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至9月22日,“画说恩施庆祝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恩施州文化中心举行为期30天的展出。这次展览是恩施州庆祝建州40周年的主题活动之一,也被列为湖北省第八届美术节重点美术展览项目。
展览筹备自2023年3月始,以“画说恩施”为主题,面向全国公开征稿,截至7月30日止,收到省内外500余幅投稿作品。经过湖北省美协、恩施州美协专家组委会的层层评审,最终确定及展出139幅优秀作品。其中,国画题材占据70余幅,是本次展览的核心画种。油画与水彩数量次之,还有少量装置、版画、漆画、砂石画、烙画等画种。
本次入展的作品,可以视为恩施州近年美术展览中,平均水准最为优秀的一次。恩施州外的艺术家,用精湛的技法与构图,带来了他们对恩施的印象与记忆;恩施州内的艺术家,用热爱家乡的笔触,描绘了恩施的山水与人文。本次展览,是艺术家的心灵意象,与恩施这座城市的一场双向奔赴,是武陵山区域颇为难得的视觉盛宴,也是向恩施州建州40周年华诞的献礼。
本次入展的国画,数量占据本次展览的一半。题材中,山水画占据主流,但无论山水、花鸟、人物,技法上均出现采用密体画法的构图。这也是近年来,国画创作中流行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
在我国古代,六朝时期密体画即是主流,隋唐五代至北宋,宫廷画家也多拟密体风格。至元代,画家王蒙将密体画形式再次推向高峰。近现代以来,经过五四时期对西方绘画思想的开蒙与引进,沉淀100多年之后,在当代出现了,流行既吸收传统范式又展现当代气息的国画密体风格。本次展览收获的大量国画作品,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现象。
密体风格的特点,即画面的主体线条繁密精致,密不透风,构图极致饱满,仅有少量留白,线条与颜色繁密层叠,形成较强视觉冲击力。
以上两幅作品均采用彩墨敷设,线条繁密,颜色跳脱且精致,点苔疏密有致,画风既浓艳又清新。禽鸟在画面留白处鸣叫,点题整幅画。
《清夜无尘》及《芦苇摇曳秋风起》两幅作品,均采用清冷的浅灰蓝色调,描绘了月夜下的植物状态。无论是植物圆润的叶片,还是芦苇的花朵与枝干,作者都观察入微,描绘出了植物自然生长的层次感,与月夜下的光氛。
《古寨添新颜》本幅作品为三联制,规整有序,写实描绘了排列井然的建筑物,并在构图中,加入了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对比。风格既密体,又平面。右下角的入口处红色与天边平面的红色背景相呼应,为画面留下透气的构图。整幅作品线条严谨而意象宏大。
除了当下较为流行的密体风格之外,也有表现亮眼的现当代山水、工笔写意人物、花鸟的国画作品。
《土家仙居入画图》是本次展览中,现代山水画作品的代表之一。体现了作者较为深厚的笔墨修养。画面的现代视角从近景出发,近处勾画精微,渐远减淡,直至远处群山隐没于云海。本幅画中,烟云更为生动,为设色山水增添苍茫的意蕴。
《山中山》,是一幅当代观念感强烈的山水画。山中有山,画中有画。远处山的形态皆以同方向的笔法勾描,视觉焦点处的反方向山石,施以浓墨重笔,定在画中心,稳住了飞扬的山势。山如风动,心如磐石。画中意味悠远。
《坐看家山云起时》,古典黑白水墨山水。黑、灰、浅墨色从画面底部有层次的递进至高处,山体恢宏,笔触细腻。飞瀑与烟云灵动。画面完成的较为完整。
《东风催雨渥村乡》,浅绛青绿,描绘了山峦之中的现代田园生活。画面温和而平静,体现了作者归去来兮的向往与心境。
