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浙江仙居,始于唐代,俗称“唐灯”,也称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因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而得名,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空间感强。
浙江海宁硖石灯彩历史悠久,主要有针、绘、拗、结、扎、刻、糊、裱八大工艺,针刺和绘画的结合使硖石灯彩独树一帜。硖石灯彩种类繁多,有虎、豹、狮、象等大型灯彩,又有鱼灯、鸟灯、古钱连环灯等。如今,历经长期发展的硖石灯彩已经是集声音、光、电、建筑、书、篆刻、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工艺品。
泉州花灯是南方花灯的代表。于唐代兴起,盛于宋元,其制作工艺世代相传,主要分为彩扎灯、刻纸灯和针刺无骨灯三种类型,当地方言中“灯”与“丁”同音,闹花灯寓意人丁兴旺、吉利喜庆。
“千年千家千灯,千秀千角千灯。”来自广东的东莞千角灯,灯身为多个不同的立体三角形组成,千角灯的扎作无图纸也无样本留传,只由师傅口传身授。因历史悠久,体积巨大,工艺精湛,被称为千古一灯。
湟源排灯流传于青海湟源城关镇,其产生可追溯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内地客商云集湟源县城,湟源城内商铺为招揽顾客而纷纷制作名号招牌,招牌内插蜡烛,夜晚一点亮便熠熠生辉。后来各商铺的名号招牌制作得越来越精致华美,成为带有底座而形态图案各异的牌灯,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即是在牌灯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北京灯彩随着朱棣迁都北京而兴旺起来。明代时,灯市口是北京最大的灯市,作为地名至今保留。灯彩制作匠师从全国各地聚集而来,使得北京灯彩制作渐趋精致古雅,清末以来尤以宫灯最为知名。
上海灯彩是在民间灯彩的基础上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以花纹图案细致、色彩鲜艳著称,以前曾流行于真如、大场等上海西区。材料有麻、纱、丝绸、玻璃等,品种包括有撑棚灯、走马灯、宫灯、立体动物灯四大类。
南京秦淮灯彩亦称“金陵灯彩”,历史长达1700多年,早在东晋时期,南京地区就已出现了有关灯彩的文献记载。明代南京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为10天,秦淮灯彩艺术得到迅速发展,鼎盛时灯彩品种达300种之多,有“秦淮灯火(彩)甲天下”之美誉,一直影响至今。
苏州灯彩又称“苏灯”,早在宋代就已闻名天下。宋代的无骨灯、鲩灯、珠子灯和罗帛灯,明清的荷花灯、栀子灯、走马灯、夹纱灯以及后来的大型龙船灯,都是精妙卓然的苏州名品。结合吴门画派的书画艺术技法及上乘的丝绸面料装饰,工致雅秀,其中以走马灯最能表现苏灯特色。
佛山彩灯俗称“灯色”,其融南北文化于一体,为岭南民间艺术的代表作。佛山彩灯用料考究,扎制工巧细致,可保持较长时间观赏效果,铜衬剪纸为其特有装饰,纹样丰富多彩。
潮州花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彩扎的立式屏灯,以戏曲和历史人物故事为主要表现题材;二是彩绘的挂灯,在表面彩绘诗画图文;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重刊的《班曲荔镜戏文》有“三街六巷好灯棚”唱词,佐证了潮州花灯的繁盛。
洛阳宫灯创自东汉,盛于隋唐,洛在品种上可以分为张合架纱绸宫灯、拼装架方型彩绘宫灯、拼装架多角彩绘宫灯和玩灯、花灯、纸灯四大类。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于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出宫廷,流向民间。“宫灯”之名,即由此得来。
(开封)汴京灯笼张是清朝末期张姓艺人留下的绝技,其造型和扎糊技艺源于开封民间的彩灯制作传统。因距今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灯笼制作技艺传到近代有许多都已失传,非遗传承人张俊涛与父亲经过多年的努力,恢复了千眼千手佛灯、走马灯、立体汴京八景无骨花灯等近50种传统古灯。
忠信花灯来自广东连平, 起源于宋末元初,兴盛于明清。忠信花灯从上到下分为灯盖、灯身、灯裙,从里到外一般有2至4层,花灯的外层配以剪纸、图案、纸穗等,灯裙则由各种各样的图案彩色灯带组成,灯内装置有各种形象的画片旋转流动,使得整个灯饰五颜六色,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乐清首饰龙是流行于浙江乐清的传统美术,每年元宵节前后,乐清都会举行首饰龙游行活动,人们希望首饰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首饰龙的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技法为一体,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几种不同的技法交叉进行,是一种综合手工技艺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