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至今,我在村里流转了200多亩荒地进行水稻种植。”在兴宁市坭陂镇上笃陂村会议室里,“产业村长”陈保基为村民代表、农户们作撂荒耕地整治经验分享。

  “产业村长”进村,富民兴村有道。今年7月,按照“成熟一批、选聘一批”的原则要求,兴宁市选聘了79名“爱农村、懂农业、熟市场、会经营”的产业能人作为“产业村长”,其中包括24名县级“产业村长”和55名镇级“产业村长”。

  作为农业产业带头人,兴宁的“产业村长”们带着产业谋划、产业项目、发展措施、技术力量等,与农村闲置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资源等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发展精心谋划“打粮食”项目,推动乡村产业与集体经济同频共振、蓬勃发展,为打造一批产业强村、经济强村,推动“百千万工程”开花结果贡献力量。

  在兴宁龙田镇坪见村粤和兴·粤香柑产业基地,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葱葱、繁密茂盛,难以想象曾经的荒坡地已变成如今的千亩沃柑园。一棵棵果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青色果实,很快又将迎来丰收。

  “今年气候适宜,预计沃柑产量较去年有所增加,又是一个丰收年。”“产业村长”、粤香柑种植基地负责人、兴宁市粤和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彩琼乐滋滋地说。

  眼前这个穿着时髦、仪态大方端庄的女性,让人难以将其与农业二字联系在一起。

  在回乡投资发展之前,杨彩琼北漂多年。她和丈夫创办的粤和兴集团,接连在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建立了香雾柑、耙耙柑、蜜柚生产基地,并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大连车厘子、茂谷柑、陕西樱桃、海南荔枝等各类水果,业务遍布全国各地。

  “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家乡种了许多沃柑,这证明家乡土壤气候适合种植沃柑。”2017年,杨彩琼回乡探亲时偶然得知龙田镇坪见村有一块闲置土地,于是她毫不犹疑地出手将其盘了下来,建设成了如今的千亩沃柑园。

  坪见村长出了挂在树上的“糖包子”,不仅将“沉睡土地”唤醒,增加村集体收入,还帮助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带领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目前,该基地共有50多名固定员工,丰收采摘期还能带动坪见村和周边村村民500多人就业,每人每月创收3000多元。除此之外,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周边村民也陆续种起了无核沃柑。

  因其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且拥有示范带动效果,杨彩琼被聘为兴宁市“产业村长”。“只要农户愿意种植,我们可以全方位提供帮助,不仅提供树苗、技术指导,还可以回购果实,解决销售问题。”

  设立“产业村长”制度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兴宁市设立‘产业村长’制度,是探索乡村振兴招才引智的新尝试。”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兴宁推行“产业村长”模式是为了充分借助外力,聘请社会能人,赋予其振兴乡村的使命责任。

  按照兴宁出台的《关于在全市推行“产业村长”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县级“产业村长”的选聘,其所发展的产业年产值应达到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联农带农20户以上。

  鼓励并支持各镇(街道)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选择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较高的经济水平,或者是具备较高发展潜力的村作为试点村,聘任“产业村长”。

  每个村原则上聘任一名“产业村长”,聘期3年。根据产业发展实力、发展地域、产业村长的时间精力等实际情况,每名“产业村长”可同时兼任多个村的“产业村长”,但一般不能超过3个村,同一品类产业可适当放宽。

  今年聘任的79名“产业村长”中,覆盖兴宁80个村,其中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波为叶塘镇岳桥村、龙田镇碧园村这两个村的“产业村长”。

  “被聘任为‘产业村长’,我身上的责任又多了一份,对于带动碧园村经济发展、带动更多村民走向致富之路,我信心十足。”陈伟波说。

  “咕咕咕……”还未走入碧园村肉鸽养殖基地,便已听到了不绝于耳的鸽子叫声。山丘上的鸽舍错落有致,整洁通风的鸽舍内,鸽群在笼内扑腾出阵阵雪白小浪潮,“产业村长”陈伟波仔细地叮嘱工作人员给鸽子喂食、加水等注意事项。

  这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身上有着学者的文人气质。2010年,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陈伟波毅然弃工返乡养鸽创业。创业期间,他抓住商机成功由一名工科生转变为农科生,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地方“白鸽王”。

  创业初期,陈伟波的养鸽规模还比较小,在龙田镇只有几幢等级较低的鸽舍,没有任何办公场所。龙田镇党委、政府将他作为创业典型,向上级单位推荐,让他参加各级举办的专业技能培训。“大量的专业技能培训很好地提高了我的创业能力。”陈伟波说。

  2016年,陈伟波迎来了创业中期的“里程碑”式大事,他在碧园村白石湖建设了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第二基地碧园村基地。

  在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的同时,陈伟波还利用当地肉鸽养殖区域相对集中的优势,发挥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效应,积极帮扶广大农户,共同增收致富。

  公司与碧园村进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并通过提供种苗、技术培训、保价回收、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户发展肉鸽养殖。

  2019年,碧园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肉鸽产业示范村,金鸽养殖专业合作社入选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在产业帮扶下,碧园村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如今仅乳鸽养殖产业这一项目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便达12万元。

  “金绿公司还将继续在产业规模、产品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将小鸽子产业继续做大,带动更多村民富起来、生活好起来。”陈伟波说,担任“产业村长”后,他已设立了清晰的工作目标,希望协助好村“两委”做好产业规划,落实好产业发展措施,做好产业技术服务等。

