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即将褪去,2023年全球艺术机构的展览日历来到后半程。今年秋冬季重要双年展将继续直面人类所处的现实境遇,三档双年展——第35届圣保罗双年展、第14届上海双年展与第13届台北双年展——将提供来自拉丁美洲与亚洲的视角,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多重挑战提出观察与思考的方式。即将于9月初开幕的以“不可能的编舞”为主题,展现艺术和社会实践如何在充满限制与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中以替代性的方式来跨越或规避现实困境;11月,“宇宙电影”将视线投向苍穹,试图以人类从古至今对宇宙的思考来“帮助我们对抗这个时代特有的异化”,将反思现实、颠覆僵化秩序的方法纳入对宇宙和天人关系的沉思,同时“青策计划2023”将作为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的一部分在双年展期间举行;的主题“小世界”则似乎暗合了当今世界“逆全球化”的趋势,试图探讨处在不确定和游移状态中的亲密关系,“邀请观众一同探索如何运用疫情经验来提出新的生活想象”。
女性、生态、原住民和非裔群体——这些全球性议题仍是秋冬季展览的焦点所在,这些关键议题引导出了更多元的策展角度以及挖掘历史与文化的方式。聚焦女性议题的展览中,柏林慕尼黑艺术之家(Haus der Kunst)的“它处之中:女性艺术家的环境艺术1956-1976”对女性艺术家对环境艺术的贡献进行再发现,而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朱迪·芝加哥:她的历史”则通过回顾一位已写进当代艺术史的女艺术家的实践,串联起全球女性主义运动中众多的“她”,柏林欧洲文化博物馆(Museum Europäischer Kulturen)“流动:月经展”的视野将覆盖全球女性的共通境遇,展览即为一次破除刻板印象和性别限制的社会实践。从边缘抑或中心出发,展览所提供的切口最终通达更为普世的人文关怀。对原住民和非裔群体的关注也常与女性议题相互交织,西蒙妮·利(Simone Leigh)、艾米丽·卡姆·肯沃瑞(Emily Kame Kngwarreye)两位女性艺术家在华盛顿赫希洪博物馆与雕塑园(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的个展分别讨论了非裔与原住民主题。
在生态议题方面,东京森美术馆20周年展“我们的生态:走向一个行星的生活”从展览内容到具体的控制碳排放和资源浪费方式层面均试图触达“可持续”,意图将美术馆建构为公众思考和参与社会议题的场所。
艺术家曹斐将迎来其拉丁美洲首次个展,9月2日在圣保罗州立艺廊(Pinacoteca de São Paulo)开幕的“曹斐:未来不是梦”以四组作品向巴西公众介绍其运用录像、摄影、装置等媒介的创作。
在中国地区,浦东美术馆将于九月举办艺术家曾梵志大型个展“曾梵志:过往与此刻(绘画1988-2023)”,此次展览将呈现艺术家曾梵志的近60件代表作品,跨越起艺术生涯的不同阶段,最新系列作品“闪烁绘画”是全球首度公开。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将呈现艺术家、编舞家玛丽亚·哈萨比(Maria Hassabi)为大馆建筑环境而作的全新委托创作,“Maria Hassabi:我会是你的镜子”也是其亚洲首个个展。在上海11月艺术月期间,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即将呈现艺术家拉乌尔·杜菲(Raoul Dufy)大型回顾展。首位代表威尼斯双年展新加坡馆的女性艺术家舒比吉·拉奥(Shubigi Rao)也将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办个展。年轻艺术家王凝慧、谭婧、高露迪将分别在秦皇岛UCCA沙丘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和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个展。
秋冬季值得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群展包括香港M+博物馆即将于9月22日开幕的 “M+希克藏品”系列馆藏展第二场“M+希克藏品:别传”,展览将关注中国九十年代极速转型的社会和经济和发展中,艺术家对文化身份的思考及对新时代的困惑,而九月下旬,M+还将推出第二届希克奖展览,展现入围“希克奖2023”的六位艺术家范加、苗颖、王拓、谢南星、杨沛铿和于吉过去三年的实践,“回应全球处于关键过渡期的冲击”。杭州天目里美术馆九月底的群展“动为行——中国媒体艺术35年”则将纵览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呈现几代中国艺术家媒体艺术实践。
