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松茸》以松茸为媒,讲述人世的变迁,是美籍人类学家罗安清的代表作之一。她说:“松茸研究不仅需要超越学科的知识,还需要进入由多种语言、历史、生态、文化传统所形塑的世界。”

  云飞:嗯,同时也是畅销书,是那种揭示现实,整合知识,批判旧观念,启迪新思想的书。罗安清是当下人类学界最受关注的学术明星之一,强调人类文明强有力地影响着自然,并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只有理解人,才能理解我们的星球;为了我们的星球,也要理解人。她将人类世纳入对人类社会及其文化分析范畴,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颠覆19世纪以来那种把“自然”和“文明”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的认识论。

  松茸是伞菌目、口蘑科、口蘑属的一种大型真菌,已知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尚不能人工栽培。在日本,松茸是传统珍馐,最常见的宿主是红松。以前,主要产区大多在日本西部,京都、冈山、广岛被称为大产区,年产量超过500吨,但1960年左右产量急剧下降。因松茸数量正在快速减少,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2020年7月将其列为濒危物种。也许因为爱而不得吧,日本也是对松茸科研最深入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第一次出现有关松茸的文字记录是在奈良时代的诗歌中。那时,松茸因特有的芳香而被视为对秋天的礼赞。这种蘑菇在奈良和京都一带很常见,因为那里的人们开山伐木建造寺庙,并为冶金提供燃料。

  在日本,松茸主要生长在红松林里,而红松喜欢生长在阳光下,以及人类砍伐原始森林后形成的矿质土壤中。据研究,公元5世纪阔叶树在现在的大阪仍占主导地位,红松在7世纪和8世纪开始占主导地位。因此,有人认为松茸是在那之后出现的。

  云飞:710年-784年,一说结束于794年,是日本以平城京(今奈良)为都城的时代(包含短暂迁都),共历八代天皇。虽然它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在日本历史长河中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财富,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奈良时代的统治者重视发展,鼓励开垦。经济发展的同时受中国盛唐的影响,文化发展也达高潮。上回提到的《万叶集》,成书在那个时代,鉴真东渡也在那个时代。

  有的文章这样介绍《末日松茸》,罗安清对俄勒冈州(美国西北部)、里山(日本中部)、拉普兰(芬兰北部)、云南(中国西南部)四个地点的松茸森林进行田野调查,讲述与松茸相关的所有生物和人,以及相关的际遇和历史。其实,里山不是一座山或一个地方,而是像“黑雨”一样有所专指。在日本,关于里山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江户时代,是指村落周围山林及其环境的总称。实际上,里山是相对于深山而言的村落自然景观。在这样的环境里,有池塘、农田以及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森林。为了谋生,生活在里山的日本人从村庄附近的原始森林中获取木材,建造房屋、神社和寺庙。此外,人们砍柴、烧炭,并从林中收集落叶和草屑沤肥种地。这种对原始森林的利用会随人口的增加,变得更加强烈,超过原始森林的再生能力,最终从原始森林中创造出里山森林。橘曙览是那个时代的国学家,留下别具一格的万叶调生活歌。《独乐吟》中的一句“乐哉 春秋天暖日 漫步迎晴空”,写出多少人心中自然之乐!“雪松闻暮鼓,小径萦秋香”也是他写的,秋香指松茸的香气,出自“高松岭狭茸伞立,林间满盛秋之香”,季节性参照物有助于营造情绪。松茸、鹿鸣、丰收月成为秋季的象征。暮鼓和小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即将到来的冬季也许惨淡,给深秋带来隐隐的孤寂,诗句体现了人与自然情景交融之美及人类的自然情感之美。

  云飞:武家指武士系统的家族、人物,与“公家”(指天皇或者朝廷)相对。武家是从在古代公家的领地、庄园中负责武备警卫的家族发展而来,原是为公家所统治的阶层,后逐渐壮大,实质性地把持了全国政权,公家则被傀儡化。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

  云飞:景观是指一个地区的景象,艺术上的景观又称为风景。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称为区域。我们认识自然是从景观开始的,了解自然区域的大小、颜色、质地以及与周边的关系等。景观生态学是比较新的生态学分支。早期的景观生态学方法主要是利用航片、照片和地图资料来研究景观的结构和动态,比如一张沙漠照片和一张草原照片。沙漠照片中有沙漠、蓝天、白云,草原照片中有草地、蓝天、白云,它们显然是不同的景观,这种不同称为异质性。景观生态学就是要回答它们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在日本,森林按其形成过程可分为原始森林、里山森林和人工林三类。里山森林是半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与原始森林密切互动的结果。