《峡谷清凉》,采用“Z”字形构图,由溪流烟云在穿行中,将画面的近、中、远景串联起来。笔墨工致,草木湿润,胸有丘壑。较为严谨周到的一幅现代山水作品。
《沐浴清风》,浅绛写意花鸟作品,以墨为叶,以笔为茎。墨叶苍劲招展,枝干山石皆有腕力。非朝夕之功。
《烈日下的快递小哥》,以笔墨线条展示力量之美。在大片的浓淡墨色中,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快递小哥强健的身躯。粗线条的车轮,承载快递车的重量。整幅画风格粗犷而野性,下笔自信,用墨大开大阖。
《春归幺妹忙》,是一幅用笔流畅准确的工笔人物画。在灰色的幕布前,两名苗族女子身着传统服饰,正对着直播器材,播报带货。此幅作品人物刻画技法娴熟,且立意新颖,具有时代气息。
《芳华有时尽》,浅绛工笔。画中有画。迎面而来的屏风中,酷夏的荷花盛放之后,即将在时间的灰烬里,成为这个夏天的记忆。然而,自然又在新的植株中,即将生生不息。此幅作品风格慵懒,笔调浅淡,颇有意蕴。
《图写木瓜子》,构图疏密有致,红色木瓜子与绿色枝叶相互衬映,颜色更显灵动妍丽,富有生机。题跋与印刻作为构图的一部分,增加传统韵味,同时平衡了画面。
《古街》,画面分割成五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同一个街景。时间与空间在分割的视角中,变得破碎和重组。就像在现代的语境里,被解体,又同时被组合的古街一样。作者在勾勒中审视这段街景,古街由此拥有了时空中的当代样本意味。
《如梦令 江景》,描述了一个在月夜,白鸟群飞的梦境。生态中的群鸟,栖息在古典的笔墨山石之上。灰色梦境中,月色冷冽而朦胧,水纹敛洄,白鸟迎月起舞。不知江月何曾照古人,也不知今夕是何夕。画风梦幻,笔触优柔。
《清晨七点二十分》,此幅作品描绘了中式早餐店忙碌的清晨。工笔人物画较为简洁,设色淡雅,线描工整。
《花开春色动,摆手踏歌行》 ,在苍劲的虬枝上,盛开热烈的红梅。土苗儿女跳起少数民族舞蹈摆手舞。气氛欢快。
《烟火江湖》中的灯光与人声鼎沸,意味着这是宵夜时分。夜晚的食肆与人群,都在尽情释放城市的饕餮精力。画面中,淡紫色的阴影处理,为喧嚣的光源与热闹的场景,增添了理智与平衡。
《仙居》之作,呈现出油画山水的质感。画面经营笔触细腻,烟云四处流泻而未彻底流于琐碎。山体以厚重的颜料堆积出肌理。如能提高纯度,笔触更为简洁的话,画面更显悦目。
《三月》之作,作者采用了印象派的点彩画法,精心塑造了金色的土地与远处的田野。农夫则悠闲的播种着,怀着对春播秋收的憧憬。画中主体人物坚实有力,背景处理游刃有余,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基本功。
《大沙坝消夏图》,作者以照片般写实的技法,描绘了高架桥横亘于群山之间的画面。高铁带着现代气息而来,绿色山谷与溪流正展现了原始的纯朴与清凉。
《清江源》,超级写实也是目前绘画的一种创作手法。作者精微描绘了近景中,回旋的溪流与水中的鹅卵石,远望迷蒙的山林,那是清流的来处。山水之间,正是古典诗词的意境。
《李氏庄园》:在古老的庄园天井中,生长着一丛未经修饰的芭蕉。灰褐色木质建筑的包围里,鲜绿的芭蕉叶子正努力向上伸展,致意蓝色的天空。在造访庄园的某一瞬间,作者以植物的生息之态,带来自然之道的思索。
《锦瑟年华》:粗糙的墙壁肌理处理,衬托出女孩子们年轻的肤色。明度高的画面中,呈现无忧无虑的青春。
《江山归咫尺》,此幅作品中,水彩画透明澄澈的特性,在雨后空濛的云气上体现出来。群山影绰,隐没在淡紫、淡蓝色的烟云之后。作品下方的村落以纯度高的重色表现,遥对翻涌的云气,浓淡对比、动静相宜。
