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苏无锡,在云水相接的太湖之滨,有一处心灵度假目的地——拈花湾。禅,是拈花湾的核心文化,这禅,不是苦行禅,而是生活禅。置身此地,放松身体,放空心灵,享受简单、健康、快乐的东方度假生活。
“湖不深而辽阔,山不高而清秀”,太湖烟波浩渺,气势磅礴,湖岸线曲折蜿蜒,大小水湾串连套合,山重水复与缥缈浩瀚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幅天然山水画。古时,文人雅士对太湖有着浓厚的审美情结。而今,太湖成为游客钟爱的旅游胜地。
深秋时节,我从无锡硕放机场驱车一小时,沿崎岖的湖岸线前往太湖的西北方向,靠山面湖、毗邻灵山胜境的拈花湾景区跃入眼前。据介绍,拈花湾的命名,一方面源于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经典故事,同时也缘于它所在的山水形似五叶莲花。当地友人告诉我:“至此处,就放下工作中的紧张和烦恼吧,静心体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门一窗、一杯一盏,殊不知在哪个瞬间,你就悟出了禅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快瞧,明艳的秋日阳光洒向望不到尽头的梵天花海。格桑花、硫华菊、向日葵……花开漫山,随风摇曳。身着汉服的游人徜徉在花海中,临风舞霓裳,舒袖藏暗香。
拈花湾因太湖水,才更加有了灵气。云树帆影生态湿地连接着西太湖与拈花湾,形成天然的景致过渡,花鸟虫鸣,流水潺潺,草木幽异。有人说,湿地没什么可看的特别景色。殊不知,湿地可贵之处是它呈现出大自然本真的样子。我认为,走进湿地不仅仅是赏景,更重要的是感知。一橹、一篙、一扁舟,乐哉悠哉,闲然自得。水流花开,清风徐徐,岁月静好,于闲心中体悟禅意的清新。
远处,一座别致的塔,跃入眼帘。那造型不同于我平日在寺庙中见到的形制。不少到过拈花湾的游客以为这是日式风格。其实不然,这座拈花塔是纯正十足的中国风,为唐代木结构楼阁式,尽显唐风的古朴典雅。
漫步在拈花湾小镇的街巷,身旁不时走过身着唐衫半臂的姑娘,仿佛是从唐代仕女图中走出来的。一幢幢米色白色的木屋上覆盖着青瓦,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显得简约庄重。中国现存较完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屈指可数,而拈花湾大规模再现了唐代市镇的古风古韵,确实难得。
小镇都是仿唐建筑,不但可观赏,更吸引人的是大部分可供游客居住。27家主题客栈每一家都有一个禅意主题,这也成为拈花湾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吃茶去、一池荷叶、草鞋山庐、坐看云起、方寸间……”这些颇具意蕴的客栈名字或源于禅宗公案,或禅诗。禅居拈花客栈,体验的不仅是住宿,更是与一段禅意生活的邂逅。白天,清新如画,一派诗意;傍晚,落日斜阳,一幅画卷。客栈营造出轻松惬意的氛围,传达着生活的极简美学。
“平常居”的庭院由竹篱笆、少量绿植、白砂、青苔构成,是禅意枯山水风格。某个不经意的转角藏着盘膝而坐的小沙弥雕塑,曲径通幽处安置了形态各异的石灯笼和翩然舞动的芦苇。庭院的廊道是盛唐时期的风格。止住脚步,眼前一方庭院山水,容千山万水景象,简约无尽,禅意萌生。
在生态湿地中掩映而落的“云水间”,是基于太湖传统渔港文化而建,甲板、船桨、缆绳、油灯、渔网、鱼篓等物品,都成为独特的装饰和宜居宜用的生活元素。落脚云水间,返璞归真,尽情体会东方禅意的静谧安宁。
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从客栈出来,走在小镇的香月花街,两旁分布着茶道、花道、香道、禅修会馆、文创产品店铺和特色体验工坊,不知不觉间,我的脚步便慢了下来。
拈花湾的禅意是生活禅,让生活回归本质,简单而轻松。小镇里提供多种禅意体验。比如抄经,闻禅乐、聆鸟语、抚微风,于自然之中书写一篇佛经,修身净心,自我沉淀,笔起笔落间,享受那一刻的法喜安然。花道,一种古朴的美学主张,去繁从简,用最简单的方式创造意境,让心灵走进一个感受自然与生命变化的平和境界。烹茶饮茶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茶承禅义,禅存茶中,用一颗清净心,品悟茶之香、禅之深,达到禅茶一味、明心见性的人生境界。
夜幕降临,禅乐飘绕,铃铎妙音,拈花塔逐层亮起,更增意境。一场禅文化主题夜间演艺《禅行》在拈花湖、五灯湖、拈花塔等多处上演。不同于传统的剧场式演出,《禅行》没有固定的舞台和座位,融观赏、互动、体验、巡游于一体,观众在小镇漫步间就可置身其中,感受禅修仪式与禅意表演。流水之上,是流淌的音乐;音乐之中,是流淌的光;光线之后,是流淌的风情。一派华美端庄、优雅大方的盛唐气象落于五灯湖上,光影变化,光落入水,五朵大型水莲花在白莲花周围次第绽放,喷泉伴着空灵舒雅的旋律,变幻无穷,令观众久久沉浸其中。
