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西南地区叙事性主题雕塑创作人才培训》以雕塑艺术为载体,将专项人才培养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系统梳理西南地区历史文脉,真切关注人民现实生活,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深度挖掘雕塑语言的叙事功能。在开展人才培养计划的同时,以多元的视角和多样的形式,创作出一批以新时代典型故事情景与典型人民形象为表现内容的主题性雕塑作品,并借此探索创建本土文化推广和传播的全新路径与方法,树立西南地区的文化形象,打造西南地区的文化名片。
2023年9月8日,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黄宗贤教授,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行政楼五会议室,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西南地区叙事性主题雕塑创作人才培训》全体学员进行了《当代艺术的空间转向与雕塑的方位》的主题授课。
空间转向是中国艺术现代性转型的重要特征。以此为切入点,黄宗贤归纳了中国近代以来雕塑的几种发展趋向及其社会动因,从“中国现代艺术的空间转向”“作为介入公共空间的当代雕塑”“价值重构中的当代雕塑”和“值得反思的现象”4个维度对其进行了论述。
百年来,中国艺术的功能观、语汇、图式和风格都发生了剧烈、迅疾的变革。黄宗贤总结了社会现代性的“四副面孔”:技术现代性、制度现代性、关系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在此基础上,他又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现代性的本土内涵:民族自强、文化启蒙、大同理想和科学主义,这些脱胎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与中西文化碰撞而成的价值取向共同促成了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转型,空间转向是其突出特征。
黄宗贤认为,近代中国艺术的空间转向可大致分为2个阶段:从文人空间到大众空间(“五四”前后),从文化空间到家国空间(抗战以来)。“五四”时期,陈独秀倡导的“美术革命”和各类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文人雅趣,写实题材与技法、群众基础和“十字街头的文学”被奉为圭臬,笔情墨趣开始让位于公共语汇。抗战阶段,民族存亡之际,艺术需肩负唤起民众进行抗战的使命。在这种语境中,艺术必须从精英文化空间中超越出来,构建家国文化空间。空间转向的过程中,雕塑的的意义与价值被凸显出来,公共空间出现了一批纪念碑式的雕塑作品,如《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统称《淞沪抗战纪念碑》)、《川军出征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等等。不仅仅使中国的雕塑真正具有公共艺术的性质,而且建构了中国纪念碑式雕塑的基本模式。
这种模式对战后,包括新中国时期的雕塑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可以说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八十年代,纪念碑雕塑成为了家国叙事、革命叙事、政治叙事等宏大叙事与公共空间的“最大公约数”。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潘鹤的《艰苦岁月》这样充分体现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精神,具有浓郁诗性趣味的经典雕塑。在提及四川美术学院上世纪60年代集体创作的群雕《收租院》时,黄宗贤并未赘述有关群雕内容题材问题的论争,而是认为,不管怎样,不能否定这组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的独特价值。为何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语境中,川美师生能够在《收租院》的创作中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他认为就在于这个题材内容的“过去时”,恰恰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尽情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释放艺术想象力与创作激情的空间。
黄宗贤对当代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括,他认为,当代艺术在许多方面发生了转向:
以空间转向为主题,黄宗贤列举了3种当代艺术的空间介入形式,并以具体的雕塑(公共艺术)作品为例进行了说明。
实体性空间指城市、广场、商业区、社区等空间,但空间的物质性只是艺术介入的基础,艺术作品介入实体性空间的要旨在于营造公共场域,作品只有在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平台、艺术与环境互动的平台时才具备公共性。
路易斯·布尔乔亚 《妈妈》 30m×33m 2005年加拿大国立美术馆藏
北京央美城市公共艺术院 《星河》90m×40m 2019年位于中国湖北武汉光谷广场
媒介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形态,形成了以听觉、视觉、多媒介交互、虚拟艺术为主导的新型艺术空间。这些科技进化彰显的炫目景观在提供万花筒般的视听体验的同时,也值得我们反思,技术是否成为了新的话语霸权?
