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一直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近日,长125米、高1.2米的《长江春色图》正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这幅巨作由我省31名画家历时一年绘制,以中国传统笔墨展现长江流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沧桑巨变,用独特的艺术方式生动阐释长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高耸的唐古拉山脉孕育江水逶迤而出,穿过青藏、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从“十二巫山见九峰”的巴山大峡谷,转入“无边沃野风光异”的江汉平原,再到“碧水蓝天两相融”的江南水乡,终在东海之滨奔腾入海……步入展厅,驻足在《长江春色图》前,6300公里的长江美景缓缓在眼前铺陈开来。这幅“鸿篇巨制”以春天和绿色为主题,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不仅绘制出长江沿岸山峦起伏、云蒸霞蔚的自然景观,还将散落分布的中山陵、三峡大坝、黄鹤楼等地标“串珠成链”。

  为贯彻落实习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重要指示精神,讲好新时代的长江故事,去年7月,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组织策划之下,省国画院启动《长江春色图》的集体创作,31名画家分成青海、云川、渝鄂湘、赣皖、苏沪等5个小组,深入长江沿线实地写生,历时一年,最终创作完成这幅巨作。

  “大型画卷《长江春色图》彰显了长江文化的历史风华,描绘了长江沿线的沧桑巨变,千年文脉、万里春色跃然纸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称赞道,这幅巨制传承弘扬了新金陵画派风格,笔墨精纯、构图宏阔、意境深远,让长江流淌出新的风采、意象、神韵,堪称具有中华美学精神和时代恢宏意象的一幅精品之作。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志纯表示,“《长江春色图》具象长江文明,相信会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感动,必将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文化标识,成为弘扬新金陵画派‘笔墨当随时代’精神的又一经典之作。”

  上世纪60年代,以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画派,进行了两万三千里“写生长征”,其间也曾“畅游”长江。1960年11月,写生团员从重庆朝天门码头向下游出发,创作了一系列以长江为主题的作品,不仅描绘长江的自然风貌,还反映人类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新中国山水画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1961年,两万三千里写生汇报展——“山河新貌”画展在北京展出。

  《长江春色图》是江苏画家以“长江”为题的又一次集体创作。笔墨如何跟随时代,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参与创作的画家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思索。深入长江两岸采风,对画家们来说也是一次艺术走进生活、扎根人民的主动作为。省国画院副院长方向军担任“云川组”组长,他介绍说,采风过程中,彼时正值新冠疫情期间,画家们不仅要克服种种出行困难,还要不畏高原缺氧、山险沟深,徒步攀爬寻找观测点,脚力、眼力都必须得用上。

  汲取丰富的素材,反复地讨论、思索、磨合,创作思路也逐渐在画家们脑海中清晰起来。最终,他们决定以长江春色为主题,定下“构图上采用平视与俯视相结合,笔墨上参考新金陵画派画风,设色上追求春意盎然之气”这一总体指导性原则,绘制一幅有内涵、有气势的长江主题大型画卷。

  作为一幅集体创作的巨作,《长江春色图》整体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特别是画面交接处,更是结合得“天衣无缝”,但每一个细节又都呈现不同画家的个性特点。方向军说,每当遇到画作连接处,两位画家都要在场,在构图、笔画、用色上精心协调,确保整体风格统一。

  “笔墨中的个性适当‘退让’,并没有削减其整体艺术价值,反而使得全画主题更加突出,思想性得到进一步提升。”省国画院副研究馆员王飏说,新金陵画派前辈画家们也经常合作,《化工城的早晨》等就是经典的合作作品,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长江春色图》在创作过程中,创作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协调、分工,对年轻美术家的成长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机会,创作过程既是新金陵画派的传承,也是艺术家深入生活的一次可贵实践。”

  参与此次《长江春色图》主题创作,令省国画院画家郭善涛深感自豪,“躬逢盛世,每一位艺术家都有一种表达冲动,想要用手中的创作媒介去展现社会的巨大变化、美好场景,去抒发由衷的礼赞,《长江春色图》的创作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让我们得以与时代脉搏共振,与祖国腾飞共舞,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长江春色图》色彩采用水墨与青绿结合,这是有相当难度的,但这幅百米长卷青绿纯净、笔墨相融,最终呈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美协主席周京新担任这次创作的艺术指导,他表示,这次集体创作继承发扬了新金陵画派前辈们合作的艺术风范,既彰显画家的个人风格,又能彼此融合共生,体现出合作作品的艺术水准与艺术气质。省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孙士泽表示,希望通过这幅百米画卷,强化人们对长江母亲河的情感与记忆,进一步增强民族情感与文化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