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以来,蔡家洼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村庄规划先行、流转土地资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集体经济,有效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住在新民居、花海是田园、科教文卫全、收入年年高。通过保护好绿水青山这一最大优势,保持乡土特色,适度开发旅游,带动周边发展,开创了“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特色村集体经济模式,深耕生产生活、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科普互动等产业发展优势领域,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村民每年享有包括工资、土地流转、股份分红、房租或经营民俗户等四方面收益,2017年村集体资产突破10亿元。成立了蔡家洼农民文化艺术团,村民走上舞台当演员,走下舞台是产业工人,丰富和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支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家洼五音大鼓”、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路老会”的文化传承。承办国家、市、区级各项赛事、文化活动,为蔡家洼村持续发展植入文化底蕴。
挂甲峪村140户,450口人,历史文化悠久,相传成村于明崇祯年间,因宋代名将杨延昭抗辽凯旋在此挂甲休息,后人便取村名为挂甲峪。
挂甲峪村“两委”班子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奋斗,走出一条新时代“愚公移山”道路。先后实现了“十上山、十化、十变、十起来、十大”工程。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经从荒山野岭发展成为世外桃源。
上仓镇程家庄村位于州河西岸,村风淳朴、团结向上。以“展上仓人文积淀之精华,开蓟县平原旅游之先河”为主题,深挖历史文化,弘扬燕子李三的侠义精神,投资1500万,占地五亩,建筑面积一千四百平方米的“柳溪暨燕子李三纪念馆”;通过土地流转600亩成立天津市程兴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天津程功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利用一村一品发展500亩大规模连片农耕体验采摘园,路宽敞、水系沟渠硬化畅通、电杆电线井井有条、抗旱井合理布局;建立了“北方江南”旅游景区,看田园美景,感侠义精神,赏百亩花海,享水上乐园;积极发展农村群众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村两委大力支持下程家庄村自发地组织起老年健身队、腰鼓队、广场舞队、巾帼民间大鼓队等团体型文体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投资10万元制作了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文化墙和彩绘长廊,文化长廊内容丰富,寓意深远,依托燕子李三人物感召力,将孝义思想贯穿其中,诸如二十四孝、新《三字经》等;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将程家庄十多年来发展的大事记做成文化街展示,如: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表彰、程家庄敬老日和福利日等。
白庄子村位于112国道旁,距草沟堡乡政府驻地草沟堡村1.5公里,距蔚县县城63.5公里,全村行政面积4.5平方公里,共127户,336人,耕地面积750亩,全部为旱地,林地3973亩。发展村庄特色产业,重点推行有机蔬菜种植、服装加工微工厂等特色产业发展。
骆驼湾是一个平均海拔1510米、576口人的小村落,地处阜平县西部龙泉观古镇、毗邻五台山,在古代是东接燕赵、西连三晋、聚合山水之灵气、兼得塞外遗韵和中原风骨不可或缺的小村落,是清朝康熙帝五次西朝五台、雍正一次瞻礼、乾隆六拜圣地、嘉庆一次进香的古御道必经的小村庄。乍听村名,一定与骆驼有关,这个埋藏在深山中、古关隘必经之路、是否与骆驼有关的小村庄,到底发生了多少故事、诞生了多少、沉淀了多少历史,需要我们这代人去追溯、去挖掘。入选2018年河北省十大旅游示范村之一,非常适合打造特色村庄。
天台山,山名也。位于天台山村东头,曾是土山。据清朝雍正十年《肥乡县志》记载,“天台山,县西南。土山无石,高数丈,盘结数百步,上建有天台寺,村亦名天台山”。山名村名,均有浙江天台山高僧所起。
灵秀天台寺,梦回葛孽城。神韵看古寨,养生葛仙翁。这是天台山村的四宝,一是天台寺,天台寺以前因为寺院规模宏大,寺内有“日落晚眺”而被称为“肥乡十景”之一;葛孽城在天台山村西南,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养邑之地”;古寨是指天台山村旧有古寨墙,是肥乡最早的县城属地;葛仙翁指东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道家人物葛洪,出生在天台山村。
太阳村位于迁西县汉儿庄乡最北部,与宽城县交界,是一个满族文化孕育出的村庄。该村共有68户,242口人,该村总面积2569亩,山场面积为2320亩,没有耕地。该村拥有广袤的山场,板栗树漫山遍野,人均可年产板栗600公斤。该村毗邻潘家口水库,水域面积广阔,多数村民以养鱼为副业。2007年开始,该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经几年间的建设,已经成为京津唐周边休闲游玩的目的地。板栗栽植、网箱养鱼、乡村旅游业是该村的支柱产业,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12000 多元。
安泽县府城镇飞岭村位于县城以北7.5公里处,占地总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41.7亩,水地面积262亩,林地面积7889亩。全村辖4个网格,共302户859口人,其中党员34人,两委干部9人。飞岭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背靠延绵不断的山脉,马唐公路穿村而过,山西省唯一一条无污染的河流——沁河自北向南流经其中。村内现有明代古宅院一处,明末清初幸福井一口,石窑洞20孔,石碾5台,避难地道500米,北京知青居住旧址两处,是一个历史资源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的多元化美丽村庄。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业态、新路子,充分依托本村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三大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着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目前,通过打造“飞龙老庄河畔人家”景区、无籽西瓜大棚、草莓采摘棚、玉露香种植基地、反季节果蔬温室大棚、特色篱笆院风情民宿群落、村史馆、民俗大院等,已初步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农业、文旅、乡愁三大版块,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
皇城村是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之恩师、曾辅佐康熙帝执政半个世纪之久、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里。“皇城相府”是陈廷敬的府邸,是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古城堡建筑,集明清两代精华于一体,融官宅民居、军事防御、中西方文化于一身,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康熙皇帝盛赞陈廷敬“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
韩镇小垴村位于襄垣县城东北5.5公里处,沟壑纵横,跌宕起伏。葱郁掠人的桃后山,错落有致的土窑洞,曲折蜿蜒的油面路,漫山遍野的景观树,川流不息的小溪流,原始的田园风光,自然的山水画卷,每一处都彰显出宁静而优雅,美丽又纯朴的小垴亮丽名片。
知青故里,美丽小垴。这里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小垴人建设发展小垴的艰辛历程,更留下了当年怀着满腔热情扎根农村的知青们与乡亲们并肩战斗的光辉足迹。基于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浓厚的知青文化,生态旅游村建设已初具规模。水木清华、槐花广场、知青驿站、桃后山观景台、白龙庙等多个景点已陆续建成并已正式对游客开放。最显眼的就是小垴村党建服务中心,青灰砖砌成,高大宏伟,古香古色,四周凉亭环绕,典雅清幽,别有风味,这里不仅是村民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旅游接待中心。
鲁沟村位于山西省怀仁市马辛庄乡,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离大运高速5公里,明年动车开通后北京到鲁沟村只需要90分钟;空气宜人是该村的特色之一,全年一级空气297天,二级以上空气达350多天。
现在的鲁沟村,湖泊与湿地交织,树林与草地相映,环山绕湖,景色优美,获得“山西省文明村”和“全国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已成为周边地区民众旅游首选地。目前,王生忠先生已经组织八村联并工作,目标是将其打造成辐射京津冀蒙地区最大的高端旅游休闲养老基地。
巴彦敖包嘎查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嘎查总户数317户,总人口1030人口,党员22名,总土地面积1.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840亩,林地780亩。2017年,被命名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和国家美丽乡村。巴彦敖包嘎查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持续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主题,以创建全国文明村镇为目标,以新时代新型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为农牧民服务、靠农牧民参与、让农牧民满意,让文明村镇创建成为造福农牧民的民生工程,成为农牧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
恼包村现隶属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管辖,位于新城区东北部,村辖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恼包”在蒙语中与“敖包”的意思相同,是指“石头堆积的小山”,是蒙古族用做祭祀的地方。恼包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因村落附近有一敖包故得名“恼包村”。
