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郢计划”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客”和志愿者,将一座普普通通的乡村变为“创意梦工厂”。

  2.将“乡村”本身作为产品,引入志愿者和高校等社会公益力量,组织专业社团,通过公益项目形式,逐步改造村庄。

  从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采访回来,总有人问我们,这个村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座江淮分水岭上的普通村庄,曾经是无山、无水、无产业的“省级贫困村”,如何用十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在整理采访资料时,脑海中不断浮现日本财经记者筱原匡的《神山奇迹》。神山町是日本山区一座普通村落,既没旅游资源,也没土地优势,伴随城市化进程,年轻人纷纷离乡,只剩下年迈的空巢老人留守。2010年,IT风险投资的“转移浪潮”为神山町带来了活力与生机,让这个偏远山村逆袭为“绿色硅谷”。

  其实,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乡村人口流失都是大趋势。乡村如何留住年轻劳动力,在广阔天地营造更多发展机会,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和美乡村的建设,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个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鲜活案例。靠爱发电的“马郢计划”,用志愿者精神吸引创客,用创客来承接文旅需求,再用乡旅品牌反哺农业实现全村共富,何尝不是一条路径探索呢?

  钟宇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挂职前,他在合肥市公共资源市场执法支队工作。在流行网络论坛时,他就是网络达人,也是合肥第一批成为“驴友”的人,对未来满怀憧憬。

  2014年11月21日,钟宇来到马郢赴任。当年,马郢被列为省级重点贫困村。

  第一次进村之路,让钟宇印象深刻:从尘土飞扬的合淮路拐进村,是一条碎石子铺成的土路,车子疯狂颠簸,村里几只老狗紧跟不舍,打量着初来乍到的他。

  那一年,钟宇不到40岁,带着一腔热情下乡扶贫。起初,他按照自己想象中农村的样子,打算发展大田农业,把土地都流转出去增加收入,但马郢是丘陵地带,并不适合大田作业。后来,他又联系县城的草莓种植大户,计划发展草莓种植,“你这村既没工人,又离县城好几十公里,运输损耗大,不适合。”大户考察后,“一瓢冷水”浇下去,钟宇有些发蒙。

  工作迟迟不能推进,钟宇心急如焚,整天在村里瞎转悠。走在田垄间跟老乡打招呼:“你这韭菜长势不错,这么多怎么卖啊?”大姐黑着脸:“书记,这是小麦。”……又到村民家坐半天,想通过唠嗑“拉关系”,怎料老乡的方言十句有八句听不懂,钟宇的脸上憋出一个“囧”。

  钟宇后来说:“我反思了,真想助农,必须扎根农村,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成为他们,才有可能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朋友们知道他去挂职了,隔三差五来看他,也看看有没有合作机会。大部分人在村里草草转一圈就走了;有人雨天来的,见村里到处是泥巴,无处下脚,车都没下;也有朋友心疼他,“这个穷村,你怕折腾不出花呀。”

  契机出现了。2015年5月24日,在朋友的牵线下,第一个亲子团出现在马郢,钟宇和村“两委”同事几乎全员上阵接待。插秧、摸鱼、扎稻草人……“看孩子们玩得那么开心,我突然意识到,‘老鹰捉小鸡’都能成为旅游项目。”钟宇犹如醍醐灌顶。

  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曾说:“当我们要发展旅游经济的时候,稻田湿地的萤火虫、山谷蝴蝶、青蛙、蜻蜓等等自然界的万物,也都成了生态化发展的新生产力要素。”

  这个农事体验团,让钟宇看到了马郢改变的可能性,也让他意识到,乡村除了经济落后外,还有很多隐性问题。“城里孩子进村都昂首挺胸,我们村的孩子见有外人来,都贴着墙根走,被问话连眼皮都不敢抬。”当时,钟宇家的老大也正上小学,看着满脸通红的村里娃,他心里很难受。

  两个月后,第一位到马郢支教的志愿者张静宜走进马郢小院,为村里的留守儿童上了一堂语文课。不久,钟宇与萧寒、程龙伟等热爱乡村实践的朋友一起,共同商议出“马郢计划”的名称与内容:“计划”分助学、助农和助村三项,主旨是让留守老人和孩子得到更多关爱、让乡村更美好。

