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审美打造,关键是在策划设计时充分研究周边环境与乡村特色,既要在消费空间和功能上满足游客需求,也要在视觉和情感上满足游客审美,将二者很好的协调与兼顾起来。
最近冒着疫情防控被层层加码的风险,应邀飞往外地考察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拟开发的地块儿是距市区七八公里、面积超千亩的丘陵坡地,前半部是一般农田,后半部是苍茫林带,两条小溪纵贯交汇,几十座老屋坐落其中。这样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山乡资源,若巧妙地契入乡村旅游业态,不影响现有的森林植被和空间格局,那将是一幅原生态意境的美丽乡村画卷;但如开发利用不当,搞大拆大伐大修大建,即使投资规模再大,也将丧失其原野原乡之美。由此,便引发我对乡村旅游空间审美的感慨。
从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看,随着大众旅游消费的全面升级,乡村旅游正从以周边休闲为主,向休闲+度假的方向转变,产品档次和品位也在全方位提升,其中,空间审美是乡村旅游品质提升的要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审美打造,关键是在策划设计时充分研究周边环境与乡村特色,既要在消费空间和功能上满足游客需求,也要在视觉和情感上满足游客审美,将二者很好的协调与兼顾起来。
一是加强空间审美意识的培养。多数旅游者对休闲度假地的评价,往往既看重具体的项目或业态,也很在意生态环境与空间审美,甚至把后者放到了首位。这就需要乡村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具有较强的空间审美意识,以此引领对原生态与相关环境的保护,使整个片区、片区和功能要素之间在视觉上保持恰当关系,即使具体项目和功能难以一步到位,只要所在区域的生态底色和地形地貌是完好的,后续就还有补救和再开发的余地;相反,若无视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无视核心区域的承载力,无所顾忌地大修大建,最终则可能搞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连好端端的原乡原野底蕴和品相都败坏了。因此,乡村旅游要加强空间审美意识,预先设定一些杠杠和红线,包括开发规模、布局、体量、格调、色彩等,作为整体把握和全面统揽的底线,争取一下占领乡村旅游开发的制高点,专业处理自然环境、居所和功能区、游憩地点之间的关系,以收到开发建设的事半功倍之效。
二是优选生态环境适宜的地带。乡村旅游目的地或度假片区所处环境千差万别,有的位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中,有的混杂于城乡接合部,有的地处车马喧嚣的老街区。如果是选择新的开发片区,就要尽量去寻找前者这种类型,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只要把握好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开发密度,同时维护好山乡原野、地形地貌、林木植被、池塘溪流,就能很容易提高成功几率,收获游客好评和青睐。说到底,成功秘诀就在于贯彻了空间审美理念,而未必是在开发上下了多大功夫。江浙皖诸省近年来涌现的“网红”民宿,如松阳县的过云山居、杭州余杭的菩提谷、湖州南浔花迹民宿,主要因素是有极佳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空间的加持,具备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审美,这也是未来乡村旅游目的地或度假地的提升方向。
三是择居遵循“天人合一”。人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空间审美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建房选址的“道道”,诸如看风水、看朝向、罗盘择卜,都是有关选择人居环境的。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建筑范例可为乡村旅游提供借鉴,如沿着滇藏线、川藏线自驾一趟,将会看到悬崖边、山坳里、河湾处、沟壑旁一些聚落的民居,它们与大自然、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那种和谐之美令人陶醉。多年前,我去云南怒江州的贡山县,县西北部有号称“人神共居”的丙中洛、有石门关外倚山面水的翁里村,也是极具“天人合一”之美的典范。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居所选址,包括旅馆、民宿、客栈,都应充分借鉴传统的人居文化,重视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巧妙地向山水林湖等自然条件借势,争取空间审美的自然统一和谐。