  在日本,保护、管理和发展里山,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艺术”,又是一种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承。随着日本各地对原始森林的采伐,红松林不断蔓延,松茸成为礼物,人们把它漂漂亮亮地放在一盒蕨叶中精心包装。贵族以获得它为荣。在江户时代,像城市商人这样富裕的平民,同样喜爱松茸。在秋天出游采摘松茸的活动相当于春天的赏樱大会。在贵族出游时,村民会将提前采摘的松茸,“种植”在路边。松茸逐渐成为一种特权的象征。松茸不仅在诗歌中,而且在美食、茶道、戏剧中广受尊崇。

  江户时代结束,日本迎来了明治维新,快速走向现代化。森林采伐速度加快,给予红松和松茸更好的生长机会。20世纪初期,松茸非常普遍。但在五十年代中期,情况发生了改变。化石燃料取代了木柴和木炭,年轻人逐渐离开农村到大城市发展,剩下的村民不再使用剩下的林地。当里山森林无人打理、无人问津,阔叶树重回林地,生长成茂密的阔叶林。曾经被松茸覆盖的山坡变得过于幽暗已经不太适合红松了。林荫遮蔽下的红松被入侵的线年代中期,松茸在日本已经很少见了。然而,那时正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松茸作为非常昂贵的礼物、奖赏甚至是贿赂品,需求巨大。价格涨势迅猛。有关松茸能够在世界其它地方生长的知识突然变得有意义。出国游的日本人和日本侨民开始将松茸运回祖国。随后,日本进口商纷纷涌入国际松茸贸易。一开始,大量不同颜色和种类的蘑菇被认为可能是松茸,因为它们有同样的气味。随着北半球森林中松茸的声名鹊起,种类也随之激增,真菌分类学有了意外的用武之地。据说,日本人信奉“以形补形”,最喜欢大而未打开菌盖的松茸。

  日本人不仅挖掘中日传统医药典籍,发现松茸具有强精补肾、健脑益智等功效,而且在核爆后发现松茸具有抗癌等新功效。他们找到为世界各地松茸排名的方法,并反映在价格上。一个日本进口商解释:“松茸就像人一样。美国蘑菇是白色的,因为那里的人是白人。中国蘑菇是黑色的,因为那里的人皮肤颜色深。日本的人和蘑菇介于两者之间恰到好处。”不是所有蘑菇都有相同的排名,但这个不乏荒诞色彩的实例刻画了分类学以外的分类,描摹了全球贸易价值评估的形式,说明科学以外的世界很大很大。科学研究证明,松茸和红松有共生关系,形成菌根。

  云飞:嗯,这就要提一下当时的另一位大牛,德国植物学家、植物病理学家和真菌学家弗兰克。人们至少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知道真菌能与植物根部形成连接,但是早期的发现者仅仅记录了这一现象,却并没有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生物的关系。弗兰克受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委托开发松露种植方法。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对真菌能与植物根部形成连接的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在1885年提出了菌根的概念。关于菌根后面我们还会聊的更深入一些。说到共生,最早是弗兰克于1877年提出的。后来,德巴里研究地衣,阐述共生的三个标准:两个实体必须生活在一起,它们必须亲密(身体接触),并且它们必须不同(不同物种)。

  针对松茸的人工栽培研究由来已久,但至今没有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松茸是一种菌根真菌,必须和某些树种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才能生长,而且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目前人类还难以合成松茸整个生命周期所需的营养,模拟菌根的环境。松茸通过红松根系上的菌根,吸取红松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及其它营养物质,获得能量,拱出地面,形成子实体,再产生孢子、散发孢子,完成生命周期;松茸菌丝和菌根的活动分泌一些物质,包括酶、激素、抗生物质及其它一些鲜为人知的物质,改善土壤组分,优化红松根际环境,提高红松抗旱性和抗贫瘠性。松茸子实体生命极短,出土后7天左右,便迅速衰老死去,把体内的营养反哺给菌根;红松生命极长,可长到数百年,红松接收松茸的菌丝和孢子,孕育出下一代松茸。明天的太阳一定会从东方升起,而共生是一种不期而遇,不是有红松就一定会有松茸,红松离开松茸仍然可以生长,但松茸离开共生树种无法存活。人类付出一百多年的努力尝试栽培松茸,至今仍是具有魅力的研究领域。松茸研究已从单一物种经济价值研究为主导,上升到森林共生关系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把松茸研究指向更宽、更具战略意义的领域。保护好与松茸共生的树种及适宜松茸生长的生态,才能给松茸自然繁殖的机会。