几年来,恼包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开展工作。目前恼包村已经建成了商业街、幼儿园、卫生院、养老院、健身中心、便民超市等工程。45栋村民住宅主体已经完工,水、电、暖等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在村东侧和企业合作建设了一个占地1179亩预计总投资10亿元的呼市城发(恼包)仓储物流园区,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村西侧建成“合作社+企业+农户”为主导的颐和生态农业。目前已建成蔬菜大棚66座,60亩智能温室1座。村里修建了15处四合院与文化大院,展示恼包村的历史沿革、村风民俗。目前已接待中外友人大约30万人次。村里每年两次免费发放粮油补贴,对残疾儿童及时救助,按时慰问老党员,为本村大学生提供助学补助,为村民代缴合作医疗费及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3700万元。
多布库尔猎民村,现有猎民69户、197人,全村现有耕地12127亩,其中村集体耕地980亩,全村房屋31栋,每栋2户。猎民原居住的房屋低矮潮湿危旧,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整体搬迁现居住地后,自2009年来,大杨树镇党委政府通过项目扶持和资金整合,新建通村公路4公里,改造供热、供水、排污等工程,使猎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内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中心广场2500平方米,路灯144盏,村内植树5万株,绿地6000平方米,花卉5万株,集中供热,通路、通电、通电视、通自来水、通网络,实现社区化管理。多布库尔鄂伦春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是以猎民村为依托,以鄂伦春民俗文化和养老养生温泉度假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景区规划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190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景区依托“一轴一带三核”进行规划布局(一轴为鄂伦春猎人文化展示轴,一带为鄂伦春森林狩猎体验带,三核为猎人生活体验核、猎人文化集聚核、猎人小镇形象展示核),建设景区综合服务区、农业观光采摘区、鄂伦春民族文化体验区、猎民休闲娱乐区、养老养生温泉度假区、丛林狩猎体验区等六大功能区。结合鄂伦春旗及猎民村的当地实际及资源优势,实施复原民族风貌、开发创意民俗体验、发展旅游观光度假的发展战略。
2016年9月,多布库尔猎民村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家获得此荣誉的乡村;2017年3月,多布库尔猎民村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时多布库尔猎民村也是全国560个旅游重点扶贫村之一。按照规划2017年已将把景区打造成AA级景区;2019年,将打造成AAAA级景区;使景区成为“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赏色,冬可玩雪”的民俗文化旅游度假圣地。
七里村位于风光秀丽的龙首山脚下,柴河岸边,是铁岭城的东大门,102线国道、沈哈高速公路、铁长公路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捷。全村占地面积7500亩,辖7个自然屯,4个农民小区,东西长7.5公里,居民1970户,人口5772人,人均耕地0.5亩。七里村连续多年被评为辽宁省“文明村”、辽宁省“平安示范村”和辽宁省“五个好支部”标兵,2007年被评为“中国十佳小康村”、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首届 “十大魅力新村”、2010年被评为“全国巾帼示范村”、2011年“全国生态文化村”、2012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14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小平房村共有七个自然屯,十三个村民组,3167口人,881户,占地面积2.8万亩,2007年,小平房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上缴税金24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
小平房村被誉为“辽西第一村”的省级文明村――建平县万寿街道办事处小平房村,在建设生态村的过程中,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走出了一条“依靠资源强工业,依靠工业哺农业”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在科技兴村的建设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小平房村以种植无公害谷子为主,去年种植383亩,今年种植545亩,年产量超过三十万斤。该村的“绿园谷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小米2008年被县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小平房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 “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辽宁省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
小南村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旅顺口的地理中央、生态涵养心脏。北依区行政中心、西临龙河、东拥东冠山风景名胜区、南眺军港海湾,景区内松涛阵阵、花香蝶舞、瓜果飄香。小南村自2007年以来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兴建了全国首个太空植物展馆“旅顺太空植物王国”、东北地区首个“蝶恋花蝴蝶文化创意产业园”;全国最大的福鼎 “盛世九龙宝鼎”;全国指定影视拍摄基地 “闯关东影视基地”,修缮了历史文物古迹“水师营会见所”和“松树山堡垒”,形成多个景点的旅游产业集群,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游览购物、餐饮住宿、四季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品牌。如今,它已成为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胜地,让人“记得住乡愁”的中国美丽乡村典范。
大荒地村地处吉林市区北部25公里处,是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以种植绿色、有机水稻为主、农产品深加工为辅,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独具特色。
2010年3月,大荒地村与东福集团实行村企合作,成立了吉林地区第一家村级党委。随后成立了水稻种植公司,在保证农民自愿和土地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全村900公顷土地进行流转,由村委会统一进行耕种。对流转后的土地进行方条田规整,实行机械化耕种、工厂化管理、集约化经营。2016年,土地流转成功过渡为土地入股制。农民每年年初就能拿到土地的股金和保底红利,并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就近到村内企业上班,成为了农业产业工人,使得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4万元。
村内的龙头企业东福集团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宗旨,以绿色农业、温泉养生、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打造吃、赏、玩、住、游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绿色旅游小镇,促进发展产业升级,推进乡村振兴。构建并完善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完美融合,为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兴十四村是1956年由山东省临沂地区移民响应中央开发北大荒的号召组建起来的移民村。几十年来,在村党委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兴十四村始终没有分田到户,坚定不移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从一个“三无村、三靠村”,发展成为幅员4.2万亩,其中耕地2.4万亩,人口11600多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小朱家村位于宁安市渤海镇西南9公里,距镜泊湖景区8公里,邻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皇都遗址。该村生态宜人、风景秀美,牡丹江水三面环绕,西邻万年火山喷发后岩浆凝固形成的火山熔岩台地,自然的馈赠、原始的生态和淳朴的民风,使小朱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到过这里的人们都用“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北国鱼米之乡”等诸多词汇来描绘它。
汤原县汤旺朝鲜族乡金星村是乡政府所在地、国家级一类革命老区村,是省级新农村建设四星级村、佳木斯市美丽乡村特色旅游村、扶贫开发重点村。全村611户,1311人,耕地9146亩,其中水田8255亩;金星村水渠纵横,生态环境优良,是绿色、有机大米主要产区。距县城25公里,京抚公路贯穿辖区,交通便捷。
近几年,将金星定位为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多彩的朝鲜族民俗文化结合,彰显多样文化的文化之园,打造成“中国东北朝鲜族生态文化农业休闲第一庄”。不断完善村内道路、民居、绿化带、路灯等基础设施,逐步使金星村从单纯的朝鲜民族村寨向生态观光民族村转变。
2014年莲湖村按照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建设主线,整合市、区各条线建设项目,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目前正在创建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莲湖村村庄特色为:
(1)和谐的自然生态:莲湖村北靠大莲湖湿地公园,是青西郊野公园4.6平方公里启动区内唯一的一个行政村,生态保护是莲湖村发展的重中之重。水、鱼、鸟、蛙、林、田等构成了青西郊野公园和莲湖村和谐的生态环境,有机稻种植等也是这一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落实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战略。
(2)和谐的生态文化:文化是乡愁的载体,更是乡村的灵魂,莲湖村在充分挖掘本地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村民的文化认同点,把打莲湘、挑花篮等本土民俗文化与现代音乐和谐共生,有利于落实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等乡村振兴战略。
(3)和谐的生态产业:产业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造血机,”为乡村振兴提供原动力,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莲湖村的产业定位以农业为主、以农促游,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村,有利于落实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
