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心。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更高要求,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预期更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历史文化遗产类型最为丰富、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体现老北京传统居住生活与民俗风情的重要老城区,文商旅居叠加、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使地区城市管理及民生保障难度极大。为进一步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助推地区高质量发展,什刹海街道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方面努力寻找突破口,以城市善治提升民生温度,逐步推进精细化管理落实落地、落细落小,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果。
鼓楼西大街是有近800年历史的北京最老斜街,但停车秩序混乱、违法建设侵占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街区整体风貌及周边居民的生活体验,为进一步保护历史风貌,打造高品质的宜居文化休闲区,实施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通过拆违整治及建筑修缮、交通停车综合治理、绿化景观提升等8个方面改造,全面提升公共空间,着力打造“步行优先、林荫覆盖”的“稳静街区”,助力800年老街旧貌换新、精彩复兴。
1、群众工作先行,畅通民意诉求。组建群众工作一办三组,倒排工期、细化任务,建立工作日报制度,围绕发布公告、启动整治、集中宣讲、登记缴费、分段禁停、全面禁停等六个节点,每日收集民情数据并更新工作提示,对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实行清单交办、分级协调、信息通报和责任监督。
2、凝聚治理力量,破解停车难题。停车秩序整治是鼓楼西大街复兴计划推进的重点工作,也是最棘手的问题。街道工委充分发挥沿线各社区党委、党支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贯通联动的“动力主轴”作用,通过多轮洽商促成政策协同,协调中轴路艺术博物馆、德胜对景、地外大街万年胡同3处停车场215个车位,面向符合条件的社区居民开放,打通了老街复兴计划的瓶颈。
3、理清工作脉络,综合改造提升。为巩固前期工作成效,街道采取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的方式,实施静态交通秩序常态化管理,防止乱停车问题反弹。实施“一户一策”渐进式改造,完成拆违整治、立面提升、附属设施升级、绿化景观和文化品质提升等工作,实现精彩亮相,成功打造首都核心区老城复兴新标杆。
为保护好老城“金名片”,彻底治理什刹海风景区内存在的私搭乱建、开墙打洞、环湖步道拥堵等问题,做到“亮出岸线、还湖于民”,什刹海街道扎实开展环湖道路提升改造工作,从联合执法到综合执法、从小分队行动到建立执法中心,推动执法资源整合、力量下沉,敢打攻坚战、敢啃硬骨头,探索形成了多部门综合执法的基层治理模式。
1、搭建综合行政执法平台。梳理什刹海景区及周边地区存在的29类突出问题,由街道牵头,成立了由公安、环保、城管、工商、食药等23支执法力量为成员单位的综合行政执法中心,把执法力量拧成一股绳,在街道层面初步实现了综合执法实体化。
2、深化吹哨报到机制改革。针对开墙打洞、违建拆除等难点、痛点问题,街道以人员配强配实、责任落地落实、机制实在管用、运作高效务实的“四实”工作法,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工作机制,统一指挥调度、统一执法部署、统一信息共享,街道社区、科队站所、相关部门轮番上阵,将过去的分散式执法变为联合执法,拆除阻碍步道违建2968平方米,陆续打通前海、后海、西海的7个堵点,6公里的临水步道全面贯通,真正做到还路于民。
3、落实部门联动长效机制。临水步道全面贯通后,街道加快街区的有机更新,利用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推进西海湿地公园建设工程,通过整合绿化、规划、市政及周边园林建筑资源,建成10余公顷的湿地公园,再现碧水绕古都的历史风貌。
柳荫街周边区域集人居、文保、旅游功能为一体,交通承载压力较大,空间环境品质亟需提升。为深入落实核心区控规,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等城市配套服务水平,街道扎实开展柳荫街周边区域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加强传统胡同与历史街巷保护,连线成片整治环境乱象,结合违法建设拆除、开墙打洞治理等工作,打造“有里有面”的精品宜居街巷。
1、建强战斗堡垒,凝聚先锋力量。抽调60名街道干部、20余名社工参与柳荫街周边区域环境整治提升专班运转,成立临时党支部,切实发挥好党组织在重大项目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干部在一线阵地施展身手、磨炼本领。
2、坚持共商共议,助推共建共治。坚持“大家的事大家议”,求解最大公约数。在区领导及相关部门统筹调度下,通过问卷调研、现场座谈会、社区主动上门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民意诉求,回应群众关切,在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问题上,耐心细致做好政策解释,面对群众利益冲突,与群众共商共议,寻找双方利益“平衡点”和“最优解”,助推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3、注重提前谋划,做到未诉先办。根据前期民意反馈,考虑到居民实际生活需要,优化项目立项和设施建设的报批手续,缩减工作周期,最大程度降低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协调区级相关部门提前谋划,对接政策口径,为群众工作做足准备,实现接诉即办提前降量。
