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者悦,远者来——郑州,作为“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在时代的机遇中,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发展命题。

  传承华夏文明,为城市建设增韵;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为城市建设增美;增强文化自信,为城市高品质建设增优——雕塑是凝固文化的艺术,融入公共空间,彰显城市风貌,以宏阔视野展现城市发展历程,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及精神,是城市亮眼的名片。

  挖掘好郑州文化,讲好郑州故事。由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组织,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导编制的《郑州市城市雕塑专项规划(2020—2025)》(以下简称《规划》),2022年7月已经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复,目前,正在郑州市城市管理局官网公告,即将实施。

  《规划》坚持“摸清家底、问计于民、专题支撑、专业协同、专家领衔”的工作方针,由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研究院、浙江大学、专业普查公司,聘请3位国内知名雕塑、城市设计、历史文化专业专家顾问,先后举行由7个专业、23位专家参与的5次专题咨询论证会,确保规划成果科学合理。

  历时120天,进行拉网式普查,建立翔实的《现状雕塑数据信息库》。普查已建雕塑所在位置、题材、体量、材质、颜色等基本情况;统计雕塑管理情况,如:破损情况、管理单位、设计单位等相关信息,全面掌握了郑州市现状城市雕塑的布局、建设及管理等信息。

  万份问卷倾听民声,构筑公众对城市文化与城市雕塑《规划》的认同基础。问卷调查通过政府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途径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及线下实地访谈,广泛征集公众意见,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近万份。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构筑了公众对城市文化与城市雕塑《规划》的认同基础。

  总体规模偏少且布局结构不合理。坚持全局性理念,明确城市雕塑布局的点、线、面重点空间,构建“河—城—岳”大空间格局下结构清晰、重点明确、场景多元的城市雕塑布局结构。

  雕塑主要“隐藏”在绿地内,部分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缺少雕塑。坚持适配性理念,加强题材、空间、环境的适配,研究讲述郑州故事的城市雕塑空间模式,提升公共空间的形象品质。

  主题单一,反映本土文化的雕塑少。坚持在地性理念,扩展城市雕塑的表现形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研究以“黄河文化”为主轴的郑州城市雕塑主题与体系,展示文化名城的风貌特色。

  整体品质偏低,创意及特色不足。坚持差异化理念,结合公共空间特征,对城市雕塑规划和管理实行差异化导控,建立完备的管控体系。

  管理部门较多,监管维护不足。坚持效用性理念,强化规划实施,从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政策保障等方面研究制定完善的实施保障体系。

  结合城市公共艺术走向,建筑、景观、城市设施等发展趋势,《规划》合理扩展郑州城市雕塑表现形态,推广“城市雕塑+”概念,在城市雕塑的规划和实施引导中融入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理念,作品类型融入建筑、科技、艺术化公共设施、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主要公共空间融入短期公共艺术作品。

  《规划》以“雕中原文化、塑郑州气韵”为指导思想,紧扣“讲好郑州故事,塑造城市形象;凸显文化气质,提高城市品位”的要求,通过雕塑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创造传承华夏文明、彰显黄河文化主地标的雕塑之都,文化自信的国家中心城市,最终将郑州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市雕塑艺术“郑”中心,以“山(嵩山文化)、河(黄河文化)、祖(人文始祖)、国(国家起源)”为特色的文化复兴示范城市。

  讲述郑州城市文脉,《规划》拟定了“黄河文化之魂、华夏文明之源、通达天地之中、开放共享之城、科创活力之心、幸福绿色之都、英杰辈出之疆”七个雕塑主题。通过七大主题展现郑州的历史文化、城市文化、自然人文,反映郑州文化的维度、城市发展的热度、百姓生活的温度。

  《规划》拟建设“一带塑魂、两廊凝神、三轴绎史、五核显韵”的展示系统,选择公众参与活跃、能够彰显城市特色风貌的城市绿地广场、门户标志、滨水廊道、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等七类重点空间将城市雕塑进行布局。结合现状城市雕塑分布情况以及重要公共空间分布,重点构筑与郑州市城市公共空间格局相协调的城市雕塑总体布局结构,并通过“三环”串联重要轴廊、节点及片区,形成完善的展示系统。

  通过黄河生态文化展示带全面展示郑州黄河文化之魂;通过中原西路—中原路—人民路—金水路—金水东路城市轴线形成城市复合场景展示廊;依托沿前程路—前程大街—荆州路—梁州大道南北向城市轴线形成国际场景展示廊,展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精神及品质,城市古今文化发展脉络、历史现代融合的国家中心城市特色文化风貌和城市精神以及郑州迈向国际化的现代城市特色及开放创新精神。通过这三条场景展示轴,分别从历史传承、现代创新、开放共享三方面演绎及展示郑州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城市发展变化的进程。

  通过市民公共服务核心、二七-商都核心、郑东新区CBD核心、象湖公共服务核心、港区公共文化服务核心的“五核”详细展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征、城市精神及气韵。

  为确保城市雕塑的建设品质,并为艺术创作预留空间,《规划》结合公共空间特征对城市雕塑规划和管理实行分区域、分类型(别)、分时段、分艺术要素的差异化导控,建立完备的管控体系。对规划范围内城市雕塑分区域、分类型、分类别、分时段、分等级进行引导。

  其中,分区域引导中,《规划》将城市雕塑分为城市重点地区雕塑与城市一般地区雕塑,对城市重点地区规划布局的点、线、面三种类型城市雕塑进行详细引导;对城市一般地区主要从雕塑尺度、雕塑题材、雕塑材质方面以负面清单的形式进行控制。将城市雕塑分类别、分等级,按标志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艺术化公共设施及短期公共艺术,以及将重要节点雕塑分为区域级、城市级、区级、片区级四级,重点片区分为代表性场景片区和重要场景片区等治理思路予以管理、引导。

  《规划》重点建设二七商圈、四个中心、大运河历史文化区、黄河国家博物馆以及机场、郑州东站西广场、中原路站等处的重要节点雕塑;打造S312、中原西路、华夏大道等5条景观性通道,建设德化街、嵩山南路、棉纺路等3条雕塑示范街,重点将棉纺路打造成“国棉记忆”雕塑示范街。

  《规划》在沿黄生态文化展示带、商代王城遗址历史文化区等10个城市重点片区增设城市雕塑,打造城市雕塑重点片区。其中,二砂历史文化区以建设二砂工业文化、传递二砂精神为原则,展现“二砂生活”,创建近代工业文化氛围浓厚的历史文化区,将二砂历史文化区打造成“二砂记忆”雕塑示范街区。

  巍巍嵩山屹立天地之中,古都郑州日新月异。凝铸中原文化、郑州气韵的城市雕塑,扎根厚植商都文化沃土,调动公众情感,深度观照历史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