莲湖村紧紧围绕环境宜居、产业发展、弘扬传统的目标,依托本村独特的土地资源、区域优势和人文资源,积极拓展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等各方面功能,逐步建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一体的农业旅游项目,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美丽乡村、魅力乡村。
北双村位于崇明岛中部偏西,毗邻2021年中国花博会主会场,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村域面积4.34平方公里,下辖39个村民小组,村内水网发达、路网完善,民宅邻水倚路傍林而建,整体具有良好的林水村居景观基础。
北双村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村内“三湾公路农业集聚带”是崇明区重点打造的“两区两带一园”农业布局之一。8家骨干农业合作社构建了多样、特色的果蔬供给结构,精品草莓、葡萄及灵芝等特色果蔬品牌知名度较高。农事体验、休闲采摘、农旅节庆等活动内容丰富、人气旺盛,游客年接待量持续保持在5万人次。
村民公园、健身点、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减量分类均已实现全覆盖。村内民风和美,乡土文化氛围浓厚,本地乡贤创办文化楼、音乐馆,编撰老地名文化研究成果,形成了北双特有的丝竹音乐文化、宗族宗祠文化和乡贤文化,并被中央六部委评为社会力量办文化生动典型。
党建引领的共治格局日趋完善,村“两委”班子战斗堡垒作用突出,村干部“头雁效应”明显,村民主体作用发挥明显,“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活跃;发起于本村并以原村主任李小英命名的“小英关爱模式”志愿服务项目,已形成强大品牌示范效应。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黄尖居委会地处黄尖镇全域旅游发展核心板块区,现有党员116名。近年来,黄尖居委会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放大黄尖“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生态+人文”融合发展,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引擎,通过探索“党建+”模式,将基层党建活力转化为富民兴居的强大动力,全力创建特色村庄,引领美丽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近年来,居委会先后荣获盐城市创先争优社会管理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党建工作突出贡献奖、江苏省民俗宜居村、江苏省文明村,2016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7年被国家农业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
桃源村区域面积4.1平方公里,现有2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127人,是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为数不多的一块“绿洲”。桃源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最有魅力乡村”、“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村”“中国十佳小康村”、“江苏最美乡村”“江苏省文明标兵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等荣誉。
桃源村依山傍水,民风淳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今天,全村人民秉承了灵动之水的韵味和厚实之山的磅礴,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以饱满的热情续写着桃源村的历史。
黄窝村是个依山傍海、景色宜人的山海渔村,村地域面积1.16平方公里,全村216户、645人。村级经济主要来源于浅海养殖和乡村旅游,2017年实现GDP 1.8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2.9万元,村集体总收入232万元。
黄窝村相继荣获“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送科技下乡 促农民增收’活动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示范村”、“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江苏省水美村庄”、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江苏省“省级创业型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江苏省健康村”“区十佳村”、“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连续10年被市、区评为“文明村”。
华西村,于1961年建村。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等多项荣誉。都对华西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国内外各界人士,称赞华西是“天下第一村”。
华西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打造“两个一百年”:百年企业、百年村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美丽的白马湖生态渔村,她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说她美丽,不仅是因为白马湖人爱湖、护湖,使之成为了环保湖、生态园,湖内一草一木皆葱茏,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白马湖村地处风景旖旎、清新秀丽的江苏省金湖县前锋镇白马湖畔,地辖水面与农田26000亩,拥有7个联组、510户、2145人。2017年人均纯收入18500元。休闲观光资产规模达8000万元,电子商务销售总额达5000万元。白马湖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休闲渔业为抓手,充分发挥以湖泊水优势,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骄人业绩,先后获得“全国美德在农家”、“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全国无示范村”、“全国体育文化之乡”、“省特色村庄”“省休闲渔业乐园”、“江苏省最具魅力的乡村”、“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村” 、“淮安市渔家乐专业村”、“淮安市基层党建20强”、“淮安市民主法制村”等荣誉称号。
余村,位于竹乡安吉天荒坪镇西侧,是省级天荒坪风景名胜区竹海景区所在地。村域面积4.86平方公里,下辖1个中心村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农户280户,人口1050余人,村域呈东西走向,北高南低,西起东伏,群山环抱,秀竹连绵,植被覆盖率高达96%,具有极佳的山地小气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余村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神奇的自然景观。村内有始建于五代后梁时期的千年古刹隆庆禅院,有被誉为“江南银杏王”的千年古树,有“活化石”之称的百岁娃娃鱼,更有亟待揭迷的古代工矿遗址和溶洞景观。青山绿水滋润下的余村民风淳朴而厚实,百姓安居而乐业,是竹乡安吉率先奔小康的富裕村之一。
上下文村位于诸暨市草塔镇西南部,地处青山革命老区,青山水库上游,毗邻同山镇、五泄镇,山青水秀,民风淳朴。2006年9月由原上文、下文两个村合并而成,距镇9公里。村域面积3.53平方公里,水田497亩,旱地155亩,山林3921亩。现有农户445户,农业人口1281人,党员70名,村民代表50名,村两委干部7名,其中支委3名,村委4名。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6余万元,村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000余元。荣获诸暨市环境整治村、诸暨市新农村、诸暨市乡风文明示范村、绍兴市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森林村庄等称号。
左溪村位于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南部,距离县城12公里,总面积20.3平方公里,全村下辖27个自然村,耕地1039亩、林地25369亩,共657户2285人,畲族占总人口的62.3%,是省内畲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村。左溪村地理条件优越,有红岩、石柱、朱家潭等多个自然景区和畲族风情的农家食宿,村庄依山傍水,远山如黛、溪涧交陌,是个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畲族聚居地。左溪村以发展左溪AAA级村庄景区为契机,打造“旅游+文化”特色品牌,发展畲乡民宿,完善智慧旅游开发及畲乡小院、畲族民俗馆、溪流两岸景观、夜景灯光等村庄基础配套设施。村里至今仍保留着传统习俗、服饰、歌舞、民族工艺及民族教育等畲族文化。进入村庄映入眼帘的是恬静、洁美环境和鳞次栉比畲族特色的房子。这里的房子外立面都是以畲族独有的标志——“土墙青瓦蓝腰带、加檐加顶加上盖”改造完成。
村内古景点众多,有雷鼓山、神通寺、赖公山、上摊堰、凤赖墩、涧峰大田畈、护水双峰、水中央墩等涧峰八景,并有诗为证。古祠堂保留至今完好的有余氏祠堂和徐氏大宗祠,现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分别建于民国十六年和清康熙四十八年(1679年),嘉庆帝钦赐“银段匾额,七叶衍祥”字样,挂于徐氏大宗祠门口。村内古民居保存较好的有40余幢。
在古村落修复的基础上,涧峰围绕古村文化,进行旅游产业布局,重点打造名人故居,传统手工体验坊,特色小吃一条街,农耕文化展示中心,爱国教育基地。
龙现村原名“坳前”,相传曾有真龙出现,示有吉兆,故改名为龙现。龙现村历史悠久,仅稻田养鱼就有1200余年的历史,全村养鱼农田有400多亩,水塘140多个,常年不会枯水,村民依水势建房,村民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凡是有水的地方,都养殖田鱼。走进龙现,就仿佛走进了鱼的世界,“有塘就有水,有水则有鱼,田鱼当家禽” 构筑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龙现村也是一个“有水就有鱼,有家有华侨”的神奇小山村,小田鱼带着龙现游向了世界,活跃在世界20多个国家地区的龙现华侨让龙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联合国村。
近年来,龙现村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被青田县列为精品村进行重点打造。围绕田鱼村、华侨村、精品村三面发展“大旗”,龙现村组好村干部、党员、华侨三支队伍,全力推动田鱼村、华侨村、精品村“三村融合”建设,合力打造龙现美丽经济。