艺术介入社区或乡村是治愈现代性焦虑、保护传统“乡愁”的有益尝试,但“介入”绝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行动。艺术介入乡村关涉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重构,是包含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心灵生态与产业生态的系统生态美学的建构,公共艺术便是其重要的实现途径。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通过营造特定的公共空间或场所精神,重构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人、身与心、人与物的关系。
空间转向绝不单指艺术作品的场所转移,它关涉艺术价值的重构。黄宗贤认为,雕塑在空间转向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回归日常图景、消隐象征边界、注重身体介入的沉浸感、媒介转向等具体特征。
1999年11月29日,这个没有任何说法的日子,雕塑家、设计师、新闻记者组成的寻访小组在深圳街头任意寻访到18个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征得他(她)们的同意后,按照找到他(她)们时的动作和衣饰,采用翻制的办法,铸成等大青铜人像。18个铜像的背景是4块黑色镜面花岗岩浮雕墙,上面雕刻有《数字的深圳》等一系列关于1999年11月29日这一天深圳城市生活的各种数据,包括国内外要闻、股市行情、外汇兑换价格、农副产品价格、天气预报等。
不同于革命时期的纪念碑雕塑,如今雕塑的审美趣味更为多元。世俗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碎片成为雕塑艺术家热衷的题材,当代雕塑(公共艺术)在主题和功能方面形成了纪念性与娱乐性、审美性与思想性、抒情性与反思性、视觉效应与精神表征、历史叙述与市井图像共存的纷繁景象。
焦兴涛《烈焰青春》木、丙烯、漆184cm×98cm×70cm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作品
传统雕塑的纪念碑性质决定了塑造对象崇高、令人敬畏的精神属性和形象面貌,以及往往矗立于具有政治、文化象征意义之场所的空间特征,雕塑的基座更强调了塑像与观众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如今的雕塑(公共艺术)作品逐渐打破了原有的象征边界,实现了向生活化、实用化、商业化城市空间的突破与扩展,甚至融入了城市空间的各个细微角落。
这种转型让雕塑成为城市人居环境的一部分,但雕塑作为储藏公众记忆的媒介作用正被逐渐削弱,艺术的地域符号性有被肤浅化的危险,值得警惕。
当代雕塑(公共艺术)从介入城市空间的那一刻开始,其使命就不再囿于表达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审美趣味或价值取向,而是要充分体现艺术的公共性。艺术家们不再垄断艺术的创作过程和理念建构,转而开始尝试让大众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例如博伊斯的《7000棵橡树,城市造林替代城市管理》(7000 Eichen - Stadtverwaldung statt Stadtverwaltung)。
当代雕塑(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在公共场域中呈现的艺术,其媒介外延得到了极大拓展。除了各种材料制作的三维实体形态,平面化的绘画、照片、图标等形式也囊括其中,甚至艺术家本人的行为和表情也是可用之物。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电视、录像、数码技术等新媒介已被当代雕塑(公共艺术)广泛运用。
第一,新媒介促进了当代艺术形态与空间的快速转换,但技术却在某种程度上将艺术“异化”,表现为“艺术景观化”和“视觉嘉年华化”。当代艺术的景观化掩盖了现实的真实性,遮蔽了城市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遮蔽了情感的真诚性,遮蔽了思想的深度性以及价值的取向性;第二,贴上新媒介、沉浸式、实验性标签的“视觉嘉年华”艺术有成为当代艺术主流形态之势,其中一些缺乏凝神静思、仅致力于倾泻感官娱乐的作品遗忘了艺术的本质。这也引出了第三点,即部分艺术作品美学精神的缺场化。黄宗贤认为,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对人类、宇宙、时代、现实的深刻理解或思考,无论是历史叙事,还是日常写照,一切艺术都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加美好。
黄宗贤,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二级)、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美术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博士生研究生导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美术专业教指委委员,高校美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高校美术专业教指委主任,特聘巴渝讲席教授。首届国家教材奖、全国杰出教学奖获得者。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涉未成年、网络暴力、谣言和虚假有害信息举报)电话:监督及意见反馈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