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宝藏之城”,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非遗项目38项,有着“中国瓷都”“中国工艺美术之都”“中国婚纱礼服名城”等国字号金字招牌;这是一座“向新之城”,“追光逐日”,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这是一座“山水之城”,绿美生态与山水宋城相得益彰,闪耀着典雅之美;这是一座“美味之城”,“世界美食之都”称号让潮州菜走向世界……一个个“金字招牌”,承载着这座千年古邑的荣光和梦想。
但这座小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经济质量不高、产业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充分问题突出,生态环保、道路交通仍有短板……
面对千帆竞发、抢争上游的时代潮流,潮州如何加快高质量发展,奋力一跃、重振荣光?即日起,《南方日报·潮州观察》开设栏目“重振荣光问策潮州”,以记者走读、专家评述的方式,以“问”寻“策”、以“策”探“路”,借助智库力量,为潮州高质量发展献策赋智,助力潮州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
日前,潮州召开县镇村绿化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坚持把林分优化、林相改善作为绿美生态建设的发力点,打造“林城互融、花满潮州”的美丽花园城市,推动绿美潮州生态建设走深走实。
潮州是一座山水之城、绿色之城。山水之间,满眼皆绿。59.48%的森林覆盖率,让绿色成为潮州的底色。城市生活与绿水青山,在这座小城和谐相融、相得益彰。
“绿”是立足之本,“美”是发展目标。要成为美丽花园城市,不仅要绿意盎然,也要花满城乡;不仅要“披绿”,也要“焕彩”;不仅要林“优”,也要山“美”。不过,走近青山、透过浓绿可以发现,潮州各县区及保护区仍存在着森林质量不足、绿量不够、林分结构不够合理,县镇村绿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森林作为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向绿美而行,怎样遇见“林城互融、花满潮州”的美丽花园城市?笔者走镇村、访专家,寻找潮州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的有效路径。
春光正美好,植树正当时。连日来,潮州大地处处皆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县镇村陆续掀起一股植树新风尚,一片片“巾帼林”“青年林”“企业林”拔地而起。今年以来,潮州全市已新种植苗木21.36万株,投入资金3025.14万元。
潮州并不缺树。据统计,潮州市现有森林面积280.71万亩,森林蓄积量674.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59.48%。
据潮州市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黄南生介绍,过去,为快速消灭大面积的荒山荒地,提升森林面积,加之市场导向等因素,潮州在20多年前曾因地制宜,大面积种植桉树。桉树成活率高,每隔5至6年可以采伐一次,通常可以轮伐4个周期。时至今日,潮州域内整个桉树林的生产能力已经大大下降和弱化。此外,过去大面积种植的马尾松,如今也受松材线虫病危害而大面积死亡,逐步退化为低质低效林。
“当前潮州市整体林相质量偏低,集中显现为低质低效及受松材线虫危害的松林,生态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较多,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完善和提升,改造成生态林或经济林。”黄南生说。
近期正在潮州各区县指导绿美生态建设工作的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教授吴焕忠也有相同看法。据他观察,目前潮州全市的绿量还不够,森林的质量不高,森林景观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吴焕忠认为,潮州应对适宜造林的绿化空间实施人工造林,对低质低效林分采取全面优化、块状优化、带状优化或套种补植优化,以种植乡土阔叶树种为主,优化林分结构,并加大力度加强森林抚育,打造功能多样的高质量林分和优美林相,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碳汇能力。
黄南生则提到,潮州森林质量不高,还在于“大树太少”。因此,选择乡土阔叶树种时,可以红锥、木荷、楠木等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的树种为主,集中种植于韩江、黄冈河沿岸以及库区周边、高速路口等地,营造生态林系统。同时,注意乔木、小乔木及灌木的搭配,让森林更有层次感,逐步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保护功能,“让森林拥抱城市”。
不过,专家也提醒,优化林分结构要处理好“近忧”与“远虑”的关系,不能单纯追求树木数量之“多”以及成活之“快”,而应有长远眼光、科学规划。