  他兴奋又忐忑地把这个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计划”报给镇里,得到大力支持。2015年,由杨庙镇党委、政府主导,村“两委”和脱贫攻坚工作队联合公益人士和个人,共同发起以发展现代农业、振兴乡村、关爱留守儿童为主要任务的“马郢计划”。

  2015年7月,在长丰县生态环境分局工作的丁琳静,无意中从朋友圈刷到马郢招募志愿者老师的信息。她想去,又担心自己坚持不了多久。钟宇给她吃下一颗定心丸:“有时间可以先来村里转转。”

  到村里一圈转下来,丁琳静发现马郢与大多数村庄差不多,环境凋敝,没特色产业,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冷清”。

  可当她一踏进马郢小院,立刻被屋内的热络气氛感染。当天,志愿者旌阳老师正和孩子们分享《非洲旅拍》的摄影课。看着孩子们叽叽喳喳讨论着一张张异域图片,眼神中充满了新奇、惊讶和向往,那一刻丁琳静仿佛邂逅了童年的自己,下了决心。

  从第一天进村起,丁琳静就正式成为“马郢计划”的一名志愿者,一做就是9年。

  我们去采访那几天,马郢一直在下雨,但马郢儿童快乐家园里整天欢歌笑语,一直有大学生志愿者在给孩子们上课。正巧碰上几个来接孩子的家长,聊起丁琳静。“她是个大善人,那时村里还没有水泥路,她就开车一家家接送孩子,坚持了很多年。”村里人朴实,夸谁好,就毫不吝啬用词。

  就这样,丁琳静开始了服务乡村儿童的志愿活动。每次课程或活动,她既要做好前期准备,也要做好后勤保障,还要细心收集志愿者老师和孩子的反馈。搬桌椅、打扫卫生是基本工作, 很多时候,课前还要满村转悠找娃来上课。“记得刚开始,为了能更有针对性提供课程,我和老师一起去家访,发现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学习成绩咋样,更不清楚自家小孩喜欢什么,有哪些特长优势。这在城市家庭不可想象,在农村却普遍存在。”丁琳静说,这些有些心痛的情感,支持她坚定做下去。

  8年来,“马郢计划”中的助学计划一直迭代升级。从单次支教到社团助学再到产学一体的乡村教育课程体系,先后有200多名志愿者老师、上百家助学机构为马郢及周边孩子提供志愿服务千余次。丁琳静和志愿者们,将乡村孩子的心当成一块梦想之田,努力种桃种李种春风。

  让丁琳静记忆深刻的一个助学项目是“梦想舞蹈团”。当穿上舞蹈服的孩子们在铺着瑜伽垫的水泥地上第一次排练,“疼得龇牙咧嘴,但问她们累不累,马上会笑着说不累,还要继续学!”这支舞蹈团后来站到了安徽大剧院的舞台上,“当她们化上妆,穿上白色的纱裙,站到聚光灯下时,我觉得不比任何一个城里孩子差。”

  那天演出结束后,丁琳静开着车送孩子们回村。到村口时,西边的天际出现了绯红的火烧云,丁琳静很是兴奋,有个小姑娘突然说:“丁老师,这种云在我们这里很常见,你要一直到村里来,就能经常看见。”

  前一两年,丁琳静一直坚持接送孩子们来上下课。2018年的一天,也是个雨天,课程结束,当她推开马郢儿童快乐家园的大门时,发现门口停了几辆红色的三蹦子,“有家长主动来接孩子了。”那一刻,丁琳静知道,有些改变正在悄然发生。

  2017年快过年前,钟宇介绍刚回村的孙涛给丁琳静认识。涛哥一直在外谋生,这次回来便不打算回城了,想成为一名助学志愿者。丁琳静当时很惊讶,涛哥坐在轮椅上,只有右手能自如活动。她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的志愿者,后来带动了全村人的志愿服务。

  那时总有游客三五成群来村里玩,会问怎么能买农产品,涛哥就帮农户对接需要农产品的游客;村里创客多了后,涛哥又联系村民自发成立星空夜巡队,守护家乡夜晚;村里要举办大型活动,需要后勤保障人员,涛哥就组织大家做义工……2019年,涛哥联合村里志愿者自发组建了聚心志愿者服务队,这也是长丰县首支本地村民和创客自发组建的志愿服务队。