四是强化乡土田园气息。乡村旅游在各地的基础和阶段的差异性,决定了其丰富多彩的形态(乃至于有的还光怪陆离),有的源于旅游扶贫开发,有的依托小康村、脱贫村建设,还有的借力城镇化、工商贸发展。如果其基础是传统村落或依傍自然山水,就有必要按照空间审美要求加以改造提升,在整体布局、建筑式样、外观色彩、环境保护方面讲求和谐,加强民俗文化和乡土风韵的植入。譬如,乡村道路边未必栽种城市概念的行道树,倒可以培植原产地的乔灌木林带;未必修筑水泥混凝土的河渠围堰,倒可以恢复潺潺流水的小溪;未必修建城乡结合部式样的房屋建筑,倒可以恢复老式的院落、房屋、柴垛、粮仓、果树,还可适当散养一些狗猫鸡鸭鹅,以显现千百年流传的原乡原味,体会陶渊明那个时代采菊东篱下的悠然。
乡土田园气息的追加和强化,要正视三类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是对大部分“农家乐”(包括牧家乐、渔家乐、藏家乐等个体旅游接待点),重点是加紧提档升级改造,解决建筑、设施和用具等因陋就简、档次不高的问题,要乡土但不土气、要民俗但不俗气;二是对在小康村、脱贫村基础上发展的乡村旅游,重点破解建筑和设施“模板化”“样板化”问题,突出一村一户的个性和差异,营造鲜活真实的乡土生活气息;三是对一些城镇化状况的乡村旅游,重点是消除建筑外观的不和谐,疏解过于拥挤和嘈杂的“城乡结合部病”,既充分展示“现代了”的新农村,也要避免非城非乡、半土半洋。
五是随形就势配置旅游功能。很多游客前往乡村旅游或度假,所追求的并非是原生态的农村生活,或到农民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而是一种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旅居生活,这要求乡村旅游项目的具体开发,要重视解决空间审美和旅游情趣问题。
--旅游居所。这是乡村休闲度假的重要功能场所,可以充分利用改造过的原有民居,也可以在新的地段和片区建设住宿场所。无论是游客单独居住的片区,还是与原住民共处在同一空间,都有内外空间的审美提升问题。一是建筑外表应有乡土之美,一眼望去应心旷神怡,而不是觉得“刺目”和别扭,应拆除或遮挡某些“硬得过分”的部位,如彩钢瓦房顶、太阳能热水器、白瓷砖、彩釉转等;二是居所内部要卫生、舒适、方便,未必要求睡大土炕、用土茅房,质疑现代化设施是无谓的,若有条件可以选配最先进的冰箱、卫浴、卧具、电视、投影,让游客住起来觉得舒适满意;三是具有居家或度假感受,乡村开发不能一味地搞筒子楼、标间、多人间,起码应有住宿的居家感,甚至有设计精巧、大窗采光、包揽风景的度假感。要争取努力做到,不仅看上去养眼,如黟县宏村西递、丽江大研古镇、阿坝桃坪羌寨那样的建筑之美,而且能真正品味乡村度假的味道。
--接待功能的布局。为总体把握各类建筑与整个片区的空间之比,应尽量尊重和维护既有建筑格局,控制新建规模和数量,把现有民居的改造利用放在首位,以减少占用新的地理空间。像茶馆、酒楼、咖吧、餐馆、食堂、邮局、展馆、商店、游乐、演出、图书、非遗、手工等场所,都可通过改造和利用现有民居,实现旅游接待功能的落地。具体消费场所的选定和配置,除了研究功能利用的便利化,考虑游客集散与功能组团,还要把空间布局合理与视觉协调放在重要位置,既注意具体场所的功能发挥,又要把握总体外观和格调的乡色乡味,将两者很好地融为一体。在遇到与当地居民共享公共空间时,如公共环境、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等,要研究分与享的界限,搞好分与享的过度与协调,处理好主客共享关系。
--难以容纳项目的安排。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目的地除了利用原有屋宇,还要新增一些消遣和消费空间,以致原来的空间格局难以容纳,如新风格的住宿设施、现代感较强的功能板块,像是高端度假屋、精致民宿、或露营区、户外运动区等。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为了不打破既有的和谐格局,往往要选择就近安排的做法,可选择相对隐蔽或视觉上不瞩目之处,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或系列,如云南弥勒县的可邑小镇,就把帐篷酒店建在距离村落较远的地方,维护了小镇整体的乡土格调,解决了空间审美的和谐与功能配置的完美统一。如果硬是把新增功能见缝插针地放在原有村落里,势必将密密匝匝地撑满整个空间,或者出现不断外扩的“摊大饼”现象,导致原本设计合理的村落不成样子,就如同曾是衣帽得体的美丽少女,由于不注意身材管理,过不几年就吃成企鹅体型,浑身衣服都要被撑爆了。云贵一些开发旅游的民族村寨,就有这类不断扩建“增肥”的案例,一致最终搞得惨不忍睹、很是败兴,有关教训足为后来者鉴戒。
乡村旅游、乡村休闲、乡村度假未来发展前景是大为可期的。当前,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在乡村旅游上的明显差距,首当其冲的是要补齐空间审美上的短板。通俗的说,就是外表和外观上还不够赏心悦目。因此,不论是旅游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地,还是承担具体建设任务的规划者、设计者和开发者,都应正视乡村旅游产品空间审美上的不足,要把满足游客的审美诉求置于与功能性提升同等重要的地位,发挥好善于做表面文章的传统优势,以真本事和硬功夫加紧弥补审美短板,争取把旅游开发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以适应旅游消费全面升级的趋势,更好地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旅游行业主题。(高舜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