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个词拓展了建筑的内涵与活动范围,它成为一种营造的对象。建造“世界”与建造建筑代表了一个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特别是现代大量的建筑,都是建立在人与周围环境分离,自然与建筑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当林立的建筑物堆满城市,造就了诸多大城市病,建造者们开始希望让居住回归一个比房屋更大的“世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建筑物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中,自然远比建筑物更重要。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努力使生活接近自然的状态,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自然中并非一种高高在上的主体,而是一种谦卑与融入。
在持续数千年的农耕时代中,人、土地以及自然有与生俱来的紧密连接。中国传统里的营造是无边界感的,居所在自然中,自然在居所中,这是一套诗意的居住系统。如今自然绿地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益处已经被科学证实,但是进入现代化进程之后,城市的人口规模剧增,过去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已经无法解决当代的城市问题。在新的现实里,是否还有实现居住自然的途径和方式?
不论在哪个时代,居住理想人人都有。土地提供不了的,可以向空中索要。1964年,加拿大建筑师摩西·萨夫迪(Moshe Safdie)提出“栖息地 Habitat”(Habitat67)的概念,他尝试通过建筑的构造设计将日光、新鲜空气、绿色植物和户外空间带入高层公寓的日常环境之中,并将之落实为一直以来践行关于人居的梦想“一人一花园”,即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个花园。
Habitat67的首次亮相是在1967年的蒙特利尔世博会,当时它被认定“重新定义了城市生活”。354个像积木一样堆砌起来的混凝土立方体模块,通过高压杆和钢缆焊接成12层高的综合住宅楼,不同模块的排列组合形成了146个不同尺寸和配置的住宅,每个单元至少连接一个私人露台。它将郊区住宅的优点——花园、新鲜空气、隐私——与高密度但更具经济性和便利性的现代城市公寓楼结合起来。人们相信它代表了日益拥挤的城市里新的生活方式。Habitat67在60年后的今天成为了当地精英期望居住的最贵的公寓之一,也成为现代住宅史上唯一一次将一个设计师的住宅群作为建国纪念邮票发行的案例。
“一人一花园”是栖息地建筑的核心主题,意味着房屋不仅仅只是一个建筑物,而成为一个“自然之居所”,成为一个具有自主身份、多向开放性以及私人花园的宜居空间。
后来的50几年时间里,萨夫迪和他的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气候条件中,设计了多个不同版本的栖息地居住项目,包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和中国等国家。2009年开工,历经15年建设,随着2024年海碧台二期的完工交付,中国秦皇岛海碧台——萨夫迪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第四座、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中国唯一一座栖息地住宅项目全面亮相。
与嘉里建设长达15年的合作中这是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海碧台总建筑师 摩西·萨夫迪
栖息地住宅的错落堆叠与个性化贯穿在不同地位位置的项目中,在实践过程中,萨夫迪建筑事务所不断重新审视与思考栖息地的进化。每座栖息地项目的差异既是生活方式与文化的差异,还关系能源效率与气候的差异,包括季节的变化、阳光的照射角度和路径、阳光的渗透性等等。
