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04年设卫筑城开始,河风海韵交汇的天津,因水而兴,因水而荣。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更是让这座城充满活力与灵气。
尽管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突飞猛进逐渐弱化了大运河曾经辉煌的军事、漕运、灌溉等功能,但这条河仍以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扮美着岸边风景,提升着流域百姓的幸福指数。
习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天津闻令而动,循着指引的方向,举全市之力做足水之大文章,传承河之大文化,让大运河天津段通过生态治理与保护,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美卷,成为新时代造福于民的幸福河。
2024年4月30日13时16分,午后的微风里已经有了一丝燥热的感觉。此刻,南水北调东线水头刚刚抵达我市最南部的九宣闸枢纽。市水务工程运行调度中心主任刘战友举着手机,与市大清河管理中心南运河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保持着通话,一遍遍询问水位情况。
“当前水位可以提闸,当前水位可以提闸。”听到重复两遍的答复后,刘战友立即下令:“开启南运河节制闸。”南运河管理所的操控人员按下按钮,8吨多重的节制闸门像舞台大幕缓缓开启,刹那间,滚滚江水喷涌而入,静海段南运河河道的水面肉眼可见地向上抬升。
刘战友说:“这已是我市第五年利用南水北调北延应急调水向南运河实施补水。南运河是大运河天津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由于缺乏径流补充,部分河段长时间处于断流状态。建立南水北调东线北延调水机制以来,每年可为南运河提供稳定的补充径流。”
针对我市水资源短缺状况,市水务工程运行调度中心统筹利用上游来水、引江引滦外调水等水源,优先安排大运河补水,科学存蓄雨洪水,充分利用再生水,每年调水7.6亿立方米,分别为武清北辰段北运河、中心城区段南北运河、静海段南运河实施生态补水。
据统计,自2017年向京杭大运河补水以来,截至今年3月底,我市累计向大运河补水48.41亿立方米,相当于1600个水上公园的水量,其中武清北辰段北运河补水20.86亿立方米,中心城区段南北运河补水16.74亿立方米,静海段南运河补水10.81亿立方米。目前已经实现了大运河全线通水、全年有水,为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缓解我市南部地区缺水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
补水效果立竿见影。截至2022年5月31日,静海区和滨海新区超采区深层水水位同比均出现总体回升,水源置换区深层地下水水位普遍回升,静海区地下水水位同比回升4.11米,滨海新区地下水水位同比回升2.35米。
临近晌午的南运河文化公园,蓝天白云映衬,绿柳碧水环抱。运动器械区内,65岁的袁杰以他潇洒的引体向上身姿吸引了众人关注的目光,还有人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这不算嘛。”袁杰摆摆手,向记者介绍,“我家住在附近,自从这里开园后总来锻炼。今儿还带着小孙子,他在那边玩儿呢。”不远处的游乐区,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荡秋千、打滑梯,笑声连成一片。远处的角亭里,票友轮番献唱,陌生人也因共同爱好很快熟络起来。“在这儿唱,跟在社区票房是两种感觉。”戏迷马艳知足地说,“小亭子里一坐,有花有树有阴凉,那边就是运河,环境太好了。什么是幸福?一边看景一边唱戏就是幸福。”
谁能想到,现在水清河美的大运河天津段,曾经由于上游入境水量衰减,承载污染负荷量大,总体水质多年为劣V类。
治水先治污。为了解决污染问题,天津启动了“健康大运河”专项行动,重点锁定垃圾集中整治和截污治污,确保大运河河道管理范围内无垃圾、无垃圾堆放点、无水面聚集漂浮物、无合流制片区、无污水直排、无新增垦殖,各区交出的“健康大运河”专项行动成绩单显示,大运河天津段沿线各区共清理河道水环境问题点位2440处,清理杂物、垃圾约774.27吨,打捞水面漂浮物约983.44吨。
“十四五”期间,天津又在大运河沿线座水质自动站,实现大运河沿线水质自动监测站全覆盖。近年来,大运河沿线个水质类别。优良水体比例由2016年的0%提升至20222023年的75%;劣Ⅴ类水体比例由2016年的55.6%减少至2018年的0%,这一数据一直保持至今。
日常监管和治理保护带来了大运河天津段的碧水清波。全市建立的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实现了对大运河全线“河有人管、事有人干、责有人担”的有效管理。
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负责人说:“我们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非现场监管手段,紧盯疑似生态破坏问题线索,对包括大运河在内的生态保护红线开展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超标排放、无证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2022年至今,全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处罚涉水环境违法行为百余起,有效保障了大运河水环境质量。”