  涛哥说,自己一直有个梦想,希望未来的乡村,可以人人都是志愿者,事事都有志愿者,处处可见志愿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支服务队,让村民深度融合到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中,促进了志愿服务精神扎根在乡村,促进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乡村“最后一公里”。而聚心志愿者服务项目,也荣获了2020年长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赛第四名。

  还有本地村民孙艳、张鑫、李娟,因为孩子参加马郢儿童快乐家园的活动,自己也成了助学计划的志愿者,现在已是聚心服务团队的核心成员。三位好姐妹平时都喜欢做手工,2023年,合肥市首个巾帼共富工坊——长丰“红莓姐姐共富工坊”启动,她们在被红莓姐姐乡村女性成长计划赋能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坊,成为本地村民创客,年收入有两万余元。同时,她们还在马郢、涂郢小学、杨庙小学开设手工社团,成为志愿者老师。孙艳笑着说:“以前一见生人我就脸红,谁能想到有一天还能当上老师,是乡村的发展给了我们新的人生机会。”

  “‘马郢计划’是要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让城乡资源得到有效的互换和互补。”杨庙镇党委副书记杨磊说,“马郢计划”项目先后获2018年安徽省“月评十佳”志愿服务项目;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大赛一等奖、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

  近10年来,马郢将“乡村”本身作为产品,引入志愿者和高校等社会公益力量,组织专业社团,通过公益项目形式,逐渐改变马郢。

  马郢将城里人向往的“乡村生活”打造成“产品”,搭建乡创平台。目前,马郢共集聚了农业、服务业、手工业等45家“创客”,“马郢计划”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创客”和志愿者,将一座普通的乡村变为“创意梦工厂”,就像神山町一样,完成属于自己的蝶变。

  乡村与城市的次第发展,本质是一场生产力的流动与更新。一地振兴,人才永远是关键。当下,乡村与城市已从“二元对立”转变为相互需要,乡村建设逐步完成“五通”,城乡在硬件上的差别越来越小。如何让更多青年能在乡村找到适合的舞台,实现更大人生价值,值得努力探索。

  王义强是位“90后”创业者,大学毕业后便做农产品电商。和马郢结缘,是因为之前的农产品基地就在马郢的邻村。2017年,他与村里签订协议,流转150亩土地,成为马郢第一批“创客”,开办了马郢第一家现代农业综合性农场——读蔬·情圆农场。

  一是在镇党委副书记杨磊提议他将公司从高新区搬到马郢后,经过一年思考,他还真搬来了!原因是“只有真正扎根这个村,才不会三心二意;每天待在马郢,必须思考怎么把它建设起来”。

  二是镇上为进一步发挥马郢的品牌和集聚效应,2018年打算成立马郢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一个做企业的人来说,这事出力不讨好,也许会“鸡飞蛋打”。但他不仅投资了,还担任了合作社理事长,自此,不仅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肩负起带领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重任。

  7年来,合作社先后打造了农耕体验、非遗空间、主题餐饮等文创旅游产品,逐渐形成涵盖文创体验、乡村美学、手工制作、劳动实践、科普研学等多业态共生的产业生态圈。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升至220万元。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过:“新的方法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此外,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像马郢这样的乡村运营,是新农人、村民和来自城市消费者共创共享共同探索的过程。

  王义强说,在马郢创业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村里“种”下一些人:跟着他从合肥迁到乡村的财务大姐,在村里结识、现在是情圆农场负责人的吴小满,整天给有机蔬菜“唱歌”的农技师孙阳阳……“都是特靠谱的人,如果不是真的热爱乡村,扎根不下去的。”他也呼吁,这些年乡村越变越好,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来说,不一定非将目光盯在大城市,不妨到乡村看看,特别是像马郢这样的“明星”村,能做的事特别多,能走的路也特别宽。

  《乡土中国》中还有另一段:“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是的,中国人的血脉里天然有着“乡土情结”,随着血脉觉醒,中国乡村必然振兴。(记者 陶妍妍 许雅婷)

  提前4个月!通车即“顶流”——建工路港S334项目主线国际式摔跤锦标赛在淮北举行

  提前4个月!通车即“顶流”——建工路港S334项目主线国际式摔跤锦标赛在淮北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