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崇山峻岭的雄伟壮观,也有小桥流水的温婉细腻;既有渔舟唱晚的宁静致远,也有飞瀑流泉的激昂澎湃……北宋画家王希孟绘制的《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隔着近千年的时光,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学生陶骆源,开启了自己的复制《千里江山图》之旅。从2022年到2024年,陶骆源用两年的时间,成功复制长达12米的《千里江山图》,交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毕业作品。
悠悠历史长河中,自然风光的壮丽与细腻被北宋画家王希孟以非凡之笔,绘就于《千里江山图》之上。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全图既壮阔雄浑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在莫愁中专的一堂书画复制课上,陶骆源看到了老师展示的《千里江山图》。那青绿交织的山川、细腻入微的笔触,以及那仿佛能流淌出画面的生命力,让他瞬间为之倾倒。那一刻,他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要亲手复制这幅传世名画。
“这个巧合十分奇妙,让我感觉好像是与王希孟跨越时空进行一次对话。”陶骆源说。“我第一眼看到《千里江山图》的时候,就震撼于它的层次丰富、色彩多样,当时就想着把它复制下来,加上此前有位学姐复制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我也很想试试看。”经过深思熟虑,陶骆源向指导老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全力支持。
陶骆源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从小,他就是个安静的孩子。因外公喜爱书法,小小年纪的陶骆源便与文房四宝结下了不解之缘,儿时的他常能在书房的静谧中度过一整天,与笔墨为伴。
后来,接触了国画,细腻的笔触、深远的意境及独特的艺术韵味,立即俘获了他的心。他还记得,第一课学的是画葡萄。握笔的瞬间,他仿佛被某种魔力牵引,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葡萄的形与色之中。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轻描淡写间勾勒出生动的葡萄轮廓,再以层次分明的墨色赋予其立体与光泽。才上二年级的他,这一画便是整整3个小时,坐得定定的。
进入莫愁中专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后,陶骆源的兴趣爱好和学业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老师们的精心指点,更是让他对选择复制《千里江山图》作为毕业作品更有信心。
两年时光,陶骆源在家中小小的工作室和学校的实训室里,无数次从清晨伏案工作到深夜。
复制传世名画,挑战可想而知。从起稿开始,就有一个接一个的困难等着陶骆源。
《千里江山图》为绢本设色,长达1191.5厘米。陶骆源按1比1进行临摹复制,选用一整张12米与原图材料相同的六丝长绢来绘画,全卷未做任何拼接。“画着画着,白描稿和线稿可能会错开来,从而导致画面倾斜。”陶骆源说,“这很考验耐心和细心,如果发生了错位,就需要重新校对后绘制。”
调制胶矾水也是一大难题。刷完胶矾水动笔的时候,如果胶、矾二者调配的比例掌握不好,画面上就会出现深深浅浅的麻点。为了达到最佳效果,陶骆源花了整整3天时间,在小纸上一遍又一遍调试。“刷完一次干透后,需要用墨或者颜料试用,要想达到‘熟而不过’的效果太难了,每调试一次基本需要小半天。”
染色更难。“因为这幅画很长,用的材料又是一整块绢,染色过程中因为绢的收缩,会变得很皱。”陶骆源说。
陶骆源还给自己“上难度”。复制《千里江山图》,他使用了自己制作的颜料。“当时的想法就是觉得应该追本溯源,尝试一下古人绘画的过程。”在专业课老师许存地的指引下,他自行钻研实践,手工提取矿物质颜料上色。贝壳、青金石、孔雀石、雄黄……他自己研磨矿石、贝壳等,获得颜料粉末。赭石加墨,染制背景以及山石底色;用石青、石绿堆叠上色;用花青加藤花去晕染绿水……这是一段难忘又有趣的经历,画作完成时,陶骆源还特意将没用完的颜料粉装进了玻璃瓶,并做成了一个精致礼盒,给自己留下难得的纪念。
画完了要装裱,也很难。12米的巨幅画作装裱已经很不容易,装裱的又是一整张绢,可谓难上加难。“第一次装裱的时候,因为没有找老师指导,我自己托画,稍微有点‘空壳’了。后来在张悦老师的帮助下,重新做了一遍。”
回想起这两年来的种种艰辛,陶骆源笑着说:“困难确实很多,但从没想过放弃。”在他看来,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下去,往后肯定相对轻松一些。“而且如果能把这幅画成功复制出来的话,那可太有成就感了!我太想做到这件事了。”
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化成了喜悦。陶骆源复制的《千里江山图》,让世人惊叹。
成功复制《千里江山图》,让陶骆源小小“火”了一把,也让他顺利从学生转变为职场新人。近期从莫愁中专毕业后,他到了长沙,从事古籍修复工作。
“这是一个就算毕业了,还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对古籍修复来说,修复方法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学校里学到的是一部分,但不一定能适用到全部古籍上去。”陶骆源说,“必须不停地去尝试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新的工序,想办法让自己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再提升。”
自小生长在南京这样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陶骆源对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敬畏之心。“修复纸质文献,对文化传承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些纸质文献有可能都是孤本,我们能把这些孤本的生命往下延续,觉得挺自豪的。希望能为文物修复事业贡献一点点星火之力。”陶骆源说。
像陶骆源这样从事文物修复的人才,南京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2001年,莫愁中专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文物修复专业,一改传统文物修复师傅带徒弟的传艺形式,用课堂教理论加实训传技能的教学模式,让文物修复走上了现代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之路,填补了文物修复师人才培养的空白。二十多年来,该校培养了800多名文物修复人才,毕业生遍及北京、青海、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其中有很多人已成为单位骨干,为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