久久为功的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已连续4年开展大运河水生态调查,覆盖水生生物、沉积物以及生境等项目,大运河天津段水生态状况稳定提升。2023年,大运河国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占比80%。第一批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流域水污染防治,3大类29项重点工程已完成过半。
从保水量,到提水质,再到扮水景,大运河天津段的生态画卷越展越长,越展越美。
武清段北运河全长62.3公里,位居天津段之最。大运河从北京进入天津的首道景观,就是武清区的郊野公园。
肖国栋是武清区水务运行调度中心河道事务科工作人员,负责城区段绿化养护和管理。他拿出的一张老照片显示,当年的北运河水位很低,陈旧的大斜坡护岸上遍布枯树杂草,靠近岸边的水面上漂着不少生活垃圾。
“武清区投资1.2亿元,对北运河高速公路桥至振华桥5.6公里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肖国栋说,“在提高行洪排涝能力基础上,通过人文景观建设,着重体现运河文化和武清文化的融合,不仅建成了御碑亭、益寿亭、康熙乾隆题字石碑等景观,还有体现漕运文化的雍正诗作书法墙、雕塑和潞水帆樯浮雕画。”
近年来,武清区围绕提升运河水环境、挖掘运河水文化、恢复运河水功能(通航),相继完成北运河郊野公园一、二期工程。15公里的郊野公园,25.6公里河道的河底清淤及河坡整修,57公里的堤顶路铺设,造就了滨水景观带清新自然、果林风光带野趣十足、农业观光带怡人怡心的美丽图景。140米以上的水面宽度,两侧新建的9米宽沥青漫水路,以达到国际自行车和马拉松比赛要求的标准,成为大运河畔的新地标。
治理改造只是第一步,后续守护和维护保养才是重中之重。肖国栋的记事本上,标注着武清城区段北运河的详细情况:水域面积9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70万平方米,亮化灯带5公里,还有各式景观亭、休闲步道、休闲广场、音乐喷泉、文化墙等景观小品。
“我们200多人,100多个摄像头,对整个城区段的北运河进行了网格化管理。”肖国栋说,工人的职责包括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设施维护、水面维护等多个方面,“我们的目标是水清、河畅、岸绿、景美。这里有我们的付出,也有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
南开区的大运河段仅有1.67公里,是天津境内最短的一段。该区“以河为媒”,在这段迷你运河上下足绣花功夫,浓缩景观精华,利用向阳路菜市场旧址,打造了近1.7万平方米的南运河文化公园,设置运河文化体验区等6个主景观功能区。园中健身游乐设施齐全,中式古建亭廊组合意韵无穷,南运河文化景观墙、竹简景观墙,图文并茂地讲述着运河文化的演变历程;沿河绿道绿化面积8.4万平方米,绿地内外种植树木4.5万余株,给运河生态加上了田园式的注脚。运河的生态自然美,让人们在宜居城市中享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
今年5月,市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天津大运河、海河文化旅游带拓展提升改造项目首批游船码头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提升改造工程项目是2023年天津市重点建设项目,途经全市7个区,总长约30公里,按照“一码头一景点”定位,新建、改建13座趸船码头,其中的桃花堤码头位于北运河畔,天石舫码头、大悲院码头和古文化街码头位于大运河保护区划内。这条金项链串起的13颗“珍珠”,明年年中将全部竣工。市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清表示,游船码头的串珠成链,将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早日实现“河流动起来、人流聚起来、两岸活起来”的目标。
“保护大运河是每个企业的责任和担当。”津旅海河游船公司董事长孙继强表示,为打造绿色河流,公司一直致力于新能源船舶开发。近年来,新购游船均为全电池动力游船。
永乐码头主管兼观光18号船船长谭学龙在永乐码头至津湾码头的航线上不知往返了多少趟,眼见景观一天天美起来,“刚上班那几年的夏天,绿色漂浮物堆满河道。2019年实施大运河保护工程后,河水越来越清,岸边灯光越来越漂亮,夏天没了难闻味道,开着船就感觉是走在画里。”
大运河写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诗篇,如今,它还在继续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着更多的幸福与美好(津云新闻编辑邓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