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山野间的“村咖”正在成为一股新时尚。在南京,风格各异的乡村咖啡馆已有90余家。小小一杯“村咖”,究竟蕴藏着怎样的魅力
当咖啡遇见乡村,便成了“村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咖啡馆从田间地头“长”了出来。在南京,风格各异的乡村咖啡馆已有90余家,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喝一杯“村咖”。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村咖”像是一把魔法钥匙,打开了乡村发展的更多可能。一方面,咖啡馆开始成为乡村与外界沟通的“会客厅”。咖啡和当地文化不断融合,让游客在惬意品尝咖啡的同时,感受村落风貌的迷人;另一方面,乡村咖啡馆为村里带来了客流、增加了人气,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年轻人提供“种植梦想”的土壤,为乡村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地处南京江宁区东山街道的佘村,因村内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被誉为“金陵古风第一村”,如今更是以“村咖”而闻名。在面积仅2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里,分布着15家咖啡店。
在佘村深处,隐藏着一家网红咖啡馆“春禾田”。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或交谈,或看书,或拍照,更多的则是望着远处山水田园遐想发呆,放空自己。
松弛感的满足和对乡野的向往,是不少人喜爱“村咖”的理由,喝咖啡的如此,开咖啡店的也如此。老板崔晶表示:“这里的时光过得慢,不太赶。”这也是她选择在这里开家咖啡店的原因。
在崔晶看来,“村咖”的魅力远超一杯咖啡本身,它融合了大自然的景致,以及那种难以言喻的情绪价值。即使顾客很少,也不妨碍她研究新口味、拍照、插花,或是在院里品尝亲手做的咖啡,看书放空身心。“一半生活,一半生意,这是我的心之向往。”
小小“村咖”,也承载着创业者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梦想。在佘村不起眼的角落里有一家“南风小屋”咖啡馆,主理人春春,展示了近期她研发的一款爆款饮品“听风”,自制果酱、冷泡茶、椰汁、冰块,加以凤梨片装饰,一杯杯特调夏日饮品跃然于指尖。
因为喜欢咖啡和烘焙,更有一个乡村创业梦,所以春春和她的合伙人亚琼来到这里,春春做咖啡,亚琼制作蛋糕,把破旧的房屋打造成理想中的小店,从装修风格到器物陈设,她们用心设计每一个细节,将淘来的旧家具整理组合,布置出自己喜欢的格局,迎接左邻右舍和往来的游客。
当诗和远方变得亲近,咖啡这个“万物跨界”的好搭子,正不断与本土元素结合,碰撞出更多新场景。位于佘村入口处的“幕间咖啡”,主打的是“骑行+咖啡”。店主韩明光介绍,咖啡店成立之初就是想给骑友提供分享、展示的平台,传递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作为骑行爱好者的集聚地,幕间咖啡每年为佘村吸引、转化上万人次的游客。这些游客为保障次日骑行体力,一般会提前一天到达佘村,休整一晚后第二天一早前往附近的“小川藏线”——板汤线骑行观光。“从抵达到离开,这些游客至少需在佘村住宿一晚,吃三顿饭,每人至少在佘村消费四五百元。”韩明光说。
今年6月,佘村联合幕间咖啡开展“‘骑’遇佘村‘啡’尝精彩”活动,“骑行+咖啡”,也将佘村的各色旅游资源链接起来,“龙出没”“古风·行其野”“蝉·山间”等旅游餐饮业态,持续爆火。“我们正推动形成更加立体、全面的‘体育+旅游’产业链,为佘村发展持续赋能。”佘村社区办公室主任王亦天介绍道。
不只是南京,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乡村,很多咖啡馆都成为了网红店,吸引无数城市人到访打卡。
任何一种现象的兴盛都不是偶然,“村咖”亦是如此。在不少专家眼中,小村镇“含咖量”的上升,是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天时方面,2023年,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强调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其中包括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持续加力;提升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备度,持续加强农村的房、水、电、路、气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浙江安吉县“村咖”的走红当地的基础建设功不可没。早在2008年,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打造出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更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村咖”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在地利方面,“乡村+咖啡”双重属性精准匹配城乡融合需求。对于城市消费者来说,一次目的地为乡村咖啡馆的短途出行,成为暂时逃离快节奏生活的方式。相比于城市咖啡馆,“村咖”所处的环境更广阔、更多元,可以是群山间、稻田旁,也可以是小河畔、果园里,这也让“村咖”的颜值与格调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观景、品咖啡、听鸟鸣甚至一个人发呆,“村咖”为远道而来的都市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