  “产业村长”一头连着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市场和消费者,能够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如何用好“产业村长”这一关键角色?《实施意见》里对“产业村长”的工作职责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产业村长”在前期需要深入服务村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优势,以及群众产业发展意愿等“村情”“民情”,为科学谋划、精准规划村级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此外,“产业村长”还需加强自身企业发展,带领群众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等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实施意见》也对“产业村长”协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出了具体要求。到2023年底,协助所在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并力争往30万元、50万元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产学研”攻关,每年应组织所在村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重点监测户进行本产业技术培训2次以上。

  “产业村长”制度的设立,有效激活了“村党支部、企业、村民”这三个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主体。水口镇水东村党支部书记黄秋龙认为,“产业村长”这一新角色让他更有压力,也更有动力,“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产业村长’,在对村庄的了解、对产业政策的推动等方面会更方便、有力。”

  在225省道盐米村段,一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工厂引人注目,门口摆放着不少车辆,工人们正忙着装载货物。这是客都绿享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专业化、社会化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的繁忙一景。

  客都绿享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烘干厂房7月正式运营,吸引了周边县镇(村)粮食大户和散户交易。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摄

  该公司地处兴宁南部的水口镇,这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聚集地。

  前些年,由于劳动力大量外出,农产品缺乏品牌打造和深加工,附加值低,导致农民丢荒弃耕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田地就这样被丢弃太可惜了!”作为水口镇水东村党支部书记的黄秋龙,为解决撂荒土地复耕复种问题和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头于2021年成立水东优质水稻种养专业合作社,采用“村联社出人、村合作社出地、社会资本出钱”三方股东入股模式,将全村近300多亩的撂荒耕地流转过来,其中150亩开展“稻鱼共生”模式的探索。

  水东村的成功经验得到进一步推广。在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水东、邹洞、河口、盐米4村联合成立客都绿享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按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公司计划投资5000万元,在盐米村建设占地约3000平方米,集烘干、仓储、冷链、加工、包装、电商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口镇农产品加工、展示、交易综合服务中心,帮助农户走出新“稻”路。

  项目目前已投资600多万元,建成日烘干30吨粮食的烘干厂房,并完成400平方米农产品交易展示平台装修。今年7月烘干厂房正式运营后,吸引了水口、新圩、坭陂、刁坊、梅县畲江镇等周边县镇村粮食大户和散户交易,烘干量已接近800吨。

  “仅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我们就售出32吨丝苗米,按照每斤8元的价格计算,营业额达51.2万元。”作为客都绿享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黄秋龙说,成为“产业村长”后他希望能切切实实帮助村民解决增收等现实问题,“如何长效解决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问题,是我重点思考的方向。”

  “产业村长”聘任后,如何进一步激发制度效能?兴宁市成立了推行“产业村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产业村长”绩效评估专家组。各镇(街道)也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负责联系对接“产业村长”协调解决乡村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按照《实施意见》,在符合条件情况下,将对村集体和“产业村长”联合申报的产业项目给予优先倾斜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帮助协调“产业村长”通过贷款解决资金问题,开通“绿色通道”,降低贷款门槛,加大“产业村长”创业贴息力度,切实减轻创业负担。

  同时,要求将“产业村长”培训纳入致富带头人和产业指导员培训计划,每年对“产业村长”进行免费业务培训1次以上。

  在对“产业村长”每年开展表彰激励的同时,兴宁还要求对评价为“较差”等次或连续两年评为“一般”等次的予以解聘。

  “既要有奖励,也要有明确的退出机制,以保障制度有效实施。”上述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兴宁市将加强对“产业村长”的日常服务管理,厘清“产业村长”的职能职责定位,有效精准赋权赋能。将“产业村长”的培育与推进农业企业上“四上”结合起来,探索制定“产业村长”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产业村长”效应,确保“产业村长”工作取得实效。

  今年上半年,兴宁市《关于在全市推行“产业村长”的实施意见》《激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暂行办法》陆续印发。这两个政策文件的印发,探索了农村经济发展综合改革新路径,全面激活“村党支部、企业、村民”这三个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主体,构建“党支部+企业+农户”项目发展模式。其中,《激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励暂行办法》(下称《奖励办法》)在梅州率先出台。

  《奖励办法》探索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干部奖励挂钩,将“集体事”变为“个人事”,充分激发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体——村“两委”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据悉,该《奖励办法》改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体的收入模式,且不额外增加政府经济负担。通过把村集体经济承包给村“两委”进行经营发展,将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村“两委”干部的收入捆绑,将“集体事”变为“个人事”,全面焕发村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的激情,充分挖掘和释放乡村振兴的基层组织活力。

  《奖励办法》提出,以村为单位,对当年度村集体经济可分配收益超过10万元且正增长的村实施奖励分配,探索建立“基本奖+绩效奖+一次性奖励”的奖金分配模式。从年度村级集体可分配收益总量和增量中,分别提取不超过10%作为基本奖和绩效奖的奖金,并对村级集体经济年可分配总收益首次达到20万元、30万元和50万元的村集体,给予一次性不超2万元、3万元、5万元作为奖励。在分配时,重点向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村“两委”干部、村集体经济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和产业村长倾斜,全面树立以收定标、按绩定奖的鲜明导向,激励村干部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担当作为。

  此外,兴宁市每年对全市各村开展一次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考核评价,结合适用情形综合审定奖励发放资格。奖励流程严格按照“村级申请、乡镇(街道)审核、决议、公示、备案管理”5个环节进行,明确规定按照“四议两公开”、镇街审核、村民代表会议或股东代表会议审议等程序决策实施,实行全程监督,确保提取程序合规、信息公开透明、奖励人员精准。奖金提取总额不超过村集体经济可分配收益总额的10%,留存足够资金用于进一步投资发展壮大村级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了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