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泽伟)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沿线景观风貌设计方案征集活动有了新进展。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北京市规自委了解到,应征方案已提交最终设计成果并同步开展专家评审与公众参与,三个优秀设计团队入围,三种方案开始比选。

  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沿线景观风貌设计方案征集报名工作于2020年6月展开,由数十家设计团队踊跃应征,经过资审委员会全面审慎考量和深入比选,最终选定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与荷兰MVRDV事务所联合体,法国TER(岱禾)设计事务所与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联合体等三个优秀设计团队入围。10月10日,应征方案完成并提交最终设计成果。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应征单位分别对大运河沿线景观风貌设计、大运河沿线桥梁景观设计、重点地区景观设计等三大方面内容开展方案设计,以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大运河建设成为一条璀璨文化带、一条绿色生态带、一条特色旅游带。三个设计方案各具特色,高质量设计成果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认可。

  10月2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对提交的应征方案进行评审,并同步开展网络公众参与活动。具体途径可在“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官方微信公众号中搜索“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沿线景观风貌设计方案征集请您来参与”,活动开放时间10月31日24时截止,欢迎广大市民参与。

  方案以“全域博物馆,全城入画图”为核心理念,形成从运河到城市“一岸、一堤、一界”的三重空间层次;构建“三层六速”组成大运河慢行系统;将先人工程智慧转译为运河生态新制,微地形塑造结合防洪堤规划,营造活力生态堤岸“斑块”,锚固副中心生态骨架。同时,将运河沿岸分为“溯源流”“汇盆聚”“过山峡”“归平远”“入自然”等5个主体段进行详细设计。此外,梳理整合的全新桥梁功能布局,营造望桥、观桥、趣桥、行桥、觅桥,12座码头为主的观桥空间。

  方案将“融·河”作为设计主线,采用循序渐进的设计逻辑。重塑整体堤坝布局,形成多层级的洪水适应性景观,提供更具弹性的水岸空间。提取历史上的运河主要空间构成要素:河、堤、渡、道、迹,在还原运河空间图景的同时应对通州所面临的城市挑战,每一个空间要素对应提出多样化的设计策略。同时,通过对重点片区和桥梁的设计,实现从排污城市到生态水城,从洪涝城市到弹性绿城,从通勤城市到乐活新城,从车行城市到人行城市的转身。

  针对运河八大发展问题,设计提出“弹性五色水链,多义城市花园”的总体设计策略,依托场所特质,以“深远文史链,叠合水岸链,兼容生态链,柔性空间链,多元生活链”,打造17公里五色交织的运河长卷。结合路桥和城市功能,设置12处垂河多义花园,链接滨水节点及两岸腹地开放空间,架构21平方公里水城共融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重点对五河交汇、运河广场、奥体公园、副中心站等四大片区进行详细设计,重点设计奥体乐跑桥、绿心漫步桥、森林公园步行桥等三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