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5日电 (周亮)宽阔笔直的大道,让城市内联外畅;处处可见的公园,让城市更添美色……行走在蓬安大地,目之所及,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蓬安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扮靓城市空间,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全力绘就高品质城市建设美丽画卷。
每天早晨7时,家住蓬安县城赛克斯首府小区的伍英都会准时出门,在小区内散步。“小区就像公园,绿化好,空气清新。”伍英对自己的退休生活很满意。
清晨,阳光洒满嘉陵江,平静的江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岸边的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绿意盎然、鲜花绚烂,一园一景、一石一故事,让许多前来休闲的市民驻足欣赏。
“闲暇时来公园里走走,看看青山绿水,呼吸清新空气,心情十分愉悦。”市民刘利霞说,生活在江清、岸绿、景美的公园城市中,是一种享受。
绿色是宜居城市的主题色。近年来,蓬安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快绿色发展上一抓到底。
在优化城镇规划方面,蓬安坚持完善“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有机融合城市形态、文态和生态,保护城市山体、水系、林地资源,科学设计人居环境、景观风貌和建筑色调,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实现“出门即田园、田园即公园、公园即家园”。
同时,围绕“南西蓬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向南充主城区方向拓展,建设100平方公里的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推进城区见缝插绿、立体增绿,做好重要节点的绿化景观升级改造,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城市公园,打造总量适宜、景观优美的公共绿色空间。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合理布局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所等公共设施。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全面使用绿色公交车,加快建设城市“慢行绿道”,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夜幕降临,市民在相如故城内悠闲散步;文明门前广场上,市民伴着欢快的旋律尽情舞动……
“随着相如故城开城,来这里休闲娱乐的市民越来越多,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城市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越来越漂亮了!”市民关杨深有感触地说。
傍晚,在蓬安县凤凰生态公园内,落日余晖下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鎏金雕塑引人注目。雕塑左边,凤身边坐着的司马相如正在抚琴,面容陶醉;对面依附凰的卓文君丝带飘舞,眼神望向司马相如。景观雕塑叫《永结同心》,取自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寓意永恒的爱情。
今天的蓬安,司马相如的“影子”随处可见:在河舒镇入城处,坐落着一道高大的青石门阙,上面镌刻着由著名作家马识途亲笔题写的“司马相如故里”隶书大字。无论是嘉陵第一桑梓景区里夫妻树、共生树等“爱情树”的挂牌,还是相如大道、抚琴路、文君路等城市街道和相如饭店、文君酒楼、琴台酒家等酒店餐厅的命名……蓬安处处透着浓厚的相如文化氛围。
近年来,蓬安始终将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用历史文物丰富城市底蕴,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气质。该县以传承弘扬相如文化、保护开发相如故城为主线,把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厚植文化底蕴作为使命担当,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蓬安县委宣传部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到“联包帮”责任街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们针对嘉陵东路责任区域内的卫生死角、垃圾盲点及牛皮癣小广告,深入开展大扫除。对责任区域内车辆乱停乱放、行人不文明过马路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规范引导。
同时,志愿者们向附近的居民派发创文工作宣传资料,向他们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重大意义,号召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
据了解,为确保如期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蓬安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国文明城市“联包帮”工作,明确牵头领导、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同时把每周五定为“创文日”,开展清洁打扫、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更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走在蓬安县城街头,户外广告牌规范整齐,主次干道宽敞平坦,文明出行成为常态……去年,蓬安入围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更是该县在不断推进文明进步过程中的闪光一笔。
去年以来,蓬安县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城市品位日益提高。
文明城市创建是系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蓬安县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形成了“全民参与、全域创建”的工作格局,增强了城市治理“向心力”。(完)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