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职业注定属于“幕后英雄”。提及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新机场景观、通州行政副中心绿心、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等北京市近年重要的建设项目,论及知名度,可谓蜚声中外。尤其是在国内,用“家喻户晓”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但若提及这些项目中的“海绵宝宝”出自何人何团队,除了这些项目本身的规划设计和参建单位人员外,只怕外界知道的人并不多。本期亮相《中国海绵城市》“海绵智库”专家访谈栏目的大咖,便是这些地标建筑中“海绵宝宝”的设计主导者——朱志红
朱志红,女,教授级高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北京市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工程勘察设计协会理事。现任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工。
参与编制的标准规范主要有: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园林绿地建设标准》、《集雨型绿地建设工程设计规范》以及行业标准《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等。
主要专著、论文有:《假山工程》、《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探析历史园林局部景观的再生》、《园境宅居之理想》。
主要获奖作品有: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复建及环境工程获2005年度建设部部级城乡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2009年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第六届风景园林奖评奖土地管理类二等奖,石家庄市人民广场获2005年度建设部部级城乡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平谷新城南门乐谷公园获2013年北京优秀园林设计三等奖,201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古民居文化展示区项目获2015年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记成奖”二等奖,垦利民风湖景观提升规划和一期建设工程等获2015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雁栖湖生态示范区公园工程获2017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1.刘宏伟:您最早从何时开始接触“海绵城市”概念?何时从项目层面开始具体实践这一理念,参与建设的试点和项目有多少?
●朱志红:2012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雨水利用型城市绿地建设的通知》,要求新建、改造城市公园绿地、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地均应安排雨洪利用相关设施,提高雨洪利用能力。我主持承担了《北京市园林绿地雨水控制利用工程设计指南》的编制工作,研究绿地的雨水控制利用的技术问题。
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我从专业学习到设计实践中,都一直坚持利用地形组织地表雨水汇集与排放的方法,同时结合适宜的工程措施解决相关雨水问题。但是,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已不能完全运用传统的方法去解决。北京“7·21”特大暴雨后,我们积极研究绿地对于城市雨洪管理方面的作用,编制北京市地方标准《集雨型绿地工程设计规范》。2013年在雁栖湖生态示范区绿地建设项目中,我们积极实践,将园林与市政专业相结合,综合协调区域雨水问题,主要是协调区域行洪与绿地的关系,利用地形组织控制雨水径流,布设渗井拦截雨水,在市政路侧设计景观化转输型草沟,衔接市政排水方涵,在低洼地布置雨水塘,汇聚区域径流雨水形成水景观并成为水生动物和鸟类的栖息环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条件。项目完工运行后,无论景观方面,还是功能方面,效果都非常突出。
2014年起,建设海绵城市成为国家行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我有幸参与了些微工作,自此开始学习思考“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并且从园林之外的领域去理解“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内涵。
截至目前,虽然我本人参与试点城市的项目不多,但是我们在绿地设计工作中,正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因地制宜落实于各类项目中,如北京2019世界园艺博览会项目、北京新机场景观项目,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绿心项目等北京市重要的建设项目。特别是城市绿心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比较综合,绿地除了发挥源头控制的作用,还会在消减城市内涝方面承担重要功能。
2.刘宏伟: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之一,您这些年考察过多少试点及项目,如何看待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朱志红:非常有幸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专业的综合内容,对于我来说,也是在个人的实践和试点城市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知。作为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我不定期参加试点城市的考察、督导、考核工作,先后考察过第一批试点城市中的9个、第二批试点城市中的5个。
我在对试点城市的考察过程中发现,大家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识有着非常明显的发展过程,海绵城市的建设是摸索着干的。无论规划还是设计,都存在从认识不清到逐渐找正方向的过程,从开始的“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就是海绵城市”,到重新梳理城市的涉水系统、排水分区,加强项目之间的系统性,综合协调解决问题,实现规划目标。针对城市和地区的自然特点,重视自然生态本底的保护,协调建设和保护的关系,方向越来越明晰。试点城市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一个城市试点区,一般20~30平方公里的范围,项目涉及水利、市政、建筑、园林等多专业综合协调,多部门管理协调与团结协作,几乎每个城市都是边学边干,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让城市管理者、市民、各行业逐步认识、接受海绵城市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解、探索修正。试点城市从最初的一片迷茫,到对海绵内涵基本理解,再到完成试点任务,短短四年,有些城市实现了本质上的蜕变,真正改善了城市环境,在解决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海绵城市试点的建设,一批市民身边的花园、绿地也建设完成,为市民的休闲提供了新的场所,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明显改善,让百姓亲身体会到政府的决心和生活环境的实质性变化,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试点建设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学术论坛、交流活动,也为专业人士和管理者提供了沟通讨论的机会,传播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技术,引导全社会认识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海绵城市的理念,传播海绵城市的思想。