金家村以农业为基础,近年来,我村利用农田、山林等资源优势,培育了森强农业、增先农业等一批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农业企业,逐步形成了枇杷、火龙果、无花果、茶花等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其中有省级无公害优质枇杷基地1000余亩。另有80 亩无花果,50亩锦秀黄桃,30亩火龙果,还有猕猴桃、凯特杏、柚子等十多个品种的水果基地共500余亩。金家村走的是“精品水果园区建设”的路子,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水果节,初步打响了千亩枇杷园、火龙果基地、茶花观赏区等特色农业观光游的品牌。接下来我村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积极打造集休闲、采摘、娱乐于一体的精品农业园区,不仅美化了乡村景色,还可以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全国十大名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小岗村2008年与周边严岗村、石马村合并,现辖19个自然庄,23个村民组,1040户,4173人,村域面积2.25万亩,其中农用地1.89万亩,可耕土地面积1.45万亩。
目前,小岗村全体干群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积极打造改革创新形象美、产业优化发展美、群众富裕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幸福新小岗,奋力推进小岗村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前列。
北陶村地处芜湖县六郎镇中心区域,是六郎镇政府所在地,G329穿境而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便捷;距芜湖市区、芜湖县城仅20分钟车程。北陶村村民主要从事特色种植、水产养殖、精米加工和乡村旅游。
近年来,北陶村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型升级,现已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省美丽宜居村庄,2017年接待游客30万人。北陶村着力打造“水上慢城”、“生态之乡”,拥有“官巷”等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官巷村形成于北宋末年,是六郎镇最古老的村庄之一,官巷自然村在美好乡村建设时,以农村原本的风貌为依托,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打造特色生态农村,按照“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使四面环水的村庄透出一派清新雅致的徽风皖韵,成为芜湖市周边的重要乡村旅游点。
十河镇大周生态旅游村是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十河芍花养生小镇所在地、芍花种植面积世界吉尼斯纪录诞生地、亳州市亳药花海大世界核心区,位于亳州市南105国道以西,距离市区15公里,梅百路横贯东西,交通十分便利。
现在的大周村,处处是景点,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收入,年年上台阶。村民们住的是连体别墅,吃的是无公害特产,出门有机动车代步,花钱有银行存款,生产生活快乐幸福。
良梨村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良梨镇东部,以生产优质酥梨而闻名,“文家河”从这个村流过,这里春天是花的海洋,秋天是果的世界,风景优美。村森林、果园覆盖率达88%以上,生态坏境良好,成为“天然氧吧”。依托境内独特的果林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花果旅游”产业,著名旅游景点有“梨树王”、“乌龙披雪”和文家河生态观光带等自然景观,其中“梨树王”年逾300高龄,年产酥梨2000多公斤,入选省级“名木”。两条 “梨花观赏路线月酥梨采摘节在此举办,吸引游客20万人次赏花品果。
南江村地处湖坑镇南部,位于永定区与平和县交界处,居南溪土楼沟景观中心,距离集镇8公里,是闽西著名的革命基点村,上世纪30-40年代,中共闽西军政委员会曾在南江村办公,中共闽西第一个地下电台在南江村诞生,素有“革命小延安”美誉;南江村主要景观景点有圆形、方形、八角形、月牙形等形式各异的土楼,有眺望整个土楼沟的观景台,有古朴的天后宫,有古色古香的私塾——经德堂,有嫁女思乡的女儿林,有逶迤重叠的梯田,有风景美丽的生态游步长廊等。全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451户1523人,党员43名,全村总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2亩,森林面积9200亩,森林覆盖率达75%,是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天然氧吧。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源村始建于北宋初年,唐末入闽始祖之一严续公(南唐宰相)隐退居住于此。明清时期大源人烟鼎盛,经济发达,一度成为闽赣边界的重要村镇,设有圩场、建有商铺、酒肆、茶楼、饭庄。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村内保留古建筑文物古迹40余处2万多平方米,邓植将军墓、石拱桥群、戴氏官厅、戴氏宗祠、严氏宗祠等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文昌阁、南溪庙、州司马第、古村街巷、桥梁亭阁等众多遗存,还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越“傩舞”、“赤膊龙灯”。
大源村是中央红军村,1931年成立了乡革命委员会,35位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当地群众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契约、筹款筹粮等活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1934年),大源村是第五次反“围剿”新桥反击战的前沿阵地,是红五军团十三师的诞生地和指挥部所在地,开国上将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战斗,现还保留红十三师战地指挥部、红军标语、口号等红色文化旧址。
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古楠自然村坐落在国家4A级森林公园--三爪仑景区内。全村共52户,228人,耕地面积368亩,山林面积3394亩。古楠村背靠青山、面临绿水、白墙黛瓦、及符江南韵味。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要求,扎实推进“三个生态”工程。
村班子民主有干劲,村民团结有和谐,村风淳朴有积淀,今年8月19日《人民日报》的《田野里催生绿色竞争力》报道了我村的中赦自然村。目前正在全力将村域规划建设为“七彩岩龙湾”景区。
以“晒秋”闻名遐迩的篁岭位于婺源县东北部,建村于明代中叶,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梯田叠翠铺绿,村庄聚气巢云,被称为“梯云人家”。数百栋徽式古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掩映山间,为其平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故有“南方布达拉宫”之美誉。村内遗留了相当一部分珍贵的古建,小青砖、马头墙,古朴雅致;护栏、天井,结构严谨;石雕、木雕、砖雕,雕镂精湛,整体格局质朴高雅,内敛浑厚。景区众屋、树和堂、慎德堂等众多古建保存完好,徽派建筑精华尽收眼底。
挂在山崖上的篁岭古村,千棵古树环绕、万亩梯田簇拥,造就了500年世外桃源般的山居田园隐居生活。“地无三尺平”,数百年来,奇特的地形地貌却激发了先民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在无意间造就了一处中国特有的“晒秋人家”风情画。篁岭古村数百栋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错落排布,每当日出山头,整个山间村落徽式民居晒架上、圆圆晒匾里,五彩缤纷丰收果实组合,绘就出世界独一无二的 “晒秋”农俗景观。春晒茶叶、夏晒辣椒、秋晒黄菊、冬晒乡俗……128户“古宅晒秋”,365天永不落幕的童线.山东省青岛市山东头村
目前,该村正在建设“亲近农业,乐享农耕”为主题的亲农耕田园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包括五大功能区,分为农耕科普体验、田园民宿居住、亲子拓展游乐、花海摄影写生、趣味动物乐园。其依托黄河风情带自然风光,充分挖掘农事体验乐趣、农耕文化传承,再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生活。年内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为该村的旅游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全面提升旅游品质,让游客乐意来、留得住、不想走、还想来,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处城乡结合部,村域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多亩,现有村民1200多户、3600多人,1999年以后,该村挖掘其历史、人文、区域、农业等资源优势,从发展现代农业入手,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展农业功能,以持之以恒的努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把一个古老落后的村落建成了一个处处焕发出生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区。
自1976年以来,该村集体办证开矿,村办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民富裕,和谐安居。2010年,村两委班子审时度势,放眼未来,提出了“摈弃传统采矿业,保护绿水青山,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路子。八年来,依托博陆山自然风光和千年梨园的资源优势,以举办每年一度的“梨花节”、“群众文化艺术节”、“采摘节”为载体,搭建起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平台。八年来村集体投入5500万元进行封山绿化、遗址修复和保护、引水上山、架桥筑路、矿坑治理打造、景点打造等,建设了百姓大舞台,游客服务中心,千年梨园、红峡湖、红石峡瀑布、八卦坛、飞天阁、百花园、廊亭水榭等20多处景点,打造的“博陆山风景区”已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每年村集体收入达300万元,带动百姓三产收入达1000多万元。2018年3月,成功引进国企“视点传播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山东国新视点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0亿元,共同打造集“产、文、旅、居”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梨花水镇”,目前已破土动工。
大宗村,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张汪镇。1986年,宗成乐任村支部书记至今。30多年的发展,大宗村坚持做强新型工业、做精现代农业、做美文化旅游、做实民生福祉、做优基层党建,走出了一条工农业、文化旅游、生态民生和谐发展的创新之路全村已拥有企业8家,涉及煤电、物流运输、生物制品、农产品加工。建成小康楼960幢,公寓楼一幢,江北第一村级公园一处,先后被授予“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明村”、“中华孝心第一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百强村”等荣誉称号。