  与此同时,日本人担心失去里山森林,它是祖祖辈辈自然情感的寄托。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志愿者试图复育这些林地。到了世纪之交,数千个里山复育组织在日本各地涌现,当中有些着重关注水资源管理、自然教育、奇花异卉或松茸。所有工作都致力于重塑里山景观和自然情感。这些团队寻找合适的方法,希望自己工作的意义不只是被动的美学诉求,更能对生计有所裨益。松茸因高价而成为复育的成果,增加松茸的产量就是保护里山森林。京都的“松茸十字军”是其中之一。该组织的座右铭是:“让我们重振森林,让我们都能赏味寿喜烧。”这种由荤菜和蔬菜组合的炖菜料理最适合用松茸作辅料,唤起林地复育活动中的感官愉悦。还有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并非当今地图上标注的正式名称,而是取自日本古地名“越后国、妻有庄”,囊括日本新潟县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在内的76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超过东京23区,群山环抱,是日本少有的大雪地带。隆冬时,田野和山坡被厚达一两米的积雪覆盖,造就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

  绳文时期代,就已经有人在当地居住,至今仍保留着国宝火焰型陶器。这里不仅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而且农业比较发达。祖辈们依靠睿智和努力,改河道,开梯田,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里山文化。然而,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过后,随着人口的逐渐外流,越后妻有地区开始面临老龄化、房屋空无人住、学校废止、耕地荒废等严峻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地方重建”为目标而开展的“大地艺术祭”为越后妻有注入新的活力。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始于2000年,每三年举办一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户外艺术节,以“自然拥抱人类”为理念,以“地方重建”为目标,以艺术为桥梁,以里山农田为舞台,连接人与自然,试图探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挖掘地方蕴含的价值,发挥地方潜在的魅力,重振在现代化过程中日益衰颓老化的农业地区。

  艺术作品分别坐落在760平方公里的宽广大地上。其中有些作品同时也是餐饮设施或住宿设施等,可以供人利用;有些作品充分利用原有的空房或废止的校舍进行改造,赋予新的生命。在踏上艺术之旅的同时,还可以饱览梯田、山林等美景,体验各类活动。大地艺术祭使越后妻有变成童叟皆宜的乐园,加深人与里山之间的默契。

  虽然第一届大地艺术祭在质疑和反对声中开幕,但最终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148件作品吸引了16.2万游客,并且在没有广泛宣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的盈利。随着口碑在艺术圈和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游客数量逐年增加。参加大地艺术祭的游客中,艺术家的比例不超过一成,大部分是年轻男女和家庭游客,大多数人是来玩的。大量游客的到来,让“低效率”的农村被外界重新评价。“过去,当地人都想搬走,觉得住在这样的地方不划算,被时代和城市抛在后面。但来大地艺术祭的人却说,‘这是一个美妙的地方。’”十日町市长关口佳文表示。

  2004年10月,新潟中越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到了冬天,又出现了创纪录的大雪。许多展品、住宅,甚至稻田都在那一年被破坏。日本全国对越后妻有灾区重建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和帮助,包括参展艺术家、工作人员和“小蛇队”志愿者组织。2006年,第三届大地艺术祭便以“复兴”为主题,提出了“空宅Project”的企划,邀请艺术家以受灾空宅为对象进行创作,该项目也得到了当地近百个村落的响应,动员了30万人。

  2018年,虽然日本国内旅游市场因为酷暑受到影响,但这一年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在亚洲市场进行了大规模拓展,尤其邀请大量中国艺术家加入,开展了“中国House”的项目。游客数量达到了54.8万,其中海外游客占比高达8.7%(上一届为1.8%),经济效益显著。

  第八届大地艺术祭的时间为2022年4月29日至11月13日,比往届50天左右的时间长很多。这是2021年因疫情原因不得不推迟大地艺术祭,并在疫情期间认真思考如何改进的结果。津南町上乡宮野原有一家以废旧房屋改造的餐厅,老板每天采摘山里的新鲜蔬菜,招待客人,夏季是脆爽的莲藕,秋天则换成鲜嫩的松茸。饭团则由越后妻有地区的特产“越光米”做成。茶余饭后,店员们会热情地向来客介绍当地特有的蔬菜。镇店之宝也许要算“北越雪谱”,描绘了各种形状的雪花,即便盛夏来,也可以在画中穿越到雪国。

  中国网体育频道“中国电竞”专区是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电子竞技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网体育频道共同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媒体平台。“中国电竞”专区按照融媒体模…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邮件中请注明公司名称,联系方式,具体合作需求,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尽快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