试点城市也探索了适合本地的海绵城市建设之路,逐步建立系统思维,把海绵城市的理念、品质、举措、成果进行集中体现,开展了政府管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运维等多方面的实践,推进了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产业体系等的构建,重构了城市人水和谐关系。
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和标准规范的建设。试点城市的实践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规范的制订提供了研究基础。目前,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内容已植入规划、市政、建筑、园林等各个专业标准规范的条文中,例如我在编写国家标准《公园设计规范》时,正值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初,于是,我及时在对园林行业非常重要的这套标准中加入了海绵城市的内容,对海绵城市实践中的技术问题给出了设计中的应对方案。各专业规范与海绵城市对接,使得规划设计从业人员从城市规划开始,就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贯彻落实,为海绵城市的全方位持续落实提供了技术法规层面的保障。
3.刘宏伟: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如何做到功能和景观的融合是一大考验,也是决定项目成效的关键因素,您作为国内园林景观方面的权威专家,如何评价国内试点城市在这方面的进展,有哪些值得业界关注和思考的经验教训?
●朱志红: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功能和景观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从试点城市的实践来看,很多项目的景观效果很好,有些项目因海绵城市建设而增添了灵动的水景观,甚至蕴含了底蕴深厚的水文化,成为城市的新名片。除去设计的不专业因素,大部分功能和景观的不调和问题出在特殊空间的处理上。比如,自然驳岸的植物品种选择,一般要考虑水位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往往在北方地区,很少有植物能够在水位变化较大的环境生存,特别是北方的盐碱区域,更加困难。比较来说,南方城市比北方城市有更丰富的植物资源,往往景观效果较好。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做到功能和景观的融合,确实是体现规划设计师功力的重要方面。例如,北京地区渗透塘的景观很难保证,一般半年有水,水深0.5~2米不等,景观效果好,但是还有半年的时间却是干土坑,一片荒凉。如果能综合协调好水资源利用,把雨水利用和中水利用结合好,让中水作为景观生态的补充水,则既能保证良好的景观效果,又能产生足够的蓄滞空间。园林景观设计历来注重“水依园存,园因水活”,水是园林景观中最活跃的要素,风景园林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面临海绵城市新理念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法遭遇挑战,场地竖向组织、设施及植物选择、生态化景观化解决方案等方面均面临创新需求,园林景观设计师从景观视角为海绵城市提供了多角度解决方案和创新思路,为功能和景观的融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开展4年多时间了,从功能和景观融合的角度来说,道路绿化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结合尤其值得探讨,利用道路附属绿地作为道路雨水径流的控制空间,减轻径流污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措施。目前,景观好的项目不多,问题主要是传统的道路断面形式以及道路规划和高差关系,对于新时期新的雨水控制利用方式不适用。当协调好雨水口和路面及绿地的高差关系时,往往出现难以解决的断坎,既不利于路肩的保护,也不利于景观。因此,我国目前在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方式、绿地的作用、更优化的道路断面形式等很多方面仍然需要深入的实践、总结,摸索适宜的方式。
从试点城市的建设来看,顶层设计最为重要,错误的功能定位或者不明确的功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成效的发挥,甚至阻碍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全面推进。我遇到过有些规划为了疏解内涝而对绿地项目的指标作出“消纳绿地及周边建设用地雨水,50年一遇雨水‘不外排’”的要求,作为承担游憩功能的绿色空间,在这样的指标要求下,根本没有办法实现游憩、安全、景观、蓄涝的综合功能要求。合理的规划定位和设计解决方案,是实现景观和功能兼顾的必要前提。
对植物的选择和实践研究,也仍然在路上。传统的园林设计,在长期的设计、施工、养护中形成了植物选择的经验,是基于不同土壤、气候、环境等条件下的最佳选择,有着基于因地制宜的科学依据。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实践了很多有悖传统模式的植物生长空间,有些确实属于设计者盲目的臆想,有些则需要经过项目实地实践而不是实验室实践的植物观测和选择。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才能选择出适合的植物,让园林景观在发挥功能的同时,表现出应有的勃勃生机。
4.刘宏伟: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推行以来,您对参与或指导的试点城市和建设项目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朱志红:当你走过多个试点城市后,你会发现每个城市都有些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结合植物、建筑特色,表现出强烈的风貌差异。在城市化的趋同发展中,虽然都面临老城改造困难、新城建设指引的挑战,但是各地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守正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方法。虽然都是贯彻海绵城市理念、坚持“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各种措施,但是很多城市创新探索出了不同的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
