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村落,其文化景观及建筑时空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与越来越广为人知的“文化景观”概念不同,“乡村文化景观”的概念名称和内涵都不统一。但与村庄概念相比,村落文化景观以其整体性、综合性和活力,更受欢迎。本文以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时空特征及建筑保护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落景观及建筑保护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策略,以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为其它村落文化景观及建筑保护提供参考,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永恒任务,是建设农业强国自上而下的创造性探索。保护传统村落与建筑,就是保护民族记忆。阐述“村落文化景观”与时空特性的概念、传统建筑的分类、开发模式,以景观规划理论为基础,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对村落文化景观进行理论研究,对乡村建设提出理论指导和建议。
不同的区域有自己典型的风景特征与文脉历史。云南地区有着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历史人文进程,这两大因素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丰富的传统村落类型,所以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认识村落文化景观和建筑演变特征,有利于传统建筑地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随着乡村振兴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景观对村庄发展的特殊地位、其特有的时间与空间构成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利于解决村落文化景观集中连片保护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促进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利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生活设施、生态设施和生产设施,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应以居民生产生活为根本,以服务业发展为动力,二者相互支撑,形成合力,进而鼓励乡村配套和旅游业的发展,夯实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基础,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可以提升乡村建筑的建设品质,对打造具有吸引性的和美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环境设计为理论基础,以实现村落文化景观与建筑保护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的价值导向,分析文化景观的特点和建筑文化的因素以及村落文化景观对人心理感受的影响。厘清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以及演变驱动力,结合实地调查,从景观的空间布局、历史脉络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示村落文化景观的发展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和利用策略,以解决当前文化景观及建筑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建筑是保存着宝贵记忆的瑰宝。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推进,乡村的物理空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服务乡村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应尽的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来讲,不能只是把乡村当作满足城市人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让城市人能够在乡村里得到一种有别于城市生活的田园景象。建筑要传承当地文脉,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但由于缺乏政策控制引导,在一些地方的乡村建设中,对乡村建筑形态大拆大毁,使一些古村落原有的生态系统、传统建筑风貌格局遭到破坏;对乡村的重建和农村景观的重新设计忽视了文化景观的生态性和地域性特征,忽视了对农村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村落文化景观设计及建筑是“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农业的融合”。以育德村为例,在村落中设计随处可见的充满乡土风情的小景,与整个村落的氛围相协调。在原有基础上保留村落的“形”,传承文化的“魂”,形成“一心、三轴、多点”的景观格局。一心是主要景观节点,以原有的非常完整的文化园和文化墙为景观中心,营造积极、良好的环境。“两轴”是指两条主要的景观轴线。南北向一条,东西向一条。“多点”是指次要的文化、经济场所,分别是农乐餐厅、桑蚕制品体验园、红色文化公园。在文化场所传承传统工艺,丰富景观价值。在植物搭配方面,合理选择乡土植物,丰富景观内涵,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空间。建筑涉及物质文化景观区、园丰农耕区、红色革命景观区。物质文化的创造以自然界所提供的条件为基础和前提,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过程。园丰农耕区借育德村的农田景观与农耕文化馆,展示农耕历史,设立互动体验、种植展示和销售等环节,让村民和游客感受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同时借助村落内的建筑景观,将物质文化景观与农耕景观融合。红色革命景观区以文化广场和村内墙体为载体,融入革命文化的元素,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增加对育德村红色文化的了解。
在乡村振兴的议题中,村落文化景观及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通过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设计,打造乡村美好生活环境。面对村落文化景观在城市化、商业化等压力下所面临的威胁,在总结区域村落文化景观及建筑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保护策略和措施。这些策略和措施旨在有效地保护村落建筑,防止其受到进一步的破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村落文化景观面临着一系列复杂且新的发展问题,必须有效保护村落文化景观,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李江丽,1978年5月出生,女,汉族,云南曲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基金项目:保山学院2022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滇西村落文化景观的时空特征研究》,编号22BYSY0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