艺术大师的纪念展仍在持续进行。为纪念毕加索离世50周年,西班牙和法国文化部支持的“庆祝毕加索1973-2023年”活动将在秋冬持续;2023年也是抽象表现主义代表画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诞辰120周年,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Fondation Louis Vuitton)将于10月举办罗斯科回顾展,追溯其整个职业生涯,美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11月的展览“马克·罗斯科:纸本绘画”将展现这位艺术家不为人所熟知的另一面。
洪浩,《我的东西第5号:2002年的5000件垃圾》,2001-2002,M+希克藏品(捐赠),香港,© 洪浩。图片由M+提供
M+希克藏品第二个展览──“M+希克藏品:别传”将于9月22日在希克展厅向公众开放。继首个M+希克藏品展览“ M+希克藏品:从大革命到全球化”后,此全新展览将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探讨他们如何透过表现自身的存在,并运用独特的视觉手法,以与别不同的视角审视中国当代艺术。
“M+希克藏品:别传”以视觉形式探讨1990年代至今中国当代艺术的风格和实践。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经历商业化的转型,令艺术家有更多与国际接轨的机会,激发他们重构自己的文化身分,重新审视源自社会主义经验和中国传统视觉文化的积淀,呈现出中国高速发展的过程。此展览将展出逾120件展品,以四个主题区域划分:“消亡”、“满则溢”、“非此非彼”及“暗涌”。
本次展览是浦东美术馆开馆第三年后首个聚焦于当代油画作品的大型展览项目。展览通过创作时间横跨35年的近60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现出艺术家曾梵志的不同性格侧面,也从另一个视角体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几个发展阶段。展览将被分为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四个单元,分别为:“回望早期” “不同路径”“有如冥想”和“超大尺幅”,将以独特的形式呈现于浦东美术馆的一层和三层。
穿着模拟宇航服的游客站在戈壁滩的C空间旁,距离中国西北部甘肃省的金昌约40公里。这些陨石坑就在中国第一个火星模拟基地旁边/2019年4月17日/中国 ©Matjaž Tančič
“火星,我们来了!与老马的旅程”是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在西岸目前场地的最后一场展览,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宣布,在本次展览之后,“将翻开自己摄影项目的新篇章”。
作为斯洛文尼亚摄影艺术家老马(Matjaž Tančič)在中国的首个大型机构个展,展览将藉由47件摄影力作,为观众呈献一段超越现实的视觉体验。观众将跟随老马的镜头,发现不同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团体如何为实现人类的太空之梦而蓄力,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自身、对未来、对太空旅行和对地球上生命的无限想象与期待。美术馆的内部将被打造成超现实景观,对世界太空计划项目奇妙迷人洞悉散落四周,那些可能改变我们对未来、对人类、对太空旅行和对地球上生命的新灵感和活动蕴藏其中。
本次展览是艺术家托马斯·豪斯雅戈(Thomas Houseago)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本次展览的灵感源于希望在中国美术馆空间重现艺术家工作室的想法。展览以主要雕塑作品《爱人(圆屋)》命名,展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抽象和具象雕塑及绘画作品,它们体现了艺术家过去十年创作的主要主题。这些作品在油罐中展出,邀请观众成为积极的参与者,穿梭于艺术家丰富的作品之间。
展览“动为行——中国媒体艺术35年”藉由纵览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探讨信息时代带来的媒介拓展在当代艺术演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就场景的再造,时空的改写,感知的错位,形式语言的锻造和社会文化的反思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此次展览共汇集了72位/组不同代际艺术家的79件代表作品,囊括影像、装置、行为、交互、游戏,、网络等作品形式,视角回溯至早期的录像艺术实践,亦延展到对人工智能、太空艺术等新兴媒材或艺术形态的前沿探索。这些作品按照时间顺序串联,以“运动”为关键词展现“作为行动的运动”“作为互动的运动”和“作为能动的运动”三个章节。
