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区大渡口街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座老式办公房改建成的咖啡馆,静谧古朴,清新独特,特别是坐在咖啡馆里的沙发上,端一杯咖啡悠闲地品尝,一定格,就能成为“封面硬照”。

  “大渡口街的怀旧与时光咖啡馆的现代并存,形成鲜明对比,碰撞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妙。”“在大渡口老街走一走,或在老街区前拍一张复古的照片,满屏都是时光的温情。”午后,市民袁女士和朋友悠闲地坐在咖啡馆里聊天,好不惬意。“当初就是看中了大渡口老街的历史文化底蕴,便决定留在这里创业。”35MM时光咖啡馆的老板告诉记者。

  实际上,像这样具有“治愈系”魅力的老建筑正悄然回归大众视野,这得益于我市大力实施的城市更新行动。

  东区大渡口街,曾是攀枝花三线建设指挥部所在地和建市以来最早、最繁华的商业区,因三线建设者生产生活需要,渡口商场、邮政局、电影院等标志性建筑应运而生,那时的渡口街一应俱全,好生热闹。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曾经热闹繁华的大渡口街渐渐蒙上一层“岁月的尘埃”,许多建于上世纪的老旧建筑、街道尽显老态,外观破、停车难、道路脏等问题接踵而至。

  如何增强居民的舒适感?东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欣瑞表示,近年来,大渡口街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作为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宜居度的民生工程,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一步提升城市“颜值”,增长城市“智慧”,开展了管网线搬迁、老旧房屋外立面改造、新建地块拆除重建、公益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

  对于如何保护老街区历史文化,杨欣瑞则表示,通过融入三线建设文化、工业移民文化、市井文化等,按照“活”“色”“生”“香”四个片区,对应设置门户景观、渡口记忆广场、主题公园、雕塑和街头小品景观等,延续历史记忆。

  “我们充分尊重街区原有空间格局与肌理,对三线建设时期历史建筑进行原汁原味的修缮,保留了十三栋、电影院、印章厂等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展示原渡口邮电局以编号命名地址的信箱文化,让一条大渡口街,半部攀枝花史的文化魅力穿越历史。”杨欣瑞表示,建设打造中深挖三线建设文化内核,开设集研学游、展馆参观、主题演出、拓展体验于一体的“渡口记忆”精品研学线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同时,优化街区公共设施建筑功能,开展餐饮服务、文化演艺、特色民宿等服务,激发街区活力。

  位于西区河门口北街和畅巷10号的初心园,呈现了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岁月和三线建设者留下的美好印记,这也是西区建设发展史的一个窗口。为弘扬“三线精神”,西区就地取材,最大化保留原有风貌。园内分为西区三线建设文化公园和西区三线微博物馆两个部分,在博物馆内,一幕幕场景、一件件物品都凝结了三线建设者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我一直没有来过这座城市,近几年随着交通发达,我来到攀枝花,来到初心园微博物馆,没想到历史文化保护得这么好、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三线建设时期那段艰苦岁月,看到了三线精神的传承,更提醒了我们这一代人不要忘记过去。”从内蒙古自治区专程来参观的游客杨二喜动情地说。

  攀枝花作为国家三线建设而兴的城市,三线建设文化是这座城市的根和魂。在那段“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峥嵘岁月,众多三线建设者扎根河门口至乌龟井片区。该片区现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成的老旧房屋60栋1752户,建筑面积12.65万平方米,改造前功能设施配套不足、居住环境差等,居民改造意愿强烈。

  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时,西区投入2000余万元进行更新改造,挖掘文化元素,打造“三线精神”主题公园,通过“集中连片”“补旧如旧”等方式,实现三线建设文化遗存与生活环境双提升。

  “我们正在全力打造《时光里》三线特色文旅项目,围绕火红的年华,炙热的青春这一主题,依托高家坪地段与河门口北街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地标和文化景观,融合党培研学、影视体验、特色美食、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等多种业态,吸引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研学交流活动152场,吸引游客17.7万人次。”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站主任肖成林表示。

  老建筑、老街区,是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是人民群众的乡愁见证,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未来,我市将尽最大努力保护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融入城市更新行动,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文化魅力。(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珊珊 肖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