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古建筑依循人们的需求、习惯和观念而落成,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基因与文化。

  也在漫长的发展中,兼收并蓄,锻造出令人瞩目的艺术创造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整体。

  今天,便为大家推荐一套中国古建筑领域的里程碑之作:《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三卷),包括《普陀山》《祠堂》和《宝塔》。

  在国际学 界,他被公认为第一个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以现代科学方法记录、著书,并向西方社会传递中国古建筑与文化内涵的学者。

  从1909年起,他先后游历了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十几个省。

  留下了8000多张照片、2500多张草图、2000多张拓片和1000多页测绘记录。

  由于历史和战争原因,这些众多第一手资料,可以说是近乎绝版的珍贵史料,价值难得。

  根据这些资料,他出版了多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这套便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除此之外,中国文化思想作为探讨对象始终贯穿全书,渗透进了研究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它是一套有着广泛性与客观性的原始文献汇编,却远远超过作为汇编所具有的范畴与价值。

  作为首套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建筑进行全方面记录的专业论著,它为当时的中国建筑研究学者奠定了基础。

  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都深受这套学术成果的影响。

  “他(恩斯特•伯施曼)的名字一直与中国建筑艺术研究联系在一起,他开辟了这一研究领域,并将其提升到重要高度。”

  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作者将带你在纸上云游中国古建筑,探寻中国的独特建筑美学,并直抵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这本《普陀山》,是作者通过建筑研究中国文化的开端,是他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开山之作。

  从寺庙的整体概况,到局部的具体阐述,再配合240幅珍贵实景照片与手绘图。

  不仅如此,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我们能够清晰看出东西方在艺术表达与理念方面的差异。

  比如,作者在考察法雨寺玉佛殿的观音像时,认为中国匠人并不完全像欧洲一样遵照自然主义写实风格。

  而是倾向于以某种艺术风格,很多时候甚至是较为奇伟瑰丽的风格,将神祇形象与普通凡夫区分开来。

  他认为,西方人倾向于将艺术品以一个令人瞩目而完整的美丽形象凸显出来,使艺术本体得到淋漓尽致的完整展现。

  这些艺术品并不张扬自己的存在,如果观赏的人足够敏感,便可领略到其中的精妙。

  其文笔流畅,洋溢着真情实感,由此,我们得以窥见当年寺庙鲜活的祭礼日常与精神风貌。

  对于中国人来说,祠堂建筑的建造,寄托了人们对历史伟人或是家族祖先的追思及神化崇拜。

  它使得某一块土地永远烙刻上历史,使得后世的记忆,乃至整个民族永远鲜活如新。

  本书中,作者以祠堂为研究对象,参照欧洲梳理建筑及艺术文物的思路,按地域省份分类。

  细致又深刻地描述了各级各类的中式庙宇,阐述了中国人的人与自然、建筑、宗教和谐统一的世界观和美学观。

  从象征国家级祠堂的文庙到地方氏族的宗祠,书中所涉及的祠堂及各地纪念建筑,数量庞大,覆盖类型全面。

  这场由遥远北国至南方边陲的旅程,同时也是一场由北至南的中国艺术风格盛宴。

  透过这些,我们能看到建筑风格是由历史与自然景观融合而成的,它们也代表着精神文化的差异与变迁。

  包含孔子祠堂文庙、山西平阳府尧舜禹祠堂、山东曲阜颜庙、太原府和济宁州文庙、庙台子和二郎庙。

  中国的塔式建筑,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性与宗教性在世界建筑群中独树一帜,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

  按照形制、所在区域和历史,分门别类、图文并茂地勾勒出了中国宝塔建筑的大致面貌,堪称“系统梳理的中国宝塔史”。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中宝塔的研究还扩展到了整个亚洲的范围,补充了极少数国外的实例。

  作者按照宝塔形制分类着手研究,这无疑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

  《中国建筑与宗教文化》是首次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国建筑进行全方面记录的专业论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王传福:比亚迪SUV“核动力王牌”来了,续航2000km,现款10万级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美洲杯-劳塔罗第112分钟绝杀梅西伤退 阿根廷1-0哥伦比亚连续3届大赛夺冠

  2024年Q2全球智能手机销量一览:三星、苹果、小米前三 华为仍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