第 35 届圣保罗双年展的提案是一个围绕编排不可能的多种可能性的共同项目。正如标题所示,这是对未知事物,甚至是对不可能/不可能事物的激进想象的邀请。策展团队提出了组建一个没有首席策展人的平行结构小组的想法,这也是他们在第35届双年展项目的核心。据策展人介绍,“本届双年展的参与者以最多样、最难以估量的形式挑战不可能。他们生活在不可能的环境中,制定规避策略,跨越限制,逃避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不可能。他们面对的是完全的暴力、完全自由生活的不可能、不平等,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被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可能所改变。本届双年展将不可能、不可能的编排作为一种‘运动的政治’(a politics of movement)和‘政治运动’(political movements)交织在艺术表达之中。它邀请人们在超越进步的、线性的、西方时间观念的艺术家中间活动。不可能是指导这些参与者的主线和主要标准。”
“曹斐:未来不是梦”是艺术家曹斐在拉丁美洲的首次个展,展出的四组作品主题分析了 21世纪快速的社会变革,以及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影响人类的主体性和经验。此次展览将通过四个主题“制造业与全球化”“虚拟世界的过去与现在”“社会主义与科幻的记忆”“城市化与乌托邦”展开,向巴西公众介绍曹斐运用录像、摄影、装置等媒介创作的作品。
“南方天堂:长江三角洲珍品展”是西方首次以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的艺术创作和文化影响为主题的展览。长江下游地区被称为江南,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是最富庶、人口最稠密、土地最肥沃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这里农业发达,贸易活跃,艺术创作颇具影响力。来自江南的艺术——杭州、苏州、南京等大城市的所在地,以及沿着江流与湖泊而绵延的如画山水——为世界塑造了传统的中国形象。
展览将展出从新石器时代到18世纪的约200件展品,包括玉器、丝绸、版画、绘画、瓷器、漆器、竹雕等。江南景色激发了艺术家们对人间天堂的想象,展览探讨了这一地区如何在中国的艺术创作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以及如何形成文化标杆。展品来自美国、欧洲、中国和日本的私人和公共收藏,以及各地博物馆。
大型的、可步入的艺术品——也被称为“环境艺术”(environments)——邀请人们参与、互动。这些作品改造场地,在艺术、建筑和设计的交界处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甚至更早,它们已经成为国际艺术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西方艺术史主要关注的是美国和欧洲的男性艺术家。通过展览“它处之中”,慕尼黑艺术之家希望拓宽我们的视野,从全球层面和女性艺术家的视角重新诠释这些环境的接受史。展览聚焦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展出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和南美三代的 14 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旨在强调女性对这一艺术流派做出的根本性贡献。
艺术家与编舞家玛丽亚·哈萨比(Maria Hassabi)一直甚具前瞻性地以她的现场装置探索雕塑性的身体、图像制作和时间减速的主题。本次展览是艺术家的首个亚洲个展。揉合表演、声音、摄影和绘画多种媒介,艺术家把她极具开创性的艺术实践带到香港,更会展示她就大馆特有的建筑环境而制作的全新委约作品。展览主要在三楼展厅环绕图像如何在金色镜子中生产和传播展开。艺术家玩味着金色在古今中外的神话中数之不尽的意涵——它既是神圣的颜色,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象征,甚至是流行文化中媚俗的代表。黄金既稳定不变但又在我们的概念中游移不止,那悖论的张力就映照在Hassabi的创作中——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在舞蹈与雕塑之间、在活体与静止图像之间、在奇观与日常之间。
结合科学、技术、神话和精神性的视角,艺术家王凝慧广泛使用非传统雕塑材料,如含羞草、苔藓、化石、陨石、银、金、水蒸气、风和蜂蜡,试图洞察物质如何体现存在的本质。精心筛选的物质通过感官、触觉和隐喻的方式传递一个有情宇宙(sentient universe),并由此想象如何通过雕塑和影像语言表达现实的本质。