秦皇岛海碧台在垂直堆叠的模块中增加桁架结构,使建筑体形成一个巨型窗口“城市之窗”,映射出城市和天空的景观,对比起传统规划的塔楼林立,这种方式增加了空间的舒适性和通透性,为每个方向的住宅单元提供了开放的视野和充足的阳光。
萨夫迪认为,海碧台容纳高密度人口的同时,没有成为城市与大海之间的遮挡。绝大部分房间都有阳台,很多单元配备了云顶花园,几步之遥就是海滩,这种慷慨的户外景观以及海碧台的设施水准,从未在以前的任何栖息地项目中实现过。
嘉里(中国)项目区域市场总监杨琼说,当时做这个项目,是否坚持去做这个“城市之窗”,是对开发商的一种考验——非标建筑成本极高、对技术工艺要求苛刻,在住宅界几乎没有人这样做。但因为这种桁架结构我们有了云顶花园,有了18层的云端瞰海会所。因为有了这些场域,就可以独自或和家人好友一起享受美妙的日出日落、下午茶以及星空下的聚会……
,空中俯瞰,整个社区绿植密布,四季变幻流转。6条景观大道在不同的季节将海碧台变成不同的颜色;6个主题花园从春暖花开的4月到秋意浓浓的10月,每一刻都呈现不同的浪漫意境;约9000平米的云顶花园给业主提供了一个百米高空的观景台。这些不仅是美景加持,也是第二个自然客厅,生活不拘泥于室内空间,还是房屋之外的花园与大海。
秦皇岛地理上是个山海人文城市,不缺自然与历史,但缺少面向未来的当代风景象征。海碧台错落有致的立面结构使其成为秦皇岛的地标,赋予金梦海岸线一种未来的奇幻感。这恐怕也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真实再现。
单纯的物理空间只是一个无生命的装置,人的参与、互动才能使空间变为“世界”。花园可以成为一种方法,但方法不仅限于花园。
花园与人们共享生活的形式之间有着天生的,几乎是有机的联系。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文艺作品中,花园常常作为交谈、对话、结友、讲故事的场所而出现。简言之,它是社群情谊之地。
建筑师们常常会为社区里的生活做一些预设,这里有椅子,那里有连廊,楼顶有露台花园,楼中的连廊是自习室和会所,楼下有体育场有跑步道……退台是私人花园场域,开放的中型花园、景观大道、中央舞台成为一种公共场域。
这些预设功能经常是有效的,但有些公共生活无法被预设,而是松散的、动态的,自然而然地被营造出来,只需要有一个引子,这个引子可能是一把种子,或者是孩子的一个举动。
“嘉里也在努力构建社群,通过每一位业主的参与,变成大家的共建共创,才能够让这个作品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我们下一代的生活,就像摩西·萨夫迪说的for next generation(为了下一代)。我们可以让下一代跟他们一起共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空间只是完成了一个基本的物理载体,海碧台的未来是社群共创的结果。”景观设计师
他很擅长利用花园介入社区营造。在他以往的案例里,多是针对老旧小区里消极空间的自救,当秦皇岛海碧台精心设计的约12万方花园摆在他面前,他仍觉得花园可以作为营造的方法。
“只有功能分区是不够的,一定需要身体的介入,人和人要见面,要一起互动,才能形成一个社区。购买这里的人一般属于中产阶级,有财富、也有社交,他未必想会去互动,但有个关键,他的孩子需要。他需要基于孩子的需求的社区环境。项飚老师讲的重建附近,实际上是我们在公共空间当中,通过公共责任的承担让生活能够具有邻里互助的精神。”
“公共的花园里,可以通过学习交流或者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共建,比如怎样利用自己家里的厨余垃圾堆肥、做酵素,包括怎样养蚯蚓,用橘子皮做杀虫剂……有很多种传统的智慧。”
“一人一花园”是私密的,也可以形成一种公共性,“例如能够组织一些比赛评选,评选业主最美花园,对个人来说就成为一个荣耀。”刘悦来拍到一个阳台上的花园,金黄色的百合整齐排列,像是镶了一道花边,从楼下看格外突出和耀眼。“我觉得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儿童的这种游戏设计,其实都可以在花园汇合、在花园当中产生。”
