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日是第22个“世界湿地日”,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据联合国环境署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今年湿地日的主题聚焦在城镇湿地——“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今天我们就关注下几乎被遗忘的池塘,这种小微水体是人工湿地的一种,如果说湿地是地球之肾,池塘堪称肾细胞,那么,这些肾细胞可以给城市带来什么?本版为此组织文章,探讨池塘在城市生态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应具有的产业支撑等。
2017年以来,南方部分地区开启小微水体整治工作,采取清淤、截污、拆违、环境整治等方式改善小池塘、小沟小渠的水质。
池塘承载着人们乡愁的记忆,但池塘因小而散,难以得到重视。著名的“八水绕长安”研究课题里,也只关注到“唐代长安城内113个湖泊到现在数量骤减”,并未关注池塘。如今,城镇道路、地产、管网等开发建设项目挤占了大量的土地空间,导致城市池塘容积不断缩小和大量消失。在农村,池塘也同样面临萎缩。
池塘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价值,池塘是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池塘属人工湿地的一种,堪称“肾细胞”。
池塘在平原地区多称为水塘或涝池,多为人工开挖积水而成;在农村主要是作为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在城市主要用于游玩赏憩、景观配置;池塘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称山塘,多为山谷截流而成。
池塘特点为:面积较小,一般10平方米~2万平方米不等;依山势而居,因地势而卧,形态各异;散点分布,数量众多。
别小看了这种小微水体,池塘在水系中其实起着举足轻重的水系勾连作用。水是一个整体,它以雨水、地表水、地下水、蒸腾水等不同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从天到地、由上到下构成水的立体存在。
作为地表水资源的一种形式,池塘与湖水、河水、沟渠、堰、库等地表水横向勾连,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同时与雨水、地下水、蒸腾水形成纵向连通,既收集净化雨水、储水、滞洪,又补充涵养地下水,蒸发、蒸腾回补空气中的水分;池塘达到一定数量后可增加区域内有效水资源量,减少调水量,推动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友好关系。
池塘以小水面为主,同样面积的湖泊与多个相同面积的池塘相比,由于深度、周长、分布等因素,池塘水体与土地接触面积更大,补充地下水数量和质量更好,更有利于地下水库的形成,同时更易挥发形成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效果明显。
池塘是自然生态链中重要的物质能量交换载体,以多种姿态存在于城市、乡村、草原、森林等生态环境中。池塘拥有独特生境,为适水性、喜水性动物、植物、微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重要栖息地,形成独立生态系统,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构成微型闭环系统。
池塘是一个复杂的多通道能流系统,同时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通过调蓄水量、提供生活生产用水、水面蒸发、植物蒸腾、重力渗透等作用与外界进行水分的交替;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实现与外界能量、物质的转换;通过池塘中微生物分解、植物根系完成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池塘中的生物系统能够净化水质,吸纳空气中污染物,有效调节大气组分;多个池塘群落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水生动物、植物等食物资源。
从自然生态原理剖析,池塘群体的逐渐消失,也将造成这一独有生态系统特征的消失,可能导致水生态链及整个生态链断裂,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凸显。
在城市,池塘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假若浅池小水星罗棋布,能够填补城市小水面空白;留住雨水,收集净化中水、补充地下水、丰富海绵城市的“毛细血管”。由此可见,池塘在城市生态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中会发挥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池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做出重大贡献。除上述作用,池塘水回用至生态环境用水,节约生态资源;开展池塘群、“池塘之都”建设将开创城市小水格局,大量的水面蒸发,可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周边温度,改善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此外,水体及植物搭配可吸附空气中污染物,有效缓解雾霾,为解决当下城市痛点,添加新路径。
池塘是城市文化活跃因子,为城市生活提供更多亲水空间,其具有亲和力,为大人和孩子带来无穷乐趣。池塘可作为建设美丽城市的小景观表达手段,如作为硬质城市广场的柔性点缀,可镶嵌于公园绿地,也可不经意间出现在街角路边;可充盈楼间空地,也可静躺于别墅庭院,是城市绿色新动力。
纵观历史文化长河,有借物言志的“半亩方塘一鉴开”,有以物言情的“池塘生春草”,有王羲之的“墨池”轶事,也有白居易“晴空星月落池塘”的隐逸文化,更有近代作家朱自清“荷塘夜色”的深情描述……池塘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传承价值。 (李靖 武毛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