本次展览将特别展出艺术家于2013至2023这10年间创作的作品,其中包括受量子物理启发,由UCCA委任创作的系列作品。隐于沙丘之下的地下建筑、通往大型中庭式大厅的黑暗长廊,在艺术家眼中将成为进入量子维度不可思议世界的门户。
“我们的生态”将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章“万物相连”涉及环境和/或生态系统与人类政治、经济活动的复杂交织。第二张名为 “回归地球”,重新审视了日本艺术家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的作品,在这几十年中,污染成为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暗影。第三章“大加速”介绍了揭示人类开发地球资源的作品,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希望。第四章“未来就在我们身边”,专门讨论了当今利用古老的以及先进技术所起草的不同的未来可能性。
展览主题“我们的生态:走向一个行星的生活”叩问了“我们是谁?地球环境属于谁?”,并敦促人类从更广泛、更全面的角度来看待地球的多重生态。这个可持续的展览旨在通过尽可能多地再利用和回收资源,将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到最低限度,这将使森美术馆成为一个思考当代艺术和艺术家当下如何参与、未来如何持续参与环境问题的场所。
展览“朱迪·芝加哥:她的历史”将跨越朱迪·芝加哥六十年的职业生涯,涵盖这位艺术家在绘画、雕塑、装置、素描、织物、摄影、彩色玻璃、刺绣和版画方面的全部贡献。展览将扩展传统美术馆展览的维度,将芝加哥六十年的作品与其他女性跨世纪的作品放在美术馆四楼的一个独特装置中进行对话。这个展中展的主题是“女性之城”,将展出 80 多位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的艺术作品和档案资料。展览将占据博物馆的三个楼层,追溯芝加哥的整个艺术实践,将把她的女权主义方法与她所参与的众多艺术运动结合起来——她在这些运动的历史中经常被抹去。展览将展示芝加哥对美国艺术的巨大影响,并强调她作为文化历史学家的关键作用,为以前被忽略的女艺术家争取空间。
全世界约有 20 亿人有月经。另有 15 亿人曾经或即将来月经。然而,月经被认为是一个禁忌话题。许多与月经有关的生理过程只得到了初步研究。几十年来,一些医生、活动家和企业家一直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月经进入公众讨论已有 10 年之久。妇女们发表经期宣言,开展反对经期贫困、护理不当和信息封闭的运动,开发新的经期产品,并将她们的经历发表在#经期积极性(#periodpositivity))和#经期很重要(# menstrual matters)等话题下。
本次展览展示了实用主义和乌托邦、创造性和行动主义的历史。展览汇集了历史上的和全新的月经产品,通过实物、访谈、音乐、电影和艺术展现了过去几十年的论述和辩论,并为月经使用者提供了发声的空间。
以“Cosmos Cinema 宇宙电影”为题,第14届上海双年展将为观众提供一个时空,让人们置身其中,思考宇宙的运作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Cosmos一词的希腊语词源不仅意味着宇宙,也意味着美与和谐。而汉语的“宇宙”则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与电影有着强烈的共鸣。宇宙塑造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宇宙电影”将探讨我们与宇宙的关系如何影响芸芸众生。
“宇宙电影”提议:从古至今对宇宙的思考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对抗这个时代特有的异化:人与人彼此的异化、与自然的异化,甚至与时间本身的异化。毕竟我们的世界没有一个部分能够脱离太阳、月球和其他天体的影响,因此,第14届上海双年展希望表达这样一个观点:理解天地宇宙可激发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思考当今世界面对的愈加错综棘手的多重挑战。从探索外太空的冲动到对意识起源的反思,“宇宙电影”将呈现广泛而丰富的提议与回应,并通过雕塑、电影、装置、行为和绘画等形式呈现。来自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将探索这些历史,反映上海作为世界性的大都市和电影中心的地位,也体现中国与宇宙之间深厚的哲学和艺术渊源。
