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在实践探索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特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环境、融入社会实践,以“浸润式”文化育人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努力成为扎根民族农村地区、服务民族教育事业的时代新人。

  学校利用相关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党史特别是广西地方党史,在“三全育人”示范中心建设党史教育馆,并组织学生到来宾市的桂中第一支部旧址、中共广西省工委交通总站天马运输行旧址等参观学习,以身边的革命文化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在校内建设壮瑶音乐文化传习室、民族文化创意工作坊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场馆已经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如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专场音乐会、山歌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等,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将“中华经典诵读”等国学经典类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必选课,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2022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陈娟娟在结课感言中说:“中华经典诵读课让我们在专业学习中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2021年“中华经典诵读”课获批为全区一流本科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还开设“民族民间音乐”“中华传统武术”“书法艺术”“中国画”“篆刻”等传统文化课程,将扎染、芒编等非遗文化引入课堂,设立国家级壮锦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工作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坡壮族民歌)传承人黄春艳民族艺术工作室,通过非遗传承人与专业教师融通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体验中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涵养自信、爱国优秀品质。

  按照“景校合一”的理念,学校加强育人环境建设。已打造成特色广场文化,如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场、民族文化广场、红色文化广场等,通过雕塑、造型、展牌等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国人精神谱系等,成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打造特色建筑文化,实施“学”字楼、“德”字路、“师”字桥建筑命名,如“国学楼、劝学楼、科教楼”“立德路、树德路、美德路”“育师桥、仁师桥、儒师桥”等,承载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室廊梯墙”文化,在教室、实验室、寝室、走廊、阶梯、室外墙面等,通过图片、文字、艺术造型等,集中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大国工匠及工匠精神、古代名言警句等。建设景观文化,分步建设“桃李园”“桂花园”“紫薇园”“紫荆园”“月季园”“玫瑰园”和环湖国学文化、侗族风雨桥等文化景点,做好树木、草坪、花卉等种植养护,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赋能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被称为广西民族文化“四绝”,是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学校组织学生到金秀瑶族自治县对瑶族文化如黄泥鼓舞、舞香龙等进行挖掘、研究、传承;组织学生到河池市、柳州市等地考察刘三姐山歌文化;带领学生深入苗乡侗寨,探访素有“百节之乡”之称的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坡会文化、节日文化,到三江侗族自治县考察鼓楼、风雨桥、吊脚楼等“侗族三宝”民居文化。组织学生到社区、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福利院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注重打造特色品牌,组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来宾市博物馆义务讲解员实践队”到来宾市博物馆担任义务讲解员,并入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国家级重点团队。长期以来,学校组织学生探寻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国情、世情、民情,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廖爱社、潘兴明)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