“为了尽快成林,此前个别地区采用截干的‘断头树’,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黄南生说,“断头树”易成活,但未来长势、形态并不好。选取小直径全冠苗或者经过培育的半冠苗,虽然成活率稍低,但只要在种植过程中适度修剪,减少水分蒸腾,也能提升成活率。“长远来看,是比‘断头树’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在潮州市乡村绿化技术专家,韩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博士、副教授黄剑坚看来,如果不杜绝“断头树”,还有可能导致偷挖树种的情况。“为了成全一个地方而破坏另一个地方,这种做法必须禁止。”
不仅要选好树,也要种好树。种得太浅,不压紧实泥土或没有固定,种下的树扎根不够结实,易倒伏死亡;种得太深,根系舒展又会太慢。如果植树者缺乏专业指导和理论知识,种树之后很可能需要“返工”。“种树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黄南生说。
近两个月来,饶平县柘林镇在省级森林示范点、饶平县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风吹岭掀起一场绿化热潮——在白雀寺至镇风塔一带大力种植黄花风铃木、凤凰木、澳洲火焰木、火山榕等优良树种。用柘林镇党委委员徐铄的话来说,为的是打造“精品林相”。
“风吹岭原来的林相较为单一,要不就是一片绿,要不就是‘红配绿’。”徐铄说,金凤树是风吹岭上较为突出的树种,每年一到5、6月就会开花,但除此以外,山上就没有其它颜色了。
对此,柘林镇抢抓春季植树造林黄金期,积极配合县林业部门实施柘林镇风吹岭省级森林示范点4352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完成1.5公里森林步道和古驿道两侧景观提升,致力打造林相优化、生态富民、旅游休闲的综合性示范点。“等树木长成后,风吹岭上每个季节都是多彩的。”徐铄说。
不仅如此,柘林镇还依托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项目,在镇区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和种植,力求所有道路都能“见路见彩”:沿路以树干直、枝叶茂盛、排列整齐的火山榕为主;在广场、公园采用香樟树,因其枝干高、挺拔,能较快形成树荫,并且会散发香味,可起到驱虫作用;在山边、水边采用澳洲火焰木、黄花风铃木、紫花风铃木,为原有绿化增颜添美。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实行林分林相改造,需要通过科学规划、搭配森林的树种构成,形成错落有致、四季各异的优美景观。柘林镇的积极行动,为的正是解决树种单一、结构单薄、林相单调、“颜值”不高的问题。
不过,像柘林镇这样“有地可种”的乡镇并不多。在潮州更多镇村,由于民居聚集,可绿化的空间十分有限。专家们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经过环境整治,不少村庄都进行了地面硬底化,相对减少了绿化空间。
此外,过去一些镇村在植树绿化时,较少选择覆盖面较大的乡土树种,而是按照村民自身喜好来种植灌木、小乔木甚至是铺设草坪,个别镇村甚至在水边种植对排水要求非常高的果树。这都是县镇村绿化水平不高的主要表现。
对此,黄南生建议,除了大力推广乡土树种种植之外,镇村绿化可适量搭配花色树种,例如长势良好的大腹木棉、宫粉紫荆、紫绣球风铃、银叶金合欢等。他举例说,大腹木棉虽是从澳洲引进的树种,但实践发现,这类树种在潮州“安家”后,长势比在原产地更好,花期长达两三个月,花量也更多,两三棵便可成景,值得尝试种植。对于靠近山区位置的镇村,则可鼓励种植油茶、奇楠沉香等经济树种,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因地制宜、认真规划十分重要。”吴焕忠认为,潮州应充分地利用“五边”“四旁”、屋前屋后以及天台、墙面、阳台等来立体植绿。
近年来,社光村通过发动党员和村民签订承诺书,出台星级卫生文明户评比奖励制度,将全村600多户民宅进行动态星级管理,年底对四、五星级文明户进行表彰。如今,该村已基本实现“开窗见景、开门见景、移步见景、步步见景”,家家户户“扫干净、摆整齐、种漂亮”已成为行动自觉。坪埔村则是通过“植绿”“护绿”“活绿”行动,“见缝插绿”建设“四小园”生态板块40余处,引导村民通过栽植果蔬、花木等开展庭院绿化,形成“庭院有花、屋外有果”的绿化环境。
“绿美生态建设必须全民参与。”潮州市南药协会会长李汉章表示,潮州绿美生态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市民和科技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投入、全民参与和科技支撑等措施,不断提升绿美生态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为潮州市民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
在黄南生看来,牌坊街、滨江长廊、中心城区以及城市出入口、主干道等地同样有必要“增颜添彩”,增加花色树种和园林精品,通过花色搭配让城市更“抢眼”。同时,也要鼓励商铺、市民在门口和庭院多种花,让点滴花色成为城市一景。
