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背景:“十三五”以来,漳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立足现代化滨海城市发展定位,积极探索实践海绵城市建设,共投入71.7亿元,建成9大类251个海绵城市项目,初步构建了“全流程管控,全社会参与,全市域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格局,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市安全韧性进一步加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先后获得“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并于今年5月入选2022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全国第二批25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之一,是福建省本批次唯一入选城市,3年将获得国家奖补资金9亿元。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漳州政府网政务访谈。我是主持人小唐。今天请到访谈室的嘉宾是漳州市住建局副局长杨敦旭,杨副局长将围绕“建设海绵城市,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这一话题与大家进行交流。您好,杨副局长!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能通过漳州政府网和大家交流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工作。在此,感谢漳州政府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也希望广大网友通过这次交流能够系统地认识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的重要意义。
5月26日,财政部官网公示了2022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评审结果,我市成为全国第二批25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之一,是福建省本批次唯一入选的城市。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这个可能是目前很多漳州群众最想知道的,您能否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呢?
好的。海绵城市是新时期的一种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该概念在2012年4月的“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被首次提出,习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0月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统筹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 六字方针,通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综合采取自然和人工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同时可以进一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刚才您谈到海绵城市建设采取的是“渗、滞、蓄、净、用、排” 六字方针,那我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具备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海绵设施在默默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建设领域的方方面面,比如房屋工程、市政工程、园林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生活中,海绵设施其实随处可见。如透水铺装,是相对于传统的硬化路面的一种工艺和结构,下大雨时,传统的硬化路面容易积水,透水铺砖的砖块有着密密麻麻的孔隙,它模拟土壤的孔隙结构,雨水通过这些孔隙渗透到地下,不但解决了积水问题,也补充了地下水。我们元光路、胜利路、钟法路近期的改造就是把人行道改造为透水混凝土材质,雨天雨水可以渗透下去,实现小雨不湿鞋;植草沟与下凹式绿地,是城市里延缓雨水径流的前哨,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滞蓄”,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的产生量,降低其峰值流量;雨水花园,通常位于地势较低的地方,里面种有丰富的耐水植物,通过植物和土壤的渗透、过滤和蒸发,被污染的雨水就变干净了,一方面为空中补充水蒸气,改善微气候,另一方面补充地下水。它不但是钢筋水泥森林里小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城市的颜值担当;旱溪与生态树池,身兼景观与实用性的海绵战士,无雨时自成一景,有雨时自成循环;还有人工湿地,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利用沉淀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净化雨水,人工湿地还能蓄存一定量的雨水,降低大雨时城市内涝的风险,丰富的湿地植物,还是城市中野生植物的理想家园。这些极具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海绵设施,将大部分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城市内涝变少了、水体不再黑臭了、很多道路小雨不湿鞋了。
好的,通过杨副局长的介绍,大家对我市海绵措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据了解,漳州早于“十二五”期间就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介绍一下之前开展的一些工作吗?
近几年漳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一是严格保护生态本底。为有效保护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多次以决定、立法等形式明确漳州市重要生态保护空间,为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绿色发展留足生态空间;二是建立健全管控机制。设立海绵专职机构;开展5部相关法规立法,出台用地、融资、绩效考核等23项制度;编制海绵、排水防涝等10多项专项规划;建立了“建管并重”的全过程海绵管控机制;建立了海绵专家库,开展一系列基础研究、做好规范和导则编制,强化技术支撑;三是实践经验丰富。“十三五”以来,漳州投入71亿元,组织实施了“五湖四海”等生态项目,把低洼、易涝的片区改造为滞涝区公园,修复荔枝林、香蕉林等山体植被,有效保护城市自然本底;坚持“源头治污”,市区40公里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污水集中收集率三年增长23个百分点,同时系统整治城市水系,完善排涝设施,构建联排联调平台,有效保障了城市水安全;四是开展科普宣传。这几年漳州市在西院湖公园设立海绵城市展示馆,在古城设立黑臭水体治理展示馆、体验馆,常态化开展科普教育、专业培训,打造“古城东宋河”等水文化特色街区,营造人人懂水、护水、惜水的氛围,让群众逐步认识、理解海绵城市理念。
看来本次能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正是基于我市之前的前期工作努力,那么下阶段我市将如何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呢?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将以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有力抓手,从以下几方面为市民谋福祉。
,推进城区九十九湾、浦头港、三湘江三大流域治理,梳理现状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一河一策,精准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新、老城区雨水管网与污水管网进行全方位提标改造,强化超标雨水应急调度,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提高污水入厂浓度。
,新城区严格海绵管控,推进低影响开发;老城区坚持正本清源,推进源头海绵设施建设。计划实施47个老旧小区、35条市政道路、44个口袋公园等一批海绵化建设改造项目,打造绿色海绵社区。新建建筑小区、市政道路等项目,从规划编制、项目生成、土地出让、“一书两证”、方案设计、工程建设、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全流程进行管控,确保新城区每个项目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通过以上的工作,预计到2024年,我市城市建成区将达到10-20年一遇的内涝防治标准,对应24小时降水量为185毫米-211毫米,从而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好的,经杨副局长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海绵城市建设是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必要举措,那么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本次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我市将以此为契机,以海绵城市建设这样一个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重点解决以下迫切问题:
一是解决漳州排水防涝短板问题。现有排水防涝设施无法有效应对频繁的台风暴雨天气,通过区域流域、城市、设施、社区四个层面的综合措施,上分外洪、下挡江洪、连通调蓄、源头减排,有效提升排水防涝能力。
三是解决漳州城市水环境质量问题。河道虽已消除黑臭,但个别河段水质不稳定,通过海绵城市渗透、净化等综合措施,涵养地下水、净化地表水,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这几年我们已经通过设立海绵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展示馆、体验馆,常态化开展科普教育、专业培训,打造“古城东宋河”等水文化特色街区,营造人人懂水、护水、惜水的氛围,让群众逐步认识、理解海绵城市理念。接下来我们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市民群众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互动。首先是增加和优化科普展示区,利用原有的海绵城市展示馆周边以及九十九湾三角绿地等场地,通过设置能直观体现海绵滞蓄系统的景观小品,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普内容融于市民群众游园赏景的活动中。其次是开展社会公益性竞赛,包括海绵设施的摄影大赛、口袋公园的建设竞赛等,以竞赛的形式,鼓励市民群众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发现海绵设施,感受海绵设施,评价海绵设施的活动中来,让市民群众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加深对海绵城市的认识。最后是进一步打造水文化街区,原有的“古城东宋河”水文化街区已经成为漳州市“人水和谐”的城市名片,成为市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一步我们计划以水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多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市民群众能进一步享受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城市景观提升和休闲娱乐体验。
感谢杨副局长百忙之中做客我们的政务访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访谈到此结束,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积极参与,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