这种对生活的营造应是一种身心一致的谋划与建造活动,可能种花种草,养护果树,也可能给鸟喂食,自觉维持清洁……生活不只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琐碎,需要人的全情投入。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与周围环境、人与人的互动。物理空间有了这些生活,就有了生命。而这些,也正在海碧台成长着。
Jane受海碧台之邀在海碧台的艺术复合空间·巢,开了壹山树咖啡馆,之后因为一个合适的契机成为业主,这个过程她自称是“润物细无声”,“慢慢开始享受这里的生活方式,正巧疫情期间有一个退台房要出手,就直接买了。我其实是最理想主义的人,也是挺完美主义的人,喜欢一切关于美的东西。住进来之后,我特别喜欢那个退台,坐在那里看海看风景,每天外面的景色都并不一样,四季流转,日出日落。”
咖啡馆成为海碧台邻里经常小聚的地方。在Jane还没成为业主时,便因此与很多业主熟识。她发现这里的邻里关系很紧密,时常还互相串个门儿,或者大家一起相约去18层的空中会所喝个茶,像从前的街坊邻里一样随意融洽。
商业在任何公共场域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巢空间里的商户,同时是海碧台海碧荟音乐美学社的主理人之一,周健的壹山树会组织很多活动,咖啡品鉴会、小型音乐会,一般都会对外开放报名,但参与的人里通常50%都是业主。这是海碧台“共创合伙人”计划的意图所在,业主直接成为商业合作伙伴进驻,合作的商户常常最终变为业主。
“其实巢空间给业主提供了一个挺好的交流平台,是公共空间的一种提供。我觉得做得不错,这里有美食、有咖啡、有展览,是个完美的理想生活场景。”Jane说。
巢空间正在做“浪漫地理学”系列当代艺术邀请展,这是海碧台滨海花园艺术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6月到10月,海碧台的花园中会有接连不断的艺术展、读诗会、音乐会等活动举办。这两年,海碧台从只是构建场域,到把活动引入场域,完成将人与物理空间的关系打通的过程。
“只要有卓越的空间,自会有载歌载舞的人群从中走过”,建筑师唐克扬这样说。他认为一个好的公共场域自会创造一种节日气氛,吸引着每一个来去的人。所以在海碧台的各个角落里,真实而又诗意的生活总在发生着。
几年前从澳大利亚回国的秦皇岛人田佳陈为了给自己和孩子改善居住环境,成为海碧台的业主。宝宝现在一岁多了,她会去参与社区里的亲子活动,“我带儿子去参加了海碧荟音乐社的亲子非洲鼓活动,我觉得很好玩,大一点的孩子会非常感兴趣,这是他日常生活里接触不到的东西。还看过美学社插花,是我很想学的一个手艺。能让心情平和下来。”
“我们这里还有跑团社,健身社,瑜伽社,美食社,人文社……社群聊天里每天都有业主发漂亮的照片,跟着日出跑步,跟海鸥共舞。跑完步直接买了刚从水里捞出来的海鲜回来煮。简直是神仙一样的日子。”杨琼说。
BLG法餐厅主厨Peter,同时也是海碧台一期业主,他经营着一处花园露台餐厅,而这里也成为很多业主的寄种菜地,种薄荷种香草,他一样样寄存好,业主在这里喝茶时随手撒上一点。去年冬天,作为海碧荟美食社的主理人,Peter在自己的法餐厅现场公益教学,业主们做的腊肠都晒在这片露台上,洋洋洒洒一大片。
海碧台的花园中有一片松果林,吸引来四处乱窜的小松鼠,也吸引来很多好奇的小孩;博物花园里出现一个蝉的观察区,孩子们乐意花时间去观察蝉的蜕变。绿植多了,鸟就多了,物业为此专门制作了喂鸟的装置。海碧台和秦皇岛市鸟类收容救助站建立了长期合作,共同践行鸟类救助的公益,业主每年都有机会带着孩子去参加一些像养护鸟类的公益活动。
“这些活动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我们都没做什么。有业主会担心房子卖完了,这些活动就没有人来组织了。所以嘉里要搭建出一个社区营造的生态架构,架构搭建好了,未来的5年,10年里,它就会像这样自动循环下去。”杨琼说。
空间的故事,其实就是人的故事。从物理空间拓展为“世界”,不是一种被指定与被安排的生活,而是其中每个人自主选择、自主营造的结果。这取决于人们怎样看待生活的理想与目标:只是一隅房屋,还是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