本届台北双年展将汇聚50多位台湾及国际艺术家和音乐人,展出包括10件全新创作和委托制作,以及一系列的声响、音乐表演、动态影像、摄影、录像、绘画、雕塑和装置作品,使北美馆成为一个聆听、聚集与即兴创作的空间。双年展主题“小世界”代表着希望,也透露着不安:全球疫情撞击出个人对自我生活更大的掌控权,同时亦挑动了被孤立于广大群体之外的隐忧。我们发现当世界缩小时,它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却也可能使人心更为疏远:这个“小世界”,悬浮在相聚与分离两端之间的游移状态中。本届双年展指向我们所共同面临的处境,邀请观众一同探索如何运用疫情经验来提出新的生活想像,反思当日常越趋紧绷及复杂时,人们对简单与感性的渴望是否也变得遥不可及。
拉乌尔·杜菲,《戴软帽的自画像》,约 1898 年,目前正在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的常设展“肖像的映象”中展出
2023年正值艺术家拉乌尔·杜菲(Raoul Dufy)逝世70周年,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将于11月呈现史上最全面、最大规模的杜菲回顾展,庆祝并纪念其在艺术史上的卓越成就。展览将涵盖绘画、版画、陶瓷及纺织品等在内的120余件力作,以同时遵循时间线和主题性的方式,全面呈现这位艺术家广泛的创作领域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本次展览是对西蒙妮·利(生于 1967 年,芝加哥)层次丰富的作品的首次全面考察。作为同时代最受尊敬的艺术家之一,利代表美国参加了 2022 年第 59 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本次展览将回顾她近二十年来在陶瓷、青铜、视频和装置艺术方面高度严谨的创作,并将展出艺术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西蒙妮·利:主权》(Simone Leigh: Sovereignty)中的作品,让观众有机会体验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装置艺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利创作的艺术作品将黑人女性的主体性问题置于当代艺术话语的中心,并在视觉和物质文化中探索种族、美和社区的观念。她的艺术作品涉及广泛的历史时期、地域和传统,参考了散居各地的非裔人的乡土和手工制作工艺,以及传统中的与非洲艺术和建筑相关的形式。
回顾成都近几十年的发展,尤其在2008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北京奥运会和汶川地震重塑了城市精神,延续了其包容性,也表现出更多的开放性与国际化。成都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而今天的公众对现代城市性格的塑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当我们解构城市文化的各种要素,会发觉城市里的创造人群是组成独特文化的重要力量。具有在地特质的创造者以及他们生产的内容形成属于成都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诗人、音乐人、艺术家、建筑师到创意产业的工作者等等,以他们的力量让文化呈现在城市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影响大众,让更多人成为建构文化城市的一份子。我们期待从不同视角审视城市内核,通过理解城市文化,为形成新的城市经验和新的城市认知作一番观照与努力,也作为送给成都的礼物。
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年末新展将聚焦艾米丽·卡姆·肯沃瑞(Emily Kame Kngwarreye)这位原住民女性艺术家,她是澳洲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78岁才开始作画的她,在去世前短短7年的艺术生涯内就产出了三千多件作品。种子、流水、植被——她以点与线对她生存的土地表现和回应,自然的生命力与超自然的灵性合而为一。这也是首次有原住民策展人参与肯沃瑞回顾展的策划。策展人凯丽·科尔(Kelli Cole)与肯沃瑞的家人相熟,并对她创作和生活的环境持有文化上的认同。
《艺术新闻/中文版》是国际权威的艺术媒体The Art Newspaper的中文版,由超媒体集团(前现代传播集团)与 The Art Newspaper Ltd 于2013年合作创办,与其他六种语言的版本,共同分享与拓展国际艺术网络,为全球华语读者报道中国和国际艺术界的动向,带来第一手艺术讯息和独家分析,月度出版的《艺术新闻/中文版》与即时更新的APP “艺术新闻iArt”以及网站 ,展现从艺术创作、博物馆、展览到艺术市场的全方位艺术生态,以及艺术与社会、文化、科技与商业的联系与发展趋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