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下午,“墨·锲:杨奇瑞水墨-装置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启幕。本次展览由宁波美术馆和杨奇瑞工作室共同主办,展出艺术家杨奇瑞近期创作的30余件水墨绘画作品和他根据宁波美术馆展厅空间最新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金石开源》,除此之外,展览还特别展出了杨奇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实验水墨创作历程,并以文献的形式呈现。
本次展览以“墨·锲”为主题,旨在呈现艺术家杨奇瑞的全新力作。除了广为人知的具象雕塑和公共艺术创作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杨奇瑞一直在实验水墨和抽象艺术领域深耕不辍。展览主题中的“墨”和“锲”分别代表艺术家创作生涯中“水墨”和“雕塑”这两个对立又融合的端点,展示了他在实验水墨方面的空间装置化发展。
杨奇瑞早年在河南省博物馆的工作经验使其大量接触古代文物,尤其是雕塑和青铜铭文。1988年,他在汉字雕塑系列中巧妙地将中国古文字与二战后西方的抽象雕塑结合,成为中国前卫艺术的先驱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欧洲的游学经历使他更加意识到自己文化身份的珍贵,并开始探索水墨的创新,尝试将书法的抽象性与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性相结合。
至今,雕塑、空间装置和抽象水墨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一直并行发展,并延续至今。在最新创作中,杨奇瑞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和敏锐的直觉,巧妙地将雕塑的空间感与水墨的拓印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空间水墨表达方式,使观者不仅静观作品,更能以身体介入的方式动态参与到作品的互动中。
巨大的装置《金石开源》,一方面受到了金石篆刻的启发,另一方面也包含了石料开采现场的意象。它结合了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两个传统,即文人水墨和公共雕塑。作为模块的每一根条状“石料”可以被不同地置放在巨大脚手架的格子中。它们仿佛经过篆刻的横截面被染上各种色彩,一方面是对于印章的模拟,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框架组合中又是对于蒙德里安绘画的隐射。当人们在空间装置和绘画之间游走时,不难发现每根“石料”横截面呈现出的粗犷金石肌理,同时对应于抽象水墨画中的拓印质感,使绘画和空间装置互相呼应,相得益彰。
展览的文献部分将艺术家的创作经历分为空间装置和实验水墨两条线索,呈现二者在最新作品中的交汇。通过展示杨奇瑞如何将传统水墨抽象化,并与当代艺术中的空间装置相结合,我们希望更加聚焦地展现,在过去40年的全球化进程中,一位中国艺术家对传统与当代、全球与地方持续不断的思考和实践。
杨奇瑞在实验水墨的创作中试图打破笔、墨、纸之间的传统模式。他排除了毛笔,结合了拓印等综合技法,并将雕塑性整合进来。不同形状、大小的木质模块被艺术家反复组合、拼装,形成抽象的浮雕装置。宣纸被附着于其上,杨奇瑞用泼墨和拓印结合的方式将其显形,从而展现出艺术家胸中丘壑。它们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可见和不可见之间、水墨和雕塑之间,产生出万千意向。
巨大的雕塑装置,条状的模块,以蒙德里安式的方式排列,又仿佛是篆刻的石料。它们以巨大的体量暗示了杨奇瑞抽象水墨绘画背后的空间性。其背后的双重典故,一方面是对于中国传统篆刻、金石学、摩崖石刻、石窟的隐射和继承,另一方面又是对西方几何抽象绘画和极简主义运动的致敬和戏仿。在杨奇瑞的艺术实践中,对于中和西、古和今的融合贯穿了其创作的一生,这也是同代艺术家们终身探索的核心主题。
“墨·锲”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1日,在这里,我们诚邀广大市民和艺术爱好者前往宁波美术馆,体验这场传统与现代、水墨与雕塑交融的艺术之旅。
杨奇瑞,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特级专家,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获得者。历任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创作与研究领域涉及雕塑、绘画、公共艺术、装置、户外跨媒体艺术等。
姜俊,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他毕业于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后来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学位。他专注于公共艺术研究,以及当代艺术和城市治理的跨界融合研究。姜俊参与策划了第六十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24)、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2023)、“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2022-2023)、“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
风雅颂扬,深耕于陈列布展、数字艺术媒体、影视制作、城市雕塑等领域,且具备全甲级资质的多元化文化传播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