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渠(1904年~1993年),男,淮北市杜集区刘窑村人。雕塑家,早年毕业于北平美术学校,毕业后任杭州艺术院图书馆馆长。后赴法国,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学习。归国后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其艺术风格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炉,手法写实,造型简练、准确、生动。
创作了《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等一批反映抗战题材的艺术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工作,并创作其中的《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及《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等浮雕。
先后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杭州市副市长、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还担任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主任等。著有《刘开渠美术论文集》,出版有《刘开渠雕塑集》、《刘开渠雕塑选集》等。
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由《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胜利之墙》四部分组成。
吴为山,1962年1月生,汉族,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叶毓山,又名叶玉山。四川德阳人。擅雕塑。195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生班。历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作品有《遵义红军烈士纪念碑》等。《歌乐山烈士纪念碑》获全国城市雕塑最佳作品奖,《杜甫》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1962年完成第一座雕塑《毛主席全身雕像》以来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共有一百多座著名雕塑问世,分别摆放在北京、上海、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州、湖南、安徽、江苏、新疆、长春、黑龙江等全国诸多省、市、自治区。位于重庆长江大桥桥头的雕塑《春》《夏》《秋》《冬》,位于歌乐山烈士陵园的《歌乐山烈士群雕》都是叶毓山的作品。
田世信 1941年3月8日生于北京。 1956—1964年就读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预科及本科,学习绘画及雕塑。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贵州省清镇县一中任教。1978年调至贵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曾祖父曾在北京从事玉雕行业,开过玉雕作坊,即“玉器田”,他本人也因此对雕塑情有独钟,在创作作品当中,他即承袭了中国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雕塑的精华。1985年参加全国四届美代会,当选中国美协理事。
滑田友(1901-1986),男,原名滑廷友,字舜卿,擅长雕塑。1901年5月8日生于江苏淮阴渔沟,1933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文楼,1933年生于中国广东省新会县,1935年移民越南,1953年赴台就读成功大学建筑系。1958年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执教于彰化中学,1960年移居香港。曾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艺术委员会委员,香港区域市政局视觉艺术名誉顾问,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东分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美术交流学会会长,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韩美林,男,1936年12月26日生于山东,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员。2015年10月14日,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
贺中令,1935年出生在吉林省德惠县同太乡二道村。是著名民间艺人泥人贺(贺钧)之子。他于1952年考入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附中,1958年升入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雕塑协会理事、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教授。多次被评为学院、沈阳市、辽宁省优秀教师、优秀员。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钱绍武(1928.4—)。江苏无锡人。雕刻家、画家、书法家。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理论工作。1942年从无锡名画家开始学习传统国画,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后为中央美术学院),1951年毕业并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学术委员会常设小组成员、首都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中国城雕全国艺委会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
熊秉明,1922年出生于南京,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法国教育部教授,棕榈骑士勋章。中国数学家熊庆来之子。熊秉明集哲学、文学、绘画、雕塑、书法之修养于一身,旅居法国50年,无论对人生哲学的体悟还是对艺术创作的实践,都贯穿东西,融合了中国的人文精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