如重庆是山地城市,自然高差大,雨急坡陡,径流冲刷严重。在技术措施上,利用“高蓄坡滞低缓排,渗透回用促循环”等技术手段,扬长避短、快排缓流,以此应对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独特难题。再如白城,需应对北方寒冷缺水地区的冻融技术难题。我第一次去白城考察时,北方寒冷地区的冻融现象超乎我的想象,常规的透水铺装不能适应高纬度高寒的环境,破解融雪剂侵害和透水铺装的冻胀破损问题成为难题。还有南宁石门森林公园综合海绵体等。
除了上述提及的试点城市,还有很多其它试点城市的做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方式,要将海绵城市的首要原则——因地制宜落到实处,停留在概念层面和照搬模仿远远不够。因此,各地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推广中,应深入发现自身的问题与特点,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因地制宜地确立各自的海绵城市发展思路。
5.刘宏伟:除了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外,目前全国各地省市级试点工作也在陆续展开,您如何看待省市级试点工作进展?有何具体建议?
●朱志红:一是积极开展对试点城市的学习和研究。试点中走过的弯路、实践中失败的教训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如果试点城市能把这些也贡献出来,那么今后的海绵城市将建设得更加顺利。
二是健全机制对于推进省市级试点工作进展具有关键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渗透到无意识的自觉行动中,变成各行业各部门常规工作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真正落实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后,甚至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海绵办,不需要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就能让海绵城市真正成为指导我们工作的思想理念,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新常态”。
6.刘宏伟:您如何看待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过程中将会起到的具体作用?
●朱志红:海绵城市是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应对中国特色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涉水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国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们对于海绵城市理论给予极大的肯定,也在不同层次引发了大量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途径和存在问题的思考和争论。毫无疑问,海绵城市是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式。但是海绵城市的实践和探索还处于开端的阶段,从明晰各种指标、设施等的概念,到探索技术、矫正方向等,都有待深入研究。同时,海绵城市理念技术的传播,需要对城市建设者进行各种层次大量深入的培训。我个人认为,就我们风景园林工作者来说,很多人只是把“海绵城市”的名词深入记忆,但是对具体的专业知识仍然一知半解,需要深入学习。
联合国《2018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中国海绵城市理念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一个优秀样本。”中国政府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等方面的办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尽管海绵城市建设伴随着多方争议,但是试点的成效逐步显现,海绵城市的理念和内涵正在进一步丰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海绵城市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促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集中建设可以成就,它是一项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在边试点边建设的过程中,试点城市努力探索制定了一批长效机制。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产业体系等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积蓄了不竭动力。优秀模式标杆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将逐步显现。
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必须是一条创新之路。城市和自然的融合需要时间,海绵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实践探索。但是试点建设的闪光点,让我们对“海绵城市”充满希望、信心十足。
日前,辽宁省大连市出台了《大连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并开展轮候库的受理工作。
7月24日(周三)12:10,“好房子”大家谈在“中国建设报”视频号、“紫竹远见”视频号进行直播,请准时收看!
近期,北京市平谷区首个采取“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运作的城市更新项目——南小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提供了一条新路径,让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日前,云南省昆明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昆明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保障对象、准入条件、申购配售程序、封闭管理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近日,河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召开视频会议,对全省房建市政施工安全,特别是汛期安全防范工作进行再调度、再部署。
7月10日上午,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会见巴林王国住房和城市规划部大臣阿慕娜·鲁迈希。双方就深化住房保障等相关领域合作进行交流。
聚焦蓄势新质生产力 践行生态文明新理念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福州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