2014年,宗成乐带领干部职工启动“二次创业”,积极落实“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元宝枫这一生态健康产业。注册成立了汇财元宝枫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设了山东省“首家元宝枫苗木繁育基地”,形成“公司+村两委+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模式。目前基地面积已发展到2万亩,共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余人,年创产值3000余万元。下步,计划利用2-3年时间再流3转土地10万亩,积极推进总投资120亿元、总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的薛国故城大遗址公园暨元宝枫现代高效观光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着力打造薛国枫情小镇。
如今的单拐村在的带领下,村两委团结为民、村民积极进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璀璨的成绩。2005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被河南省高校工委命名为河南省大中小学生德育基地;2008年被河南团省委命名为河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2011年被济南军区公布为济南军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被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河南省首批史教育基地;2012被14部委公布为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樱桃沟村地处郧阳区最南端,与十堰市张湾区汉江街办柳家河村接壤,209国道与村西南出口相接,“郧十”一级路与村东北出口的“樱花大道”相连。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526户,18888人,其中党员人数67人,村“两委”成员4人,后备干部3人。版图面积7.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亩,森林山场面积5377亩,库渠塘堰面积1008亩。地形呈“八山半水分半田”格局。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村父老乡亲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的油溪桥村,从一个省级特困村成功创成了全国文明村、全国脱贫攻坚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AAA级景区村、湖南省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园。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突破了1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7的不足800元到现在的12000元,翻了15番。水泥硬化公路通组,硬化人行便道到户,丘丘水田通上自来水、旱涝保收。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92.8%,一年四季有花看有果摘,先后获评湖南省5A级乡村旅游区、国家3A级景区。全村已连续八年彻底禁绝燃放烟花爆竹,打牌、偷盗现象绝迹,邻里婆媳和睦相处,尊老爱幼蔚然成风。该村支部书记,2016年被湖南省委组织部聘请为村党支部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授课师、2017年曾应邀参加中德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8年入选中组部人才库,曾应邀到北京市委党校为全国村支书授课,2018年1月参加湖南省委乡村振兴一号文件起草座谈会,湖南省扶贫先进模范座谈会等。并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湖南省最美扶贫人物”、“湖南省优秀员”等荣誉称号。该村的发展经验和模式,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频道、《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社区报》、《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近年来,共接待省内外参观考察团1000余个。
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维回新村位于S226常桃线中段,由原回维村与新屋岗村合并而成,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62亩,下辖17个村民小组,621户,总人口2375人,有维吾尔族1377人、回族215人、土家族10人、白族1人,是中国除新疆外最大的维吾尔族集聚地,也是著名文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杰出教育家翦伯赞先生的故乡。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常德市郊区宜游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因交通信息闭塞,村民文化程度低,耕地面积少等储多原因,我村几十年来仍处于全国贫困线多位村民十分穷困,与外界几乎无联系,俨然是“世外桃源”。2014年有40多位大龄光棍汉讨不到媳妇,村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都不到,曾经外面的姑娘一谈到十八洞就嫌弃,本村姑娘一心一意往外奔,是武陵山片区出了名的贫穷落后村寨。
2013年11月3日,就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和扶贫开发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十八洞扶贫模式不能栽盆景、不能搭风景,要“可复制、可推广”和“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从此,十八洞成了全国“精准扶贫”首倡地。近五年来,在县委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突出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发展致富产业、精准改善人居环境、精准提供公共服务、精准创新扶贫机制“五个精准”,注重长、中、短期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苗绣和山泉水加工、特色乡村游、劳务输出五大支柱产业,积极探索可复制、可借鉴的相亲扶贫、发展异地经济、村民思想道德星级评比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于2016年顺利脱贫摘帽,2017年实现人均纯收入10180元,并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肯定,国内外主流媒体纷纷宣传推介。
产业支撑筑就梅县金柚“亿元村”。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以金柚种植为主导产业,有30余年种植历史,全村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目前,大黄村柚果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量3500多万斤,购销辐射全国各地,直接主导梅州各县区金柚价格和销量,成为远近闻名的“金柚村”。该村成立梅县区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金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吸收社员入股资金1000多万元,集约33户金柚种植大户和28家金柚专业合作社。主导建立总投入1.9亿元、规划建设面积300亩的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已吸引28家合作社进驻,产业园仓储能力达5000万斤,2017年销售金柚1亿多斤,销售额达3.5亿元,实现利润4000多万元,解决近1000人就业,村民人均收入实现2.5万元以上,推动大黄村从金柚“大村”转变为柚果流转“重地”,“大黄金柚”实现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该村重视柚果深加工,计划联合省农科院,提高金柚纵深产值,提升大黄金柚品质,努力创建“历史名镇大黄金柚”招牌。
盘活资源打造乡村旅游“先行地”。依托松口“千年古镇”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筹资1200多万元,全面修缮丘哲故居----喆庐,修复明清古驿道、古码头、古店,保护百年古榕、古龙眼树群,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为抓手,综合推进名人景观项目、古驿道、古码头、文化休闲活动广场等民生项目的建设。打造了集农家生活体验、农事活动、农副产品、客家美食经营为一体的元成庄“农家乐”,建设金柚公园、乡村民宿、农家乐。
万尾村是全国少数民族——京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国家AAAA级景区——京岛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景区内有金滩浅海浴场、京族哈亭、京族博物馆、京族歌圩、老年人活动中心、三个自然村都有文化广场和篮球场、两支业余文艺表演队、京族学校(设有初中部和小学部)、4个幼儿园、一个标准化的卫生室、京岛荷塘、占地117亩的京族文化广场、占地22亩农贸市场、大小酒店宾馆43家、6个旅游专业合作社体、以及独弦琴、拉大网、踩高跷捞虾等人文景观。京族哈节、独弦琴、京族字喃先后被列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京族人家独弦天籁民间艺术团、义务消防队。
什仍村民委员会坐落于海南省素有宝岛绿钻之称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与国家级五指山自然保护区相连,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原始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亦是天然氧吧宝库。本村依托原始生态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海南海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大力发展养殖中蜂产业。从2017年11月底养殖300群中蜂开始,到现在发展2800多群的规模,并以什仍村为中心,向周边的村委会发展,现已有合作关系的村委会有:上安乡的行干、什坡、南万三个村民委员会,长征镇的南什、什仍村民村委会,营根镇的大朗村民委会,地域范围以东五指山起沿着铁占岭山脉至百花岭绵延二十多公里,到2018年底在上述地区内完成投入7000多群中蜂,初步形成“蜂情小镇”的模式,并向以养蜂为主业的休闲式农旅结合的模式发展,本着健康、生态、高效、品牌、规模化为发展理念,研制发明了养蜂架,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改造了养蜂环境,并注册“大山蜜缘”商标(改商标已审查初审已通过,正在公示阶段),智慧蜂场坐落在我村委会辖区的罗柳村小组,在今年的世界蜜蜂日期间,我村养蜂场的模式获得了广大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在经济效益上,我村带动了5个村集体经济和93户430人贫困户的经济发展,为打造以养蜂为特色产业强村夯实了基础。
