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出生于开封的郭涛,从小就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又成长于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家政策转向经济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城市中树立起了许多 “纪念碑雕塑”“园林雕塑”等,为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面貌,也在郭涛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

  “小时候,我看过大量具有宏大叙事的纪念碑雕塑。这些雕塑在光影下有着独特的面貌,充满了力量,仿佛有一种强大的征服力,使我着迷。”郭涛介绍说。

  出于对雕塑艺术的喜爱,郭涛在1988年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进入浙美后,郭涛得以在更专业的艺术天地中遨游。除了精进雕塑艺术创作之外,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到别的科系旁听,努力汲取不同的艺术知识。通过五年刻苦努力的学习,郭涛于1993年顺利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正式开启了他的艺术之路。

  历经30年创作,郭涛在雕塑艺术的道路上从未停歇,“存在”与“生命状态”是他的创作核心。他的作品题材不拘一格,既有对生命的凝思,也有对英雄的礼赞;既有天马行空的狂想,也有壮志凌云的热情。

  2019年,郭涛的一件名为《浮生》的作品入选法国巴黎大皇宫艺术沙龙展。这件作品凝聚了艺术家对个体多维度的思考,人物形体在创作中去标签化,悬浮在身体上的每一个斑点都折射出生命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未知的可能,隐喻地表达着人与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深层关系,最终从浮世回归到宁静的自我对白。

  “大学三年级时,我曾做过一个半身像木雕,没想到30多年过去,我又开始痴迷于借助胸像这一载体来进行演绎。现在的创作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基本形是胸像,但是创作形式和创作语言已然不同。”郭涛介绍说。

  站在生命的原点,诗性地展现出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郭涛最新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他善于随物赋型,敢于破除成法,他的实验精神早已成为他艺术作品的精髓。郭涛的心境是丰富而单纯的,他手下的语言是有思想的,他心慕手追的不仅是作品的艺术形式,更是作品的艺术灵魂。

  有一段时间,郭涛十分关注家庭关系,创作了主题为《父与子》的系列作品。“有国画,也有雕塑,想表现父与子之间的亲情纽带关系。”郭涛说道,“五六岁时,有一次我喊父亲吃饭,他就牵着我的手回家,这一幕我始终无法忘怀。”

  当郭涛提及过世的父亲时,他忍不住哽咽了。如今,记忆中那个高大的背影已经离他远去,除了怀念,郭涛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心境渗透到艺术作品中,永远的将那一份思念和感悟留下来。

  为公共空间进行艺术创作是雕塑家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郭涛也不例外。多年来,他积极投身于城市公共艺术雕塑创作,多次为浙江省及其他省份设计并实施大型城市雕塑项目,累计为地方制作城市公共艺术作品150余件,其中多件作品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郭涛的公共艺术主题创作切合于当代意识的公共艺术表现,呈现了他的高度阳光透明简洁和纯粹性,将天下宇宙之观于诗性审美创造与造型艺术的综合表现生态之为合一。

  为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所创作的公共艺术雕塑作品《勇立潮头》展现了郭涛扎实的雕塑功底,对艺术内涵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塑造语言的不断探索。

  “《勇立潮头》的构思用了两年多时间,我们选用钱塘潮头勇荡起的一瞬间来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它属于城市雕塑的范畴,在表现手法上更符合公众的审美需求,也符合时代的精神需要。”郭涛说道。

  作为现任的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主任、公共艺术专业负责人郭涛,对于现今的公共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说道:“城市雕塑符合社会需求,也能体现时代精神。城市雕塑创作有公共属性,所以我们在创作时要融合公众的心理需求和美性需要,这与个人创作会有所区别。”

  在光影交织的时光里,郭涛将自己的艺术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灌入泥土中,用极具美感的雕塑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创作的时候,一定要把心静下来,然后进入到自我纯粹的世界中,找到自我的语境,不被外界所干扰。”

  郭涛说艺术创作是一种道,在问道的过程中,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与时间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最终返璞归真,实现自我的纯粹乃至艺术的纯碎。

  风雅颂扬,深耕于陈列布展、数字艺术媒体、影视制作、城市雕塑等领域,且具备全甲级资质的多元化文化传播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