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县城西部,有一座凤凰山。这是一座缺水少土、岩石裸露的石头山。长期以来,山体荒凉贫瘠,跟它美丽的名字并不般配。经过几年的植树造林,万亩常绿的油松和侧柏在这里安家落户,凤凰山变成一道守护家园的绿色屏障。

  凤凰山从荒凉贫瘠到满目皆绿的转变,只是涉县推动全域绿化、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经过几辈人一镢头一镢头的持续用力,山石厚土薄、极易水土流失的涉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6%,成为八百里太行“呼吸最畅、睡眠最香的地方”。

  “2013年10月,全市实施‘绿美邯郸’攻坚行动以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迅速投入到行动中,到今年已经五年了。”涉县林业局副局长才丁华介绍。

  生态建设是千年大计。多年来,涉县认准“林字经”是一本“真经”,换届不换“经”,持续用力,久久为功。2013年以来,累计造林80万亩,平均每年18万亩,其中2017年至2018年8月,20个月完成造林40.5万亩,人均栽树100棵,创造了人均造林奇迹。

  尝试着在凤凰山上造林,始于2005年。当时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只能边摸索边实践,最终在2015年底基本完成了阳坡绿化。2016年,山体上部的裸岩区造林提上日程。

  裸岩区寸土没有,杂草难生,怎么种树?涉县人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山体,造林公司用油钻、钢钎、铁锤等简单工具,一个一个地凿石开穴,然后用石片垒出一排排鱼鳞坑,再利用卷扬机从山下卷土上山,客土种树。为了给树浇水,他们在山顶挖出蓄水池,从山脚起铺出千米管道,每趟管道用三四个接力泵抽水,将水引到山上灌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实现了裸岩全覆盖,创造裸岩区造林奇迹。2017年,又一举完成阴坡绿化,造林5000亩,栽植各类苗木60余万株。

  11月20日,记者一行从凤凰山的裸岩造林区转到山的另一侧,看到200面红旗迎风招展。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说,这是在为义务植树做准备,全县县直单位和乡镇将在这里种下1000亩核桃树。风凰山上又将迎来新成员。

  站在山上,望着层层叠叠昂然挺立的松柏,不由让人想到了“愚公”。要想踏踏实实干点事情,不正需要这样一股“愚”劲吗?

  让荒山变成林海,不仅需要“愚”,也需要“巧”,是拼搏和智慧共同织出了万顷锦绣。

  涉县定位于“生态立县”,谋划了战略布局,搭建了发展架构,制定了具体方案,夯实了制度保障。

  这是一盘步步为营的大棋,分为三个层次梯次推进。首先把国省干道、环县城、环景区周围等人多的地方作为重点区域,重点绿化,实施高标准造林。在这样的地方种大苗,也就是高1.5米以上的树苗,长得快,易成活。去年承办第一届旅发大会期间,完成荒山大苗造林7万亩,把太行红河谷建成森林公园,把漳河变成百里画廊。

  再就是把县乡公路两侧、村镇周围作为次重点区域造林,按照技术规程,栽植容器苗;在土层较厚的山坡地发展经济林;对深远山区实施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

  不仅要种树,更要把树种活。由于生态环境差,涉县也曾被“年年造林少见林”的问题困扰过。而今,涉县大苗造林成活率却高达90%以上,这是为什么呢?

  “造林法”“山长制”“12字管护法”……他们在各个环节制定严格标准,就连人工种树的步骤也细分为六步:刨坑、围板、客土……哪步都不能少,从而解决了荒山绿化缺土少水、树苗难活的难题。

  “我们还制定了严格的验收制度。2014年底,开始大面积采用‘逐株验收法’,也就是一棵一棵地数树苗。专业公司造林,我们验收,活不了的马上补栽,苗木低于标准的也不算数。今年我们几十个人验收,数了三四个月。”才丁华笑着说。记者默默算了一笔账:今年涉县大苗造林两万亩,以每亩110株计算,工作人员共数了220万株树苗!