中华村区位优势明显,青山环抱,绿水环绕,森林覆盖率70%以上,是渝黔乡村旅游长廊上重要节点。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城吹打”,第18代班主刘道荣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有明清古建筑、原红四军军长王良故居、明清知县所题“凤冠石”“綦风士气”石刻等文物。发展了以“凤冠橘”“中华锦鲤”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3家,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已成气候。在推进改革进程中,业主封成书、周代芳分别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一批先进典型成为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位于国家级森林公园铁峰山山脚,幅员面积9平方公里,森林面积5000余亩,海拔为610-1250米,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无“三废”污染,地表水优于国家III类标准,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处于万州、开州、云阳中心地带,到达三地城区均在40分钟车程内。村内有40家农家乐和20家钓鱼庄及20个人文景点,以及特色猕猴桃、梨等水果采摘,是城镇居民休闲纳凉赏雪的好去处。
全村建成了3080亩猕猴桃基地,成立了两个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同圆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优秀专业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修建了3座气调保鲜库,成立重庆市铁峰山酒业有限公司,占地18亩,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年产可达2500吨,产值5个亿。具备四个“领先”,即恒温发酵技术世界领先,“五不加”技术全国领先(不加防腐剂、色素、香精、食用糖、甜味剂),重庆市规模最大的果酒厂,加工厂建在基地上的模式全国领先,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2017年全村人均达到收入13800元,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减少了“三留守”。村支两委以建设“幸福桐元,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以党建促发展,把一个人多地少、贫困落后的市级特困村发展成为村集体资产实力雄厚、农民收入丰厚、村务管理民主、精神文明多彩的,远近闻名的猕猴桃基地村。
忠县涂井乡友谊村位于位于忠县东部,长江北岸,离忠县县城18KM,距国家级4A级景区石宝寨10KM。村内有著名的三峡橘海。三峡橘海”是一座科技含量高,景观特色鲜明的标准化、现代化的全县首批施格兰柑橘基地果园,始建于2001年9月,面积为5000余亩,定植德尔塔、奥林达等两种优质夏橙,建园时按照45株/亩的标准进行定植。总投资3000余万元,引进并安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以色列耐特赛姆公司生产的25年不腐烂滴灌设备,目前全村产业覆盖率达90%。果园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模式,积极吸引湖北、四川等地10余家业主对村内柑橘进行流转,加大果园管护力度,全村柑橘园管护良好。目前投产面积3000亩,年产柑橘3500余吨,产值600余万元,果农户均收入达2.6万元。
都江堰市柳街镇金龙社区位于柳街镇西部,辖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73户,总人口2403人,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大约2204亩,以农作物为主要产业,拥有苗木基地700亩,经济林木1000亩左右。近年来,金龙社区坚持“治理”“发展”两手抓,以发动群众开展“扫把革命”为切入点,依托川西林盘整治、大地景观农业和诗歌文化内涵底蕴三个抓手,着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产业增效、群众增收,共建共治共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
平桥村位于酒城泸州纳溪区大渡口镇,距纳溪城区7公里,紧临凤凰湖国家湿地公园AAAA景区,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9%,人口1668人,446户,一个集体公司,三个专业合作社,一个农业开发企业,一个旅游开发企业,一个家庭农场,四个新农村居住点,入住农户198户,村民主要收入来自于特色养殖和乡村旅游,集体公司创建的国家二A景区两个。
牌坊村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诞生地,位于川东华蓥山脉中段西侧,距广安市区约7公里。牌坊村也由此分为牌坊新村与牌坊农业村。牌坊新村占地342亩,建有川东民居风格房屋187幢,住户358户,现有村民1700余人,党员54人。疗保险、大病救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对个别困难群众落实低保保、帮扶及学生助学等工作,实施劳动技能培训,安公益性岗位,促进广泛就业等。
产业兴村。2012年前的舍烹村是贵州六盘水盘州市普古乡边远、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村寨。十八大以来,舍烹村支两委敏锐的理解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引进本村的致富带头人陶正学回到舍烹村创业。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理念,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养生度假旅游产业。如今,全村已形成集生态旅游、健康养生、设施农业、电商平台、特色养殖、会务培训、餐饮住宿、民族文化开发8种产业为支撑,农业和乡村旅游于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产业。
改革兴业。作为中国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舍烹村,为实现“要让人人有活干, 家家有钱赚”的目标。村支两委探索了农村土地资源,农民自有资金、人力资源,自然风光、人文等资源等量化入股的发展模式。全村3817亩土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刺梨、猕猴桃等产业,村民全部成为股东,土地入股有保底分红,利润里面还有20%的收益。465户村民通过自有资金入股,在原始股为2000万元的股东份额中占股72%。旅游公司成立后,短短几年相继建成了温泉度假小镇、民族风情街,滨水走廊茶室,陶源酒店,直升机停机坪等项目,村民自建特色农家旅馆、农家乐达110家
发展强村。村支两委带领大家通过抓产业让全村走向全面小康的快车道的同时,不忘夯实农村基层基础阵地建设。通过村集体生态林、湿地、水面等资源入股到旅游产业,通过整合到舍烹村的“一事一议”、环保、森林防火通道建设等项目资金的入股分红,村集体收入每年在20万元以上,现达到75万元。绿树成荫,民族色彩浓郁的舍烹村,2014年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2015年申报为“全国一村一品”、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被授予贵州省农村改革联系点。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4A级景区。
自2010年以来万峰林街道以旅发大会及“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为契机,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其中:民居亮化480户,投入1500万元;道路扩建、新建、改造500万元;中寨桥及道路延伸800米124万元;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景观灯及悬挂红色灯笼)350万元;中寨休闲娱乐广场70万元;新建公厕4个70万元;安装寨内音响设备一套(音柱70个)25万元;文化墙、窗户改造及木质楹联制作50万元;上纳灰至下纳灰沿河步道连接100万元(体育项目);污水收集池25万元;安全饮水工程60万元;村寨绿化工程150万元。通村通组公路硬化率达100%,串户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建立健全水利设施管护制度,设施管护完好,村庄内生活饮用水卫生、干净,配水管网等设施设备完善。辖区内生活垃圾由家政公司统一清运到处理场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通过生物湿地工程,集中村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50%以上;全面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实现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100%,所有村组农户用电与城区同网同价,一户一表率达到100%,村内广播电视网及移动、电信、联通网络覆盖率达100%,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推进“三个一”场所和农村“三改”工程,村庄“三乱”现象基本根除,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民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展乡村文化年活动,强化布依民族文化和“八音坐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美丽乡村内涵,真正确保了村中有山,村中有水,看得见乡愁,让昔日落后山村在悄然后展露新。
丘北普者黑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境内,距县城13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属于滇东南岩溶区,是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以“水上田园、湖泊峰林、岩溶湿地、荷花世界、彝家水乡、候鸟天堂”六大景观而著称。景区于1993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涉外景区,同年9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又于1996年10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04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1月被评为AAAA级旅游区。景区内景点各具千秋,312座孤峰星罗棋布,83个溶洞千姿百态,54个湖泊相链贯通,2万亩水面清澈透明,高原喀斯特湿地让人叹为观止。景区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壮、苗、彝等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普者黑旅游文化的主流,壮族的祭龙节,彝族的抹花脸、火把节、摔跤节,苗族的采花山等民族节庆风情浓郁。