《品》,是本次展览中唯一的一件陶艺装置作品。菜肴被制作成陶瓷,与碗碟烧制为一体,留住了食物精心炮制的高光时刻。如同隐喻,艺术也像视觉的盛宴,等待观者的投入身心的品尝。
《星期天的大路坪》,悠闲度假的周末,此幅作品具有印象派的光影风味。光影以对角线般分割了画面。阴影处是蓝紫、深绿色的树荫,远处是开阔的山谷。
《峡谷清音》,作品以油画笔法,画出群山的形貌。在拂晓的天色中,山峰是蓝紫色的,淡灰紫的天幕上,遥远的鸟群静静的掠过。
《故乡的云之三》,在充满了钢铁工业般气质的屋顶上,飘来三两朵远古时代的白云。屋顶的质感刻画得坚硬而沉默,白云则游荡得貌似漫不经心。作者善于控制笔触与情感,非常克制的表达了对故乡一份的思念。
《天地之间》,笔触轻盈,熟流而极。颜色斑斓,明亮开阔。在掩映下的重色阴影中,双向车道正在川流不息。在画面主体清江大桥的矗立下,远方一抹高明度的淡黄色,仿佛城市未来的曙光。
以高级的技巧,表达动人的情境,是绘画的境界之一。技法与主题,对绘画品质而言,两者始终缺一不可。
目前,画界对绘画语言本体的探索,依然没有停止。画者应该如何选择创作表现手法,才能更好的促进形成个人风格呢?
好比目前的展览中,密体画流行,画者是否就需要去跟风,才认为自身的作品融入了潮流,才具备了当代感呢?从本次展览中,非密体画风格,也有许多优异的作品来看,答案是未必的。密体画的表现有它的优势,但疏体画并非就因此失去了价值。而且,流行是阶段性的,随波逐流,于画者的创作而言,并无助益。
优秀的绘画作品能否脱颖而出,往往并不取决于使用什么流行的工具,也不在于选择什么流行的画法。而在于作者选择的个性风格,是否恰到好处的表达了时代的共性、情境的共鸣。
所谓绘画的个人风格,首先是从个人的性情中生发的。其次,会随着成长、阅历、学养、思想等等的沉淀,继而汇集于笔下,慢慢从形式感中流露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风格,与个人气质息息相关,也与画者对自己的认知相关。
形成个人风格,是一个漫长勤业探索的过程。判断自己最擅长什么画种,就不要随意变道,长期于此深耕,才会收获深入的表达体验。
总体而言,恩施画界年长一辈优秀的画家,已在自己擅长的赛道上驰骋已久。年轻一代的画者,可以学习他们强大的信念感。同时,吸收更为开阔的思想,对外了解世界的变化,对内挖掘内心的情境,提炼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艺无止境,期待看到恩施艺术家一次比一次更精彩的作品。
本次展览中,出现了大量关于“恩施之路”的主题。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高速、高铁一路穿过群山,带领恩施追赶城市的脚步,推动文旅,流通财富,振兴乡村。建州40周年,这天堑通途,就是恩施旧貌换新颜,沧桑巨变下,伟大而直观的见证。
曾几何时,恩施画家在本地展览的笔下,大多是寂寞的山水田园,七八十年代的革命红军样板等红色主题,或是孤苦的少数民族人物,在晨曦中的等待。与之前不同,本次展览,则出现了更多展示恩施城市生活、活力乡村、人文山水的生动画面。
恩施展览绘画内容的变迁,也意味着在城市发展的推动下,本土时代主题的变化。相信在未来的绘画意识中,恩施如何求新求变,如何整合传统与当代的经济、文化资源,如何展现文旅优势的发展轨迹,也必然会出现在恩施画家心灵感应的笔下。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绘画则是人类心灵情感凝结的烙印。被城市与山水文旅唤醒的恩施,已踏上蓄势待发的征程。未来,“画说恩施”的内涵,必将更为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