的遗物。《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商时代,帝乙为偶人(即泥塑人像),谓之天神。魏晋南北朝,盛行佛像,促进了彩塑艺术的发展。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山西大同华严寺、平遥双林寺等处,都有大量的彩塑佛像。自东晋至五代,彩塑名家辈出,主要有戴逵、杨惠之、方辩、王温等人。

  宋代,彩塑渐渐与民俗相结合,成为观赏性的彩塑作品或泥玩具。北宋时汴京(今河南开封)出现的彩塑“摩睺罗”(佛教中的乐神)是一个手持荷叶的天真胖润的婴儿形象,民间在七月七夕供奉、观赏,为妇女宜子之祥。据南宋《武林旧事》记载,每逢七月,宫廷修内司例进“摩睺罗”十桌,“每桌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并且饰有“衣帽、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执之戏具”等。宋代著名的彩塑艺术家有田圯、袁遇昌等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鄜州(今陕西富县)田圯作泥孩儿名天下,其作品“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

  一对至值十缣”,“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江南彩塑名家袁遇昌,“以塑婴孩名扬四方,每用泥搏埴一对,约高六七寸者,价值三四十缗。其齿唇眉发与衣襦襞绩,势所活动”。特别是他在彩塑“婴孩”上安置芦哨,如果按其脑囟(顶门),则可发出婴儿啼叫之声。

  在临安(今杭州),民间彩塑也很盛行,街坊中有孩儿巷,集中了善塑泥孩儿的小作坊。元代宫廷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下有梵像提举司,专门从事彩塑像的创作,由著名艺术家阿尼哥及其高徒刘元领导。明代,江苏、广东、福建、天津等地的彩塑也很兴盛,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江苏彩塑以无锡、苏州为主。闻名的无锡惠山彩塑,又称惠山泥人。最初是惠山地区农民农闲时制作的民间工艺品,每逢采桑、养蚕、作茧、香客朝拜、科举考试等时节,农民们便在街市兜售。崇祯年间(1628~1644),惠山的店肆已销售泥人。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惠山出现专业泥人作坊。

  清代中叶,由于昆腔戏和徽班戏在江南盛行,惠山地区开始制作以昆腔戏为题材的手捏戏文泥人。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8)是惠山泥人的昌盛时期,约有作坊、店铺40多家,专业匠人30多人,著名的有周阿生、丁阿金等。苏州也是江苏彩塑的重点产区,据《桐桥倚棹录》记载,有名匠王竹林,擅长“塑真”,俗称捏相,“虎丘习此艺者不止一家”,可见肖像彩塑已成为苏州传统的工艺品。除了捏相以外,苏州虎丘彩塑的题材还有、花卉、果实、禽兽以及人物等。清末,中国彩塑艺术家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张明山。张出身于捏塑世家,善捏作戏曲人物中的各班角色,也善于捏相,面孔径寸不仅神形逼肖,且栩栩如生,须眉欲动,观者莫不叹绝。

  国彩塑现主要分布在无锡、北京、天津、河南浚县、陕西凤翔、浙江嵊县、广东潮州以及河北、福建、江苏等地。

  除中国外,日本和墨西哥等国都有彩塑。日本的土制人形(即彩塑泥偶)起源于绳文时代(公元前1500~前300)。福冈的博多彩塑泥偶始于17世纪初,艺术手法细腻而写实,常作为传统的室内陈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