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村咖”有着很强的社交属性。忙完地里的活,三两亲友一起喝杯咖啡,聊聊家常,司空见惯的景色也变得新鲜起来。有些“村咖”,不仅是图书室,可能还是老年活动中心、非遗文化体验馆等,“一馆多用”让“村咖”在经济价值之外又多了一份温情。
在人和方面,“村咖”为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诞生开始,“村咖”从审美到产品和创新方向都带着年轻基因。归乡的年轻人,怀着发展家乡和实现自我的梦想,与村集体创新产业的想法一拍即合。通过“咖啡+乡村”,年轻创业者完善了乡村产业配套,为乡村旅游业吸引来众多游客,也为咖啡开拓了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如今,“村咖”正与更多业态擦出火花:露营+咖啡、农场+咖啡、文创+咖啡、老字号+咖啡等。各类融合下的新味道,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创造新机遇。
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位于通元镇丰义村的CoffeeHere咖啡馆靠茶园,紧挨矿坑湖区,周边绿植环绕。店外大片草坪上,摆了十几张白色躺椅,撑着天幕,游客们围坐闲聊、拍照打卡,好不惬意。据统计,海盐目前有10余家“村咖”,它们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依托,融入适合年轻人的创意和DIY元素,打出了“咖啡+生态”牌吸引游客。
还有村镇尝试用“咖啡+古韵”焕发古城新活力。在浙江,约1公里长的绍兴老街仓桥直街,聚集了近10家风格各异的咖啡店。连续两年举办的“古城咖啡节”,不仅为咖啡店主提供了交流平台,也为打造古城新IP助力;位于浙江湖州南浔古镇的“哈利波特咖啡馆”,将旧粮仓改造成霍格沃茨图书馆、音乐厅、咖啡吧,让游客实现魔法梦想的同时,在古镇里品一杯咖啡,享受休闲时光;草糊拿铁、蛋清羊尾拿铁、白水洋豆腐拿铁……漫步浙江台州临海紫阳街,当地风味小吃与咖啡融合的创意特调咖啡,让人在唇齿间感受咖啡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
此外,有创业者将发力方向聚焦于“咖啡+体验”上。宁波象山茅洋乡“青·蟹咖啡馆”依托“共富农场”新型旅游综合试点项目,不仅卖咖啡,还在村里种地、养鱼,探索稻鱼、稻虾、稻蟹共养模式,“乡创客”变身“新农人”……“咖啡乡创客”通过一间间“村咖”,正带动周边业态不断延伸,让乡村文旅融合有了新思路。
湖州市安吉县的瀑布咖啡以东南亚旅行胜地巴厘岛为创作灵感,在安吉独有的葱翠竹林、谧静溪流、野生瀑布中,打造具有安吉本地特质的小东南亚场所。瀑布咖啡为咖啡馆半开放式的空间创造了更多可能,咖啡馆后共有三阶天然瀑布,将山野的天然瀑布美景与咖啡屋结合打造成了一个小型景区,让原本功能较为单一的咖啡馆变身为一处可露营、可玩水、可交谈、可观景的多功能氛围感场所。
进入暑期旅游旺季,一些生意好的“村咖”,单日营业额能达到七八万元,赚足了人气和收益。但还有一些“村咖”只能卖出十几杯,还未创造经济效益就面临草草收场的局面。那么,如何让“村咖流量”避免“昙花一现”,走向“细水长流”?
为应对客流“潮汐现象”等运营难题,不少“村咖”已经开始了探索。比如在周一至周四客源少的时候,它们会将闲置地段出租,给顾客办沙龙、过生日、下午茶等,店里可以提供简餐服务。“客户在租用过程中,有时也会或被动或主动转化成客源。”舶来咖啡主理人金瑜说。
想要让“村咖”实现长红,村子的引导和支持不可缺位。“在我们这里‘村咖’都不是随意落地的,街道会对每一个主理人及其经营理念进行考察,对房屋改造、设计方案也会整体把关,确保店铺的风格与整个村庄有协调性,而不仅仅是将城市已有的业态直接照搬到乡村。”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华光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晓玲说,在响堂村,每一家咖啡店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比如“栀咖啡”与栀子花产业结合;“不空咖啡”除了做咖啡,还开启了文创、研学等方面的探索;“回艺Space”融合了非遗手作;“村宴”除了餐饮和稻田咖啡,还可以举行会务、婚礼……看似都是咖啡,却美得各不相同。如今,响堂还通过艺术展+咖啡、音乐会+咖啡等形式,为不同消费人群提供更多可选择性。
还有专家认为,“村咖”的“长红”也需要在产业链上发力。他们认为“村咖”的原料获取和运输成本较高,而要从根源上解决原料和运输问题,需要在当地发展配套的咖啡产业链。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开辟咖啡种植、采摘、加工、包装、存储、运输、售卖全链条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这会让“村咖”不仅成为当地一时的“明星”,更会是持续增长的产业“新星”。
此外也有专家提醒,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做咖啡,咖啡店和村落焕发活力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和特色,发展‘村咖’的同时,要警惕‘千村一面’和盲目复制。”南京艺术学院王方教授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