4、实施三微一减,提升治理效能。探索实施“微修缮”恢复胡同风貌、“微整治”破解停车难题、“微更新”打造休憩空间、“做减法”提升市政景观的“三微一减”工作法,治理效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经过八个月整治提升,2023年11月7日,什刹海街道柳荫街周边区域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全部完工,正式精彩亮相。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效能如何,关键要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要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什刹海街道充分重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坚持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以党组织的全覆盖带动治理工作的真落地。比如,在环境整治、老街复兴等工作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做到哪里有急难险重,哪里就有坚强有力的党组织,保证关键环节有组织把控,关键岗位有党员顶上。特别是,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当好项目建设的服务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群众呼声的信息员、遗留问题的调解员、党建工作的指导员。同时,街道还将重点工程建设的攻坚一线作为锤炼干部、考验干部、发现干部和使用干部的重要战场,激发党员干部助力重点任务、聚焦重点任务、攻坚重点任务、服务重点任务的工作激情,以建设的新成效展现什刹海的新风采。
老城区基层治理问题多、难度大,需要发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顽疾”、“硬骨头”都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面,且互相牵制、相互交织,如果继续沿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或“九龙治水”的治理方法,必然会“碰钉子”、“涉险滩”而难以奏效,只有各个部门、各类主体都参与进来,推动责权明确清晰、权力有效运行,真正打通基层治理的“血脉经络”,才能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什刹海街道工委在治理过程中,注重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治理现象,充分发挥好协同作用,明确街道工委统筹引领、加强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遇到重难点问题及时联系公安、环保、城管、工商、规划等相关部门及相关企业开展综合分析研判并定期会商工作进展,切实利用多方资源、专业力量参与协同治理,效果明显。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就是牢牢把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时感知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拿出绣花功夫,做好精细化文章。在治理工作中,街道工委坚持做好“前置”工作,将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抓好硬件升级,打造居民家门口的会客厅,对社区服务站空间布局进行“小改造”,改善党务服务、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志愿服务的“四服务”空间,撬动基层社会治理“大变革”。加强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汇民心、聚初心、筑同心的“三心”工程,为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老年人及群众提供教育培训、文化展示、党员活动、社团活动、公益便民等服务,用绣花般精细的管理和服务,给群众带来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紧紧连起党心民心。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了解民意,建立以党员干部为骨干,党小组长、社工、志愿者为主力的网格队伍,在开展中心工作及重点任务时,化被动为主动,及时对居民进行座谈交流、走访调查,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度、深度和温度。
什刹海街道工委抓住“吹哨报到”和“接诉即办”的工作契机,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每月对群众诉求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深挖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并及时与主责部门梳理痛点、堵点,进行分类施策、滚动推进、全程督办。对一些苗头性的、可预见的问题提前沟通、提前办理,把风险和矛盾化解在前端,实现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建立健全干部教育网络平台,利用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党员干部提供基层治理、法律法规等专业培训课程,拓宽党员干部网上学习和培训的空间,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此外,积极拓宽基层治理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巩固和扩大党的网上阵地,利用“西城家园”APP等搭建云协商平台,开展多部门线上协商,确保社区治理难题得到及时解决。
下一步,什刹海街道还将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以《什刹海街道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为指引,聚力推动“靓丽自然风光、厚重历史文脉、高端文化体验、高品质产业业态、智慧管理服务”五个关键领域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谱写什刹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靓丽篇章,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有质感、更加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