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至今,赤土社这个原本出了名的贫困自然村,蝶变为乡村振兴网红打卡点。
走进赤土社,开门见绿,移步闻香。赤土小院、周记扁食、汉服小院等省级五星“美丽庭院”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后大大提升村庄颜值。
赤土社作为洪塘村乡村振兴重点发展对象,用好“新资源”加大村庄建设力度,糅合本土乡村文化、产业特色、田园农耕风光特点打造赤土田间步道动线,大幅提升了村庄颜值以及村民的生活质量。
在赤土社村民文化广场,宽敞平整的篮球场是孩子们每天锻炼的好去处。“高大上”的体育场所已经是村里一道风景线。
“我们都快忘了这里以前是土场”,村民周文考说,这几年赤土社的变化可以算是脱胎换骨:有“高大上”的篮球场、书院、陶瓷馆、研学基地,还有公交车进村,出行方便了不少。
长期以来,村民都希望有一个平台能够承载文娱活动。如今,在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带动下,村民积极参与书院建设,让闲置的古厝再次焕发生机。
“产业+文明内外兼修,才是我们赤土社乡村振兴的线年,回到家乡的陈福祥提出兴文旅产业,重乡风文明的发展建议。
他带头盘活村里产业和闲置老宅,提升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还邀请古建筑修复大师王少用,将赤土的古厝进行改造提升,形成了赤土社文化中心等具备较高观赏性和文化艺术价值的闽南特色建筑群。
此外,陈福祥还带头捐资,推动建成赤土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协助村委会说服村民主动让地,在村口推进落成文明主题公园。
“搭台唱戏”挖掘培育本土人才、“筑巢引凤”吸引请回在外人才,赤土社在汇聚“新人才”上下功夫,统筹整合农村环境、企业人才和技术,为乡村振兴提速增力。
村民周文考从一名拿锄头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田间“土专家”。他的“寻味赤土”餐厅和七色豆农园,已成为赤土乡村振兴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今,以七色豆农园为基地的研学活动容纳来自各地的学生队伍。
在赤土社引进的第一个艺术工作室——锦熹陶瓷馆里,负责人陈皋忙着筹备建设研学基地。
自2020年落户赤土社以来,锦熹陶瓷利用瓷片、砖瓦、铁艺等废旧材料在赤土社的田间小路打造出“海洋世界”景观墙。
在发挥企业优势扮靓村庄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注入活力,陈皋介绍,“今后将打造成一个陶瓷产学研文化教育基地,传承东瑶陶,用文化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成立赤土工作站,来自台湾的一批青年将台湾社区总体营造成功经验融入赤土社。
他们与村民携手共建赤土公益书院、赤土乡村会客厅、赤土开心广场 、来好小吃店、寻味赤土农家乐、七色豆农园 等6个空间,更培育孵化出六支队伍参与村庄的人文治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
在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的带动下,“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打造村民的庭院经济;“赤土夜话”,形成赤土乡村振兴发展共识。
在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台湾社区营造师李佩珍看来,乡村振兴的根本意义在于“造人”,而海沧乡村振兴走的正是“造人”与“造物”齐步走的道路。
“‘先造人’,我们首先想改变的是群众的观念,希望台湾的社区经验能让他做到的是精神文明的提升,‘后造物’,进而提升硬件设施,双管齐下,村庄的氛围会大变样。”
2021年,在海沧区和东孚街道大力支持下,洪塘村党委牵头引入“元初新民宿”、“会员体验中心”落地赤土社。
在带动本地旅游资源的同时,元初提供养殖、种植等领域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引导赤土社村民将生态资源与当地特色农业生产相结合,挖掘和培育出具有赤土特色的“小而特”农产品,锻造七色豆农场等“赤土”特色产业招牌。
让“赤土”造走出赤土!自从元初加入赤土社“乡村振兴”的行列后,不仅盘活本土农产品的资源整合,也把产量有限的农家牛肉作为专供产品在线上销售,拓宽了原有的销售途径。
“赤土”知名度的打造,带动洪塘村其他6个自然村建设“业态精”、“布局合”的发展格局,开发夜游赤土、赤土特色农家宴、探索研学教育、田园养生、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配套项目,促进村民增收。2021年,洪塘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
据了解,2023年,赤土社将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多元投入,加快发展会员经济、研学经济、文旅经济等,打造厦门乡村振兴精品村、乡村旅游3A级风景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水系治理和乡村旅游配套项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海沧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用好“新资源”、汇聚“新人才”、拓宽“新途径”,用更多的“新”元素让乡村振兴更有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