  造林需要资金,在涉县每种一亩树,成本至少要三四千元,而国家补贴只有500元,仅靠政府投入已经无法满足林业发展需要。涉县通过谋划项目,在争资、融资、引资上多点突破,有效破解了资金瓶颈。

  近年来,涉县成功争取到中央造林补贴项目、省太行山绿化项目等资金,完成了一项项伟大壮举。他们对来之不易的资金精打细算,通过技术突破、本土育苗、就地取材等办法,把成本降到最低,同时做到造林标准高于项目要求。涉县人用实干赢得了口碑,国家、省林业部门的领导看后都说:“把项目放在涉县放心。”

  “家庭林场”建设是吸引社会资本的一个好办法。涉县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引进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家庭林场建设。承包人承包荒山、完成造林任务之余,可以利用山地实现经济效益。龙虎乡马布村村民申学武听说这个政策后,

  放弃在外包工程的机会,承包了村里的600亩荒山,投资150万元建起家庭林场。他每天用工40多人,现已栽植核桃等经济树种1万多株。目前,家庭林场建设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签订合同445个。

  绿化和富民结合起来,推动了全产业链的发展。今年以来,全县农民来自林果产业的收入人均达到2000元以上。

  对造林人来说,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绿化,不仅是任务,更是事业和责任。一位网名“高兴”的员工,把他们顶严寒、斗酷暑、攀裸岩的照片制成美篇,发到网上。那一幅幅肩背力扛的画面,透露出他对工作的热爱和自豪。

  在后池片区绿化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试验开展了冬季造林。三九时节,天寒地冻,条件极为恶劣,林业人员李和保组织3个造林工队顶着严寒和风雪上了山。晚上冻得睡不着,早上天不亮就开工,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凉水,他们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挖出树坑4万余个,栽植桧柏6000余株。万亩荒山变青山,后池村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3900元增长到8700元。

  杨喜庆今年70岁,是林业系统一位老技术员,凤凰山造林带头人。他热爱林业,退休后成立了生态造林公司,不计得失地挑起重担。2015年他身患重病,做了大手术,不到半年,他就上山组织造林,硬生生在裸岩区打造出高标准生态景观林。

  如今,杨喜庆每天都会上去看他种的树,每看到充满生机的树苗,他就浑身带劲:“树种下时2米高,现在都三米高了。侧柏的根往石缝里钻,能涵养水源了。我高兴啊!”

  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涉县森林面积只有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不足2%。经过几代人的苦干,如今的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分别增长了63倍和28倍。有人说,这里是“呼吸最畅、睡眠最香的地方”,是“数星星、看月亮最清的地方”。

  龙山,很多人都不陌生。龙山上植被茂盛,郁郁葱葱,是涉县居民爱去的风景点。曾几何时,龙山也是荒山秃岭。几十年前人们整地种树,才有了今天的绿阴。

  涉县在对重点区域实施绿化时,提出再造“七个龙山”,建成了七个森林公园,凤凰山、符山和后池桃花山都包括在内。可以想见,再过几十年,这“七个龙山”青山叠翠,物种丰富,定会成为如今龙山的模样,成为水源涵养、生态良性循环的倚仗。

  圣福天路是涉县一条“网红”路,今年春天刚刚修好。沿着蜿蜒起伏的天路登临符山最高处,群山万壑尽收眼底,山体上密密麻麻的油松侧柏历历可数。这一带原来是废弃矿山,千疮百孔。造林人在去年冬天整地挖坑,今年一开春就种下了万亩树苗。虽然时日还短,新种的树苗尚且遮不严白色山石,但“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的未来可期。四周游客也慕名而来。河南安阳的靳先生是第二次来这儿:“今年7月来过,那时山上开满了花,很漂亮。这次又和朋友一起来了,放松一下。”

  造林的生态效益已经初步显现。后池村今年汛期遭遇极端暴雨天气,由于植被茂密,从山上流下来的都是潺潺细流,极大减弱了暴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