全村国土面积72.72平方公里。是被日本茶叶权威专家誉为“茶文化历史博物馆”的千年万亩古茶园的核心地段,有芒埂蚂蚁堆、芒埂七树、万亩台地茶园、勐本观云海台、景迈大寨后山观云海晚霞台、糯干水寨、景迈大寨佛寺、勐本金塔、等山寨景观。全村2016年实有耕地面积5939亩,其中水田3200亩,旱地2739亩,有林地面积674.2公顷。
寺登村地处沙溪坝子中央,黑潓江畔,距剑川县城32公里,是沙溪镇政府所在地,寺登村境内自然风光优美秀丽,历史文化积淀浓厚,民族风情浓郁古朴,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历史上寺登街是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重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2000年,寺登街被(WMF)列入2001年世界濒危建筑遗产保护名录,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村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兴教寺,寺登街兴教寺被命名为10个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标村庄名录之一)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欧阳大院)。2010年10月获授“中国村庄名片”。2014年9月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8月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5年11月被评为“大理市生态文明示范村”。
河湾村是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耿家营彝族苗族乡藏方村委会下辖的一个村民小组,坐落于秀美的马蹄河旁,因马蹄河绕村而过形成了河湾村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的近300度“马蹄”状的湾,因而得名河湾村。全村有农户69户269人,设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18名,全村有水田141亩,旱地500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按照宜良县委作出的实施全域旅游的决策部署,2016年8月,河湾村因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别致的村落民居风格,被宜良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宜良县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之一,按照乡党委、政府确定的坚持“以规划为引领 景观为核心 农耕为根本 民宿为特色 产业为带动 民富为目标 文化为灵魂”的乡村旅游建设理念。河湾村村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100余亩山头退耕还林,168亩土地流转,村内存栏的48头奶牛各生猪、马匹全面禁养,形成了环境保洁的长效机制,河湾的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凸。
达东村基本村情:柳梧乡达东村位于拉萨市的西南方,达东村交通便利,藏马鸡、藏药材等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太阳山谷,距拉萨市中心18公里。全村总人口为822人、218户、分为8个村民小组,劳动力为324人(其中女性200人);党总支部一个下设3个党支部其中:村民党支部2个、企业党支部1个,我村党员86人、企业党员4人,党员平均年龄为45岁。人均宅基地面积60平米,人均居住面积40平米。村庄经济总值870万元。
纳西村地处214国道旁交通十分便利,是云南方向进藏的第一站,地理优势十分突出,平均海拔2600米,年气温20℃、降水量350——450毫米。下属7个自然组,现有280户1362人(其中纳西族909人、藏族449人、汉族4人),党员83人,(其中预备党员3人),下辖1个党总支部、7个党支部,全村全村拥有耕地856.1亩。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64亩,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玉米等,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有:花椒、核桃、苹果、梨子、石榴、李子、橘子等水果。种植面积494.11亩,盐田950块。
梁家河村以全面建成小康为总目标,遵循党建工作“四化”要求,围绕“一心三区一带”的支部领航发展规划,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大力发展旅游、苹果、养殖三大产业,着力打造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年轻干部励志筑梦教育实践基地、美丽乡村示范基地四大基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村里通上了柏油路、用上了天然气、拉上了互联网、吃上了自来水,特别垃圾污水都能集中化处理;村民在镇里都住上新楼房,大都开上了小汽车;老人都有养老金,小孩上学都有好教育,看病都有新合疗;村上还设立了银行服务点、医务室、红白理事会、便民服务站,我们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通过三变改革,村集体还办起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和食用醋加工厂,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增加村民收入,2017年旅游综合收入近2000万元,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目前,村上的大山变绿了、环境改善了、产业壮大了、集体有钱了、生活富裕了,村民也吃上了“生态饭”和“旅游饭”。同时,先后被确定为中组部农业部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行政学院公仆意识和党性教育基地、陕西省委组织部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基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基地、延安市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
2007年,袁家村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率先提出打造关中民俗文化旅游第一品牌的目标。以村子为载体,以村民为主体,建成民俗浓厚,特色鲜明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开陕西乡村旅游先河,成关中旅游景区亮点。经过十余年建设和发展,袁家村己成为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服务功能较为齐全,既有民俗风情,又有创意文化,既有田园乡愁,又有都市时尚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胜地。
经过十年发展,袁家村从乡村旅游起步,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更加凸显,第三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直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由手工作坊到加工工厂再到连锁加工企业,第二产业跟随第三产业走;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对优质农副产品原材料的需求。遍布各地的种养殖基地和订单农业,使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这样,就实现了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什川镇长坡村位于兰州市区东南,皋兰县城南部20公里处,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9℃,年均降水量250毫米,绝对无霜期180天。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769户,2738人。总耕地面积2589亩,其中水地2589亩,主要以林果业为主,其中软儿梨种植面积1836亩,占总种植面积的71%,年产830吨,种植农户700余户,约占总户数的91%。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4元,超出什川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0%。软儿梨色泽鲜艳,形体美观,皮薄肉细,甜酸适度,1993年10月被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2011年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称号,2015年7月被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性产品,2017年8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皋兰软儿梨)。
蜻蜓村积极推行党务、村务、账务公开,各项惠民政策及时落实到位,走上了一条“规划建村、产业富民、民主管村、文化活村、环境靓村”的路子。通过建立“村民自治、民意表达、监督评价”三项机制,实现了服务社会化、居住社区化、乡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先后被评为“甘肃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甘肃省卫生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示范村”,2015年被农业部评定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7年被甘肃省评定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三条沟村是一个回、汉、东乡族聚集的村,位于康乐县城南部,距县城18.5公里,距乡政府6公里,全村气候湿润,年平均降雨量606毫升,气温7摄氏度左右,无霜期161天,平均海拔2232米。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26户1132人,共有党员29名(男29名,50岁以上24名,50岁以下5名,高中以上6名,初中及以下23名),党支部委员5名。共劳动力384人,耕地面积1986亩,人均1.75亩,有小学1所,教学点1所,共老师9名,学生133名,适龄儿童入学100%;幼儿园1所,幼儿入学46名;宗教活动场所3所,文化广场1处。