本报记者 赵 珊《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1月06日 第12 版)
走进江苏无锡,在云水相接的太湖之滨,有一处心灵度假目的地——拈花湾。禅,是拈花湾的核心文化,这禅,不是苦行禅,而是生活禅。置身此地,放松身体,放空心灵,享受简单、健康、快乐的东方度假生活。
“湖不深而辽阔,山不高而清秀”,太湖烟波浩渺,气势磅礴,湖岸线曲折蜿蜒,大小水湾串连套合,山重水复与缥缈浩瀚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幅天然山水画。古时,文人雅士对太湖有着浓厚的审美情结。而今,太湖成为游客钟爱的旅游胜地。
深秋时节,我从无锡硕放机场驱车一小时,沿崎岖的湖岸线前往太湖的西北方向,靠山面湖、毗邻灵山胜境的拈花湾景区跃入眼前。据介绍,拈花湾的命名,一方面源于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经典故事,同时也缘于它所在的山水形似五叶莲花。当地友人告诉我:“至此处,就放下工作中的紧张和烦恼吧,静心体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门一窗、一杯一盏,殊不知在哪个瞬间,你就悟出了禅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快瞧,明艳的秋日阳光洒向望不到尽头的梵天花海。格桑花、硫华菊、向日葵……花开漫山,随风摇曳。身着汉服的游人徜徉在花海中,临风舞霓裳,舒袖藏暗香。
拈花湾因太湖水,才更加有了灵气。云树帆影生态湿地连接着西太湖与拈花湾,形成天然的景致过渡,花鸟虫鸣,流水潺潺,草木幽异。有人说,湿地没什么可看的特别景色。殊不知,湿地可贵之处是它呈现出大自然本真的样子。我认为,走进湿地不仅仅是赏景,更重要的是感知。一橹、一篙、一扁舟,乐哉悠哉,闲然自得。水流花开,清风徐徐,岁月静好,于闲心中体悟禅意的清新。
远处,一座别致的塔,跃入眼帘。那造型不同于我平日在寺庙中见到的形制。不少到过拈花湾的游客以为这是日式风格。其实不然,这座拈花塔是纯正十足的中国风,为唐代木结构楼阁式,尽显唐风的古朴典雅。
漫步在拈花湾小镇的街巷,身旁不时走过身着唐衫半臂的姑娘,仿佛是从唐代仕女图中走出来的。一幢幢米色白色的木屋上覆盖着青瓦,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显得简约庄重。中国现存较完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屈指可数,而拈花湾大规模再现了唐代市镇的古风古韵,确实难得。
小镇都是仿唐建筑,不但可观赏,更吸引人的是大部分可供游客居住。27家主题客栈每一家都有一个禅意主题,这也成为拈花湾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吃茶去、一池荷叶、草鞋山庐、坐看云起、方寸间……”这些颇具意蕴的客栈名字或源于禅宗公案,或禅诗。禅居拈花客栈,体验的不仅是住宿,更是与一段禅意生活的邂逅。白天,清新如画,一派诗意;傍晚,落日斜阳,一幅画卷。客栈营造出轻松惬意的氛围,传达着生活的极简美学。
“平常居”的庭院由竹篱笆、少量绿植、白砂、青苔构成,是禅意枯山水风格。某个不经意的转角藏着盘膝而坐的小沙弥雕塑,曲径通幽处安置了形态各异的石灯笼和翩然舞动的芦苇。庭院的廊道是盛唐时期的风格。止住脚步,眼前一方庭院山水,容千山万水景象,简约无尽,禅意萌生。
在生态湿地中掩映而落的“云水间”,是基于太湖传统渔港文化而建,甲板、船桨、缆绳、油灯、渔网、鱼篓等物品,都成为独特的装饰和宜居宜用的生活元素。落脚云水间,返璞归真,尽情体会东方禅意的静谧安宁。
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从客栈出来,走在小镇的香月花街,两旁分布着茶道、花道、香道、禅修会馆、文创产品店铺和特色体验工坊,不知不觉间,我的脚步便慢了下来。
拈花湾的禅意是生活禅,让生活回归本质,简单而轻松。小镇里提供多种禅意体验。比如抄经,闻禅乐、聆鸟语、抚微风,于自然之中书写一篇佛经,修身净心,自我沉淀,笔起笔落间,享受那一刻的法喜安然。花道,一种古朴的美学主张,去繁从简,用最简单的方式创造意境,让心灵走进一个感受自然与生命变化的平和境界。烹茶饮茶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茶承禅义,禅存茶中,用一颗清净心,品悟茶之香、禅之深,达到禅茶一味、明心见性的人生境界。
夜幕降临,禅乐飘绕,铃铎妙音,拈花塔逐层亮起,更增意境。一场禅文化主题夜间演艺《禅行》在拈花湖、五灯湖、拈花塔等多处上演。不同于传统的剧场式演出,《禅行》没有固定的舞台和座位,融观赏、互动、体验、巡游于一体,观众在小镇漫步间就可置身其中,感受禅修仪式与禅意表演。流水之上,是流淌的音乐;音乐之中,是流淌的光;光线之后,是流淌的风情。一派华美端庄、优雅大方的盛唐气象落于五灯湖上,光影变化,光落入水,五朵大型水莲花在白莲花周围次第绽放,喷泉伴着空灵舒雅的旋律,变幻无穷,令观众久久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