“潮州是近年来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打造美丽花园城市,将进一步提升潮州的旅游吸引力和美誉度,也将让潮州这座‘山水宋城’更有韵味。”黄南生说。
对于潮州这座“山水宋城”来说,绿美生态建设还可以“特”起来、“潮”起来,与“山水宋城”相得益彰。
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黄剑坚就发现,潮州有不少地方喜欢栽种澳洲火焰木、黄花风铃木、紫花风铃木等外来树种,“这些树种能适应当地,不会造成入侵,相对成本低,也能成片成林。”
不过,黄剑坚认为,这也难免导致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他还观察到,近年来,部分城市热衷于蹭流量,引进了一些非常好看的流行植物,其中有一些还是奇花异草。过度“网红”化,不仅令城市面貌变得雷同单调,而且易产生外来物种侵入的生态风险。“网红树、网红林不是不能种,但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因地制宜,找到自身的特色。”
如何在不跟风的基础上“特”起来?他建议挖掘、开发更多优质乡土树种,如香橼、香樟、桂花等香型树种,达到绿上增美、美中有“特”的效果。
湘桥区铁铺镇桂林村就有这样的特色。笔者在这里走访看到,桂花树沿着道路两侧不断向村内延伸,新种下的四季桂树上挂着黄色的小花,散发出淡淡清香。多数村民的门口,都种着已有10多年树龄的桂花树。
桂林村党支部书记陈歆创介绍,桂林村正是得名于“桂花之林”,在布局绿化工作时,便确立以种植桂花为主的主思路,引进丹桂、银桂、金桂、四季桂、沉香桂等多个品种的桂花,希望再现桂林村旧景,打造桂花飘香的“桂花乡”。
除了更“特”,也可以更“潮”。黄剑坚建议在适当的地区种植茶树、杨梅、柑橘、橄榄、枇杷等树种。“不是作为经济树种,而是作为园林树种来种植。人们不仅可以欣赏,更可以采摘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亲近绿美、亲近自然。”
在他看来,绿美生态建设要与文化相结合,不仅是“种”,还要“融”,将文化融入绿化之中,体现文化之美。适当种植一些具有潮州本土特色的树种,能够让绿美潮州拥有更浓郁的“潮味”,让美丽花园城市不仅拥有“看得见”的景观美,更拥有让人“记得住”的特色美,这是潮州“林城相融”的应有之义。“林与城的相融,就是林与人的相融、林与文化的相融。”
对此,黄南生也表示,让美丽花园城市拥有“潮味”,可以在一些小细节里做文章。他留意到,春节期间,潮州古城里就有一些商家别出心裁地在商铺前摆放佛手柑,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赏。“这一个小举动,不仅美化了环境,也是对潮州文化的展示和传播。”
高大笔直的樟树群下,一整片灵芝肆意生长,如同一朵朵棕色的小花——在潮州市饶平县新丰镇,饶平源林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灵芝种植基地不在田间、不在大棚,而是在林间。据透露,在林下种植灵芝,每亩产值可达2万元。
扩绿量、提绿质,还需增绿效,才能在绿起来、美起来的基础上“富”起来。发展林下经济,便是将“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的有效路径。
发展林下经济,潮州靠什么?据统计,潮州具备一定生态承载容量的生态公益林和中低山商品林,有27.5万亩林地可发展林下经济。
“潮州发展林下经济有很大的潜力。”李汉章同时也是林下中草药种植企业负责人,在林下经济领域已探索、深耕多年。据他介绍,林下经济涵盖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可以在林下发展种植、养殖、采集、初级加工等产业,它具有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在李汉章看来,利用林下空地进行种植或养殖,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不需要专门去租赁田地,减少了租金投入。如此一来,杂草没有了“容身之地”,还能省去为林木除草的麻烦,可谓是一举多得。
不过,李汉章也坦言,发展林下经济成本并不低,且并不是“投入即见效”,因此,农户尽管清楚其经济效益,但大多仍在观望。对于这种情况,他建议政府在充分调研、了解农户顾虑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户给予一定的支持,让更多农户建立信心,从而投入到林下经济的探索中来。同时,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发展林下经济。此外,可以探索机械化、智能化管理,将清除林下杂草、开垦采收这些工作交给机器,从而减少投入,帮助农户增收。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要有平台,也要以市场为导向。”黄南生说,针对目前林下经济缺乏发展平台、龙头企业不多的短板,潮州正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布局,积极引进大型企业、引入社会资本,搭建产业发展基地,为潮州林下经济探索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