大通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地处大通县东北部,距县城14公里,全村平均海拔为2700米,是一个以藏、蒙、汉等民族为主的聚居村,现有耕地1300亩,人均耕地2.82亩。全村共有115户476人,少数民族28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3.1%。东至沟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36户102人,2016年实现了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村退出的目标。2017年底全村农业总产值333.01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1649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万元。山青水绿的自然区位优势是东至沟村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大优势,在村委的带领下东至沟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掘和弘扬村庄特色生态,以“避暑仙境•徒步圣地”为主题,2016年以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南京江宁集团帮扶下,修建朔北乡东至沟村休闲木屋21套,提升了乡村休闲旅游品质,带火了周边农家乐,今年村内农家乐月纯收入达到1万元。积极发展旅游经济,兴建了旅游长廊和购物一条街,将牦牛肉、虫草、手工制作、特色餐饮搬到购物街进行销售,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在大力发展农家乐的同时,积极调优种植业结构,引导村民扩大特色种植业面积725亩,其中藏药材375亩、饲草100亩、蕨麻20亩、覆膜马铃薯100亩、蔬菜100亩,种植业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2.1万元。
大庄村地处祁连山谷地,自然环境优美,仙米国家森林公园腹部,平均海拔2850米,所处仙米林区是青海省最大林区,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森林覆盖率达56.1%,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备得天独厚自然环境。文化底蕴浓厚,拥有400年历史的古寺—仙米寺坐落于大庄村核心地带,是门源地区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独树一帜的华热舞蹈、华热服饰、华热藏族婚俗,形成了丰富的华热民俗文化和自然人文景观。发展基础优越,近年来,大庄村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为契机,从“自然生态美、生活幸福美、文化和谐美、创新引领美”四个方面着手,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村内道路、垃圾处理、亮化、美化、绿化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正在建设的宁武高速穿越村庄北部,且离该村北1公里处设有出口,将于2019年建成通车,仙小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已建成投资4百万元的该村“水上乐园”将于明年试运行,将为该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在建的仙米健康养生中心和正在申报的森林小镇、森林学校,将势必成为高原生态旅游的新高地、产业升级的新载体、要素集聚的新平台、休闲养生的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样板,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村庄内广场、学校、幼儿园、健身场所、卫生室、党员活动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旅游、商贸、餐饮、住宿等产业蓬勃发展;农房布局合理、安全节能实用,村容整洁、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管理民主,形成了自然风光与城镇风貌相融合、人居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原美丽新农村。
原隆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期间永宁县境内最大的生态移民村。自2012年5月份开始搬迁,到2016年9月共搬迁安置14个村民小组1998户10578人,其中回族人口占近33% 。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70户3746人,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5万元,7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现行标准下已全部实现脱贫。全村耕地面积6900亩,现已流转入股6300余亩,在册党员177人,2017年原隆村党支部被县委组织部评为四星级党支部。六年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幼儿园、小学各一所,文化广场12000平米、文化公园14000平米,党群活动服务站500平米、文化活动中心600平米、标准化卫生室200平米、完成村庄绿化400余亩、道路、供排水配套齐全。
大庙村位于乌鲁木齐市南郊38公里,隶属于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辖区总面积4.9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46亩,草场2840亩,村集体土地面积(亩) 2760亩,林地590亩。全村共有常住居民227户558人,其中少数民族171户374人。大庙村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惠民颐养万家,打造生态宜居的文明乡村。
木纳尔社区是一个城郊“村改居”社区,主要以葡萄种植和旅游业为主,距离市区不到2公里。辖区面积约12.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66亩,下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056人,共1344户,居住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居民。全村葡萄种植面积3006亩,今年葡萄大丰收,已销售鲜食葡萄5000吨左右,直接外销到北京、广州、云南等地,纯收入达3000万元。
作为城郊社区还有它的独特优势,一个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个是特色旅游。因地缘优势,木纳尔社区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63万元,辖区建立民俗旅游农家乐、家访点22处,带动就业187人,每户家访点的年收入5万元到30万元不等,创造年利润总数达312万元。特色旅游方面,著名的苏公塔就在木纳尔辖区内,它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建成于公元1778年,迄今已有230 多年的历史,苏公塔每年接待五湖四海的游客大约15万人次,苏公塔既是旅游景区,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木纳尔社区还有着一百多年的民族刺绣商业历史,目前全村有120名妇女农闲时节从事民族刺绣工作。经过发展刺绣产业,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走上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新疆兵团第十二师一〇四团天鹅之乡位于216国道旁,距乌鲁木齐市18公里,于2008年3月成立,是一〇四团安置定居牧民为主的连队。依托市郊及靠近216国道的地缘优势,结合哈萨克族民俗特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牧家乐园。重点打造的“哈萨克风情园”主要依托牧民定居工程,以哈萨克传统文化和兵团文化的融合,进一步挖掘哈萨克民族文化,打造出哈萨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特色工程,将阿依特斯、擀毡、织秀、饮食、民族歌舞等传统技艺和礼仪文化、民俗习惯集中体现,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餐饮、娱乐、体验民俗风情、不同地域文化的“哈萨克民族风情园生态旅游观光区”。园区内有230套牧家乐餐饮接待区,并设有商业街、休闲远动场、停车场、居民区道路及环形徒步道、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成了217亩的小马驹拾趣园,园内设置骑马场,种植了紫甘蓝、尖椒、豇豆等30余种有机蔬菜,可供游客采摘、游玩;同时,千头奶牛养殖基地、智能温室不仅作为一项产业,也可供游客参观,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游览休闲游。小镇周边有唐代烽火遗址区、千亩桃园采摘区、高档温室观光区、高新节水示范区、田园土鸡养殖区、农家餐饮服务区等旅游观光区,形成了商业街与有机蔬菜大棚、奶牛养殖区有机连接。2018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各类收入500万余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位于一三七团团部160公里的和丰县境内,距和丰县县城60公里,海拔1600米,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与和丰县接壤,夏季平均气温15℃—18℃,秋季气温在6℃—9℃,无霜期60—115天。全场户籍人口139户,404人,是以蒙古民族为主的牧业单位。常住牧场居户99户,人口249人,职工总数143人,党员47人,少数民族党员13人。全场草场面积554000亩,耕地面积0亩。牲畜存栏51169(头只)其中:牛2590头、羊38219只。近几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一三七团在阿吾斯奇牧场实施了牧民定居、退耕还牧、轮牧休养、引水兴草、发展旅游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使55万多亩草原焕发生机,景色迷人。阿吾斯奇是蒙古语,意为开满小黄花的地方,也有人说是哈萨克语,意为长芨芨草的地方。现阿吾斯奇牧场是一三七团的一个牧业营所在地,一条长89.8公里的边境线蜿蜒在山峰间,景色秀丽,如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群山怀抱之中……四周铁布克山、托落盖山、赛木斯台山,峰峻石异……中央广茂的草原地势平坦,气候湿润。万亩花海、大小双湖等原生态景观点缀其中,风景宜人,是克拉玛依地区乃至全疆难得一见的原生态草原自然风光带。它三面环山,分别为铁不克、谢木斯台和沙吾尔三座大山,阿吾斯奇牧场由于地处边境地带,高山峡谷、交通闭塞、人烟稀少,仍保持着原始自然地貌形态特征,受当年伊塔事件影响,使整个牧场保持着近乎百年不变的原始草原风貌,水草丰美,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随着高温天气的来临,被誉为“秘境花海、西部凉都”的阿吾斯奇牧场成为人们纳凉避暑的好去处。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一进入夏天,万亩花海,碧水蓝天,远处松涛阵阵,牛羊成群,这夏日奇观更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阿吾斯奇牧场成为当地城市的“后花园”,人们休闲度假的“大氧吧”。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著作权人或机构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正当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
【生态体育】分享赛事版权资源,共享场馆小镇园区综合体资源,畅享体育培训健身旅游资源,提供体育小镇场馆园区综合体规划、赛事运营组织策划、体育培训健身指导,打造全方位全产业链体育文化产业休闲服务创新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