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0日,由漳州市政府与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举办的“2018中国·漳州国际雕塑艺术展”在南山文化生态园举行开幕仪式,46件来自国内外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永久落地南湖湖畔。
市住建局局长蔡兴州在开幕式上谈到:“漳州地处东南沿海,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近年来,漳州市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建设项目,创新‘生态+’发展模式,一城花海半城湖的独特风光初步形成,实现了城市升值,百姓受益,产业环境趋好的多重效益。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和城市面貌的公共艺术载体,沉淀着城市发展的记忆,本次雕塑艺术展为漳州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以为主题,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福建省住建厅副厅长蒋金明在致辞中提到:“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气质,体现了一座城市的风采。本次展览从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211件(组)作品中遴选出了共有46件雕塑作品,并在短短八个月的时间内建成落地。展览不仅为漳州城市风景增添了一抹亮色,更为漳州乃至全省人民心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此次艺术展以“田园都市 生态之城”为主题,旨在彰显花样漳州“水城、绿城、花城、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本次展览艺术总监林胜煌谈到:“本次展览把雕塑与人文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有利于促进漳州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跟生态之城的融合发展,尤其表现除了花样漳州的美好生态。未来,这里还将作为漳州国际雕塑园的主展区,构建出‘生态+’延展的文化角,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扩大漳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促进漳州城市的公共空间艺术与绿色生态的融合发展。”
林胜煌本次参展作品名为《芸芸众生》,以抽象的方式表现出了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诸多表情和形态,运用镜面不锈钢来反映周围的风景空间,让观者与环境融入到雕塑之中。作品也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与精神融合,强调人与雕塑、环境与人的和谐共处,注重造型艺术的参与性。
雕塑艺术家,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霍波洋在开幕式致辞中说道:“雕塑家的工作就是把人类的思想通过作品传达给后代,人类的很多精神财富也是通过雕塑作品留给后人的。这是每个时代赋予雕塑家的使命。在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的雕塑作品都展示了历史,表述了各个时代的风采。雕塑家以实实在在的物质材料创作作品,与市民互动,与环境互动,这是雕塑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漳州生态环境优美,满目青山绿水。优美的自然风光与雕塑作品和谐共生,形成了新的人文景观,衔接着漳州悠久的历史文脉。”
霍波洋的作品 《清源》是他自 2009年一直延续至今的对于中国传统审美的研究创作。作品以汉白玉构成了抽象的人物形象,以不锈钢铸造成枯枝取自中国画中的意象,人与树在一起和谐共生。在简单的形中,气韵蓬勃而出。中国传统审美中崇尚清,汉白玉和不锈钢都是清雅的材料,树与人在此形成了一个空间场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中国式现代文人画。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胥建国的金属雕塑《玄门》主题取自老子《道德经》,作品以抽象的造型语言和构成的结构方式,通过形体的相互组合穿插与衔接,组合成了一个“山”字形的拱门形象。艺术家力求通过简约明快的造型语言来获取丰富的视觉效果,揭示了《道德经》中自然之终始和万物之本源的理念,以形象的语言展示了宇宙有无转换以及致广大尽精微的奥妙,用雕塑的形式弘扬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教研室教研组主任郭继锋的作品《秋风》用秋天发黄的树叶拼成了一个圆球,以表达孕育、凝聚、循环往复的自然景观和中国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展现水岸边硕果累累的晚秋景象。在北方落叶代表了秋天特有的一种现象。将这件雕塑放在漳州,艺术家将诗情画意的北方秋天带到了南方,从自然景象入手,产生地域文化的交流。
天津美院雕塑系主任谭勋在 《竹石研究致林语堂2》中,以钢板创造出中国古典园林中竹与石的景致。该雕塑作品致力于对东方美学的研究,以竹、石组合意象为切入点,试图从材料语言角度、形式语言角度、符号学角度探讨传统语言在当代的体现,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对东方未来生态美学的想象。
陕西省雕塑院副研究员蒋楚在作品《腾越》中运用个性化的造型语言,描绘了人和马构成的飞跃姿态。膨胀饱满的形体似乎漂浮在空中,与实际石头厚重坚实的材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艺术家想要以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表现时代飞速发展的势头。
德籍华裔艺术家任戎在《四季彩虹》中从传统的东西方文明符号入手,在沉重与坚硬的铁板上镂空、透雕、拓印,用彩色漆喷出中国山海经、埃及人面狮身、印度欢喜佛等人类文明起源的生命欢乐大树。他们既有着共同的起源,又各具自身特色,五彩缤纷,这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和平森林和各放异彩的花园。这些看似极为传统的文化语符,焕发出当代的气息。(图文/孟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