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帅,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硕士研究生,获各类奖学金及荣誉称号十余项,获国内外设计奖项30余项,包括第七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全国金奖、艾景奖-中国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全国金奖、IFLA国际大学生景观设计竞赛“分析与规划特别奖”、AMP-美国建筑大师奖3项最佳奖(Best of Best)、LA先锋奖“年度优秀作品奖”、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全国一等奖等。

  于腾飞,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研究生,获国内外多项专业竞赛奖项,包括第七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全国金奖、艾景奖-中国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全国金奖、IFLA国际大学生景观设计竞赛“分析与规划特别奖”、AMP-美国建筑大师奖3项最佳奖(Best of Best)、LA先锋奖“年度优秀作品奖”等。

  于腾飞在学业上有着明确的目标,刚就读研究生时便已开始着手准备竞赛,并且有了一套大概的方案。于腾飞回忆道:“那天他看到我在教室里改参加竞赛要用到的图,觉得还不错,就问我还缺人手吗?”凭借出色的专业知识,蒋帅加入了于腾飞的队伍,两人一拍即合,带着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就此并肩走向了国际竞赛的舞台。

  “我们常年组队,基本都是一起拿奖的。”蒋帅说。因此,他们有着丰富的团队合作经验,“总体谋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项目开始前,需要从整体进行布局,确定清楚方案脉络,接下来要对项目进度进行把控,及时推动项目发展。除此之外,各司其职也很重要。于腾飞认为,“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优势。”明确的分工与有目的性的工作安排,能让事情更高效地完成。

  从准备参赛到最终获得国际竞赛的奖项,蒋帅和于腾飞带领着团队一路过关斩将。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科素养,拥有一个良好乐观的心态也必不可少。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否得奖,蒋帅显得信心满满,他笑着说:“我在参加比赛的那天,就已经把朋友圈的文案想好了。”与蒋帅不同,于腾飞则认为,不要抱着为了获奖的想法去参赛,而是顺其自然,全心投入竞赛,不受外界太多的影响,最后可能会收到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

  参加竞赛,在他们看来,除了可以检验自己的能力和收获奖项,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通过参加竞赛来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蒋帅认为,设计是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一开始以审美为导向创作作品,到后来解放思维,开始思考设计该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在宏观的角度重新定义设计的角色。”于腾飞也说道:“我们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要做一些脚踏实地的项目,还是一些更深层次的研究。”通过竞赛,他们不断地思考,以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解决哪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不同的目标出发,他们从各个阶段得到经验与反馈,让下一次的设计变得更好。

  他们有着相似的理念,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成就。他们是自己团队里的首席架构师,也是彼此的团队成员。他们一起商量方案的逻辑构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一起推进方案。

  今年是他们研究生生活的最后一年,虽然已经获得了许多奖项,但是他们还有更高的目标,“还有一个国际类的奖项我们没有拿到,最后一年,想再冲一下世界含金量最高的那一个奖项!”

  每个一起熬过的夜,谈起过的话题,分享过的趣事,在他们的记忆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会在凌晨一点,到便利店里面买打折的寿司;会在忙碌过后的晚上,一起吃一顿夜宵;也会在凌晨三点的时候到外面吃一顿充满烟火气的烧烤。“其实,和志同道合或者是聊得来的人一起熬夜,还是蛮让人开心的一件事。”他们如是说。

  在蒋帅和于腾飞生活、学习与竞赛的道路上,离不开老师们的关爱和帮助,“非常感谢老师们的支持,给了我们很多引导,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平台和空间。”

  面对他们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孙俊桥和杨玲两位指导老师表示很惊喜,但并不意外,他们认为这群学生都是天赋与努力共同加持的孩子。“我们更多的只是‘导’,真正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专注,我们真心地为这些孩子们感到骄傲。”杨玲老师说道。

  在日常教学中,两位老师注重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从民生视角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选题。

  “通过竞赛的过程,我们意识到学科交叉在国际竞赛中体现出来的强大优势,用竞赛检验教学成果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孙俊桥老师表示,一直以来“以赛促学”都是艺术学院学生培养的核心,比赛的结果既能让老师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反馈于课堂,也让学生在竞赛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