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射频治疗仪类产品有关要求的公告》,明确射频治疗仪、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自2026年4月1日起,未依法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不得生产、进口和销售。这也意味着,家用射频美容仪纳入“械字号”管理的新规将延期两年实施。

  7月18日,极目新闻记者搜索网购平台发现,不少美容仪品牌已重新上架此前下架的射频美容仪产品。部分产品价格较之前有所上涨,也有部分品牌选择布局超声类、光电类产品赛道。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规延期施行,行业企业将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和补充产品注册申报所需的资料,这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注册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新规延期实施后,极目新闻记者搜索发现,多家美容仪品牌在电商平台旗舰店里重新上架了射频类美容仪产品,如雅萌ACE五代黄金五环美容仪、花至射频美容仪FR100pro、小紫弹智能射频美容仪、觅光TURBO多功能美容仪等。也有部分品牌未重新上架射频类产品,只表示系列产品已售罄下架,是否重新上架需等待通知。

  觅光官方商城客服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根据国家药监局规定,家用射频仪分类界定正式起效日期为2026年4月1日,在过渡期内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正规产品均可正常销售,AMIRO射频美容仪产品经过临床功效评估和安全检测认证。”

  OGP旗舰店客服则向记者解释称:“上架的射频美容仪在此前就已获得三甲医院功效评估报告、安规检测、敏感肌可使用等第三方检测报告。”

  在射频美容仪重新上架后,记者留意到,部分品牌的产品价格较下架前有所上涨。例如雅萌ACE五代黄金五环射频仪器在2024年第一季度时的价格波动区间为2530元—2899元,但在7月上架后,价格上涨到2999元—3199元。此外,花至小紫弹智能射频美容仪的价格则从3059元—3199元上涨至3299元左右。不少爱美人士表示:“在商品下架前已经囤了货,现在价格上涨对其影响不大。”

  不过,射频美容仪的重新上架似乎热度并不高。记者翻阅了多数品牌的线上交易记录,发现多数品牌的消费留言都停留在今年3月。

  根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美容仪品类线%。行业业绩的下跌,促使不少美容仪品牌纷纷思考如何“活下去”。

  积极申报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取得销售的合理资质,是不少美容仪品牌正在推进的事。

  记者采访了解到,FLOSSOM花至和雅萌品牌均处于临床试验备案阶段;觅光品牌则已经完成了产品的临床与检验,已正式提交国家药监局进行注册,取证有序推进中;OGP则表示自己已经在获取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最后技术审批阶段。

  根据科学技术部政务服务平台公布的《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国际合作临床试验备案情况公示》,已有4家美容仪品牌进行了临床试验备案,但截至目前,尚未有美容仪品牌拿到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除了拿证,不少美容仪品牌选择多品类开发新品,还有部分美容仪品牌选择从射频赛道转向光电类、超声类产品赛道。记者观察到,目前市面上推出的“胶原炮”“大熨斗”“大排灯”等产品,均采用了区别于射频的技术原理。以今年5月刚上市的OPG超塑刀为例,其区别于射频仪,是一款变频电波美容仪,通过中高低频的电波组合,作用到真皮层、筋膜和肌肉层。目前,这款产品已有超600人加购。

  一业内人士表示,对于美容仪品牌宣称采用的LED红光技术、全电流技术产品,其真实效用可理性看待,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加以选购。

  新规延期施行,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可能与品牌产品研发和注册申报的复杂性息息相关。“射频治疗仪和射频皮肤治疗仪类产品的注册申请人多为家电企业,受有关标准实施等多重因素影响,产品检验、临床试验时间拉长,产品注册申报准备和资料补充还需一定的时间。此外,国家药监局在充分听取行业组织及企业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产品研发实际,统筹考虑公众用械安全和产业有序发展需要,决定延期实施新规。”

  两年的“喘息期”,将对行业与企业产生哪些影响?柏文喜表示,企业将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和补充产品注册申报所需的资料,这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应对注册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对于已取得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产品,原注册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注册证有效期内生产的产品,可在产品使用期限内继续销售。原注册证在2026年4月1日前到期的,注册人可向原审批部门提出原注册证延期申请,延长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026年3月31日。而对于尚未取得注册证的企业,需要向省级监管部门报告医疗器械研制注册计划、适用的安全性标准承诺、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及运行情况、顾客投诉及不良事件处置情况等,这将促使企业加大合规投入,提升产品质量。

  “同时,相关政策也为行业提供了更平稳的过渡期,确保市场的有序发展。”柏文喜说。今年以来,美容仪价格“大跳水”、美容仪企业“跑路”“破产”等传闻接连出现,不少品牌企业财报数据不尽如人意。柏文喜提醒,企业需要在过渡期内加强自身研发能力,确保产品质量,合理规划市场策略,以适应更为严格的市场环境。同时,相关生产经营企业也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要求,依法宣传产品的预期用途或者功效,并提醒消费者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规范使用,避免虚假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