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本指船只停靠,以及人员上下与货物装卸的临靠江河的建筑,即通常所称的水码头。对应的,不临靠江河的码头,则称作“旱码头”。一些码头处,既是水路要冲,也是陆地要口,舟车辐辏、商货集散,这样的码头又被称作“水陆码头”。本文所述之码头,指水码头或水陆码头。码头,旧称马头。宋《资治通鉴》载:“……于黎阳筑马头,为度河之势。” 胡三省注:“附河岸筑土植木夹之至水次,以便兵马入船,谓之马头。” 宋代诗人董嗣杲《马头渡》诗中有:“千里晚沈鸿翼信,片帆凉卸马头风。” 明代诗人陶安《过马头》诗中有:“暖日轻风过马头,石矶重叠锁江流。” 旧志中也常见“马头”之称,例如,清乾隆《遂宁县志》载:“下马头场,县东里许。” 清嘉庆《华阳县志》载:“苏马头场,治东南五十里,交仁寿县界。”

  四川境内,大小江河众多,旧时东来西往,上通下达,商货多靠舟船运输于两地之间。例如,嘉陵江就是历史上的一条重要的水路。民国《阆中县志》载:“嘉陵江,水量虽小,足以供扁舟之驶,木船溯江而上,可至陕西略阳,若从上游之昭化溯白水河而上,可达甘肃之碧口,沿江而下至合川,会渠涪二江之水,顺流至重庆入于大江,此江源远流长,不特陕甘边境及嘉陵江上游诸货物赖此川以便运输。” 另如岷江、沱江、涪江、渠江、金沙江、大渡河等江河,也都是四川古时重要的水路。

  《周易》载:“舟楫之利,以济不通。” 人员流动与商货转移主要依赖水路运输的旧时,码头自然成为人员往来频繁和商货集散经常的地方。因此,码头所在处发展成为街市,或设镇建场,也就相当普遍。存续下来的滨水场镇,大多有着设置渡口或码头的历史。例如双流的彭镇,清嘉庆《双流县志》载:“彭家场,西北源杨柳江,东南入黄水河,为商泊要津,旧以舟渡。” 类似的码头场镇很多,如金堂的五凤镇、邛崃的平乐镇、遂宁的龙凤镇、南充的龙门镇、蓬安的周子镇、广安的肖溪镇、武胜的沿口镇、彭山的江口镇、青神的汉阳镇、乐山的西坝镇、内江的椑木镇、叙州的横江镇、古蔺的太平镇,等等。

  码头与渡口有着关联。渡口,指陆运与水运的转换地,通常指可利用舟船连接江河两岸交通的地点。渡口可以是单纯的上下船的地点,也可以是码头的一部分,即码头设施,而码头则有着更多的设施。由早期的渡口而成小码头,后又由小码头而成码头大场的古镇很多。例如富顺的狮市镇。狮市,旧名狮子滩,宋元时期仅为摆渡过河的小渡口,上下游来船偶有停靠。元末明初,湖广移民来此落户自业,或农或商,先后开设磨房、盐店、米店、面坊、糖坊、酱园、布庄、酒馆、茶肆等大小商铺,码头成为邻近乡人常来常往之处,来往船夫也在此歇脚补给,至明中后期,码头形成了街市。清中晚期,井盐外运成为沱江水运主要商事,借助其紧邻县城与舟船停泊的优势,狮市一跃而成繁荣的码头大场。一些场镇的名字及其变化中,也包含了其由渡口到码头大场的发展历史。例如,蓬安的周子镇。周子,旧名州口,另有舟口、舟镇等名。清光绪《蓬州志》载:“州口在城东,溯行五里渡嘉陵而达,在龙角山之隈……与州夹水而当通衢,故曰州口;舟所泊,故曰舟口;市易所集,故曰舟镇;……镇今有濂溪祠,曰周子镇者,存芳躅也。

  舟船运输与停泊,给码头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舟船调度与补给、舟船修理与维护、商货屯集与装卸等,需要大量的工人与民夫,即直接服务于船运业的人员就很多,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码头。江面上百舸争流,码头边帆樯林立,船运业带动下,商业与服务业也兴旺起来,码头场上,客栈、饭馆、茶馆、酒馆、烟馆、五金店、杂货店、票号、当铺,以及其他各类工坊与店铺等,应有尽有。例如,清晚民国时期,双流的黄龙溪场仅王爷坎码头处,每日停留的船只就在百艘以上,船运的繁忙,自然带来码头场镇的兴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