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7日,DOMOARTS造境-沙龙展举办,地点在北京居然之家北四环店杜玛壹家展厅,多位艺术家、雕塑家的作品聚集一处,在现代东方气质的原创家居空间中,呈现各自独特的艺术之美。
内外两重空间的杜玛壹家展厅,是一处全方位多场景生活空间,这里是DOMO家具在北京的旗舰店。其间,黛黑金属、本原木色勾勒出厅堂卧房家具的主调,素白、青碧、姜黄、靛蓝等各色织物与软枕,与四季呼应配搭点缀。
展览中,多件雕塑作品与家具共处,一并诠释生活艺术化的主张。这些雕塑作品大小形态各异,它们被精心安置,在观赏中自然而然走进视线。与通常艺术品占据空间主导并彰显自身存在感不同,它们并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根植于此的恰如其分。
事实上,这是赖亚楠与阿福联手策展的共同愿望——人是生活的主角,艺术品走进生活的那一刻,理应与三餐四季的美妙感知和谐一体。此番艺术家们也希望将自己的作品,不再仅仅属于艺术圈或拍卖会,而是真正以平等、亲和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现场观者更在步移景异的游走中发现,身在DOMO的世界,用艺术和爱来造境生活,才是生活的真谛。
通常来看,在单一品牌的家具展厅,有如此强大阵容的艺术作品展出,实属罕见。作为策展人之一,艺术院校出身的设计师赖亚楠在“艺术、生活、设计”之间权衡了很久,谈到此次展览的初衷她表示:“人们通常认为,艺术品是高高在上的,是存在于艺术馆和博物馆里的。但我认为眼下,人们对日常生活的需求正在超越物质层面,而这个时候,是艺术走进生活的最恰当的时机。”
罗素说,“人的生活真谛不在于穿衣吃饭,而在于艺术、思想和爱。”纵观当代中国人的居住生活,是到了回应上述观念的时刻。
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求正在显现,新生代消费群体逐渐摒弃从众的消费观,如何挖掘他们的精神诉求与现实需求,是每一个活跃在市场中的家具品牌必须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的信息洪流,正在冲刷着固有的价值观、审美观,作为生活方式缔造者的家居从业者和设计师们,正在经历比以往更高的挑战。如何能够保持自我并拥有独树一帜的市场魅力?答案就在未来,值得深入探索。
本次展览囊括雕塑作品64件,参展艺术家包括程一峰、高孝午、牛淼、王大朋、吴大伟、谢克、张峰、张慧、章华、邹超等。展览将持续到2023年1月7日。
2004年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雕塑教师、广州市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
程一峰是国内较少有的,一直专注于抽象雕塑创作的艺术家,在创作抽象雕塑的过程中,“他会先为作品从生活中找到一个原型,依据这个原型进行想象与思考,重构与塑造,并最终选择一种材质实现。从表现题材这个层面来说,他的作品是具象的,但造型语言及表现方式来自于西方抽象雕塑艺术体系。”
著名艺术家,1976年生于福建三明,1999年毕业于福建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200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居北京。
高孝午一直秉持”当下即是”的观点,在艺术上实践”凡人艺术”。其作品多以轻松幽默,温和无戾气的方式,透露隐喻的、非极端的理性思考,表达对社会的关注、批判和反思。早期代表作有《标准时代》、《城市梦想》、《我们这一代》、《软暴力》、《出入》等系列,近期作品《再生》、《共境》等系列,着眼“日常”现象,以平等心邀约大众,“用再生唤醒最初的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善巧于心、方便于人,力图发挥艺术作用于社会的最大有效性。
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 2010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 2012年毕业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数字媒体(MFA),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每个人与世界的隔阂是无可避免的。有时源于自己的内心状态,有时源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有时人们会尽力贪图肉体的享受进而麻痹自己的精神,这在当今社会无疑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
在极速发展与转型的社会中一个个体的人的心灵会收到何种信号?精神上如何寻求建立自己真正相信的东西?这些问题我们永无法回避,他们隐性的成为艺术家(牛淼)艺术中不停寻求的东西。
王大朋是一个有着深厚基础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很深入的研究。在形式语言的创造上,他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西方造型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他擅于塑造灵兽形象,作品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运用的材料和手法具有当代人的视角。他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表述语言通过当代理念和当代手法解读出来。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雕塑本身的表达范围及再定义一直是吴大伟所思考的问题。他注重雕塑语言本身,在艺术实践中保持着个体的自觉性,善于对知觉材料重组和再创造,他的作品时常对存在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一切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一切都在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在吴大伟的作品中,想象与现实的互动,仿佛在表明现实世界不过是思维的产物。
1978-1980年任职设计及插图师,1980年毕业于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并赴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修读中国传统装饰艺术,1982-1988年任教于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主任导师及香港理工学院客座讲师,1987-95年在香港创办美术设计及出版工作室。1996年移居新加坡。2007年移居北京并设计修建个人艺术工作室
谢克对艺术的情绪,经历了从商业到民俗,从民俗到当代的演进,他生活的空间也让人不可思议。历史和地缘的特殊性,使香港的语境极具跨文化的宏观色彩。因此,谢克身处的文化现实,使他拥有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潜质。除了创作视角的独特,谢克的绘画和雕塑还深得一种设计师、建筑师的语言气度。单纯、简约的画面图像往往具有层次分明的寓意和象征主义色彩。
张峰以及对于中国传统的热爱和修养,也已经开始了对当代雕塑的中国意味的研究。张峰的作品,不但在形式具有中国画的笔墨特征,同时在精神上也具有文人画的特点。其作品在形式上的残缺与破碎,形体的肢解与分离,都宣泄着他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批评态度。概括地说,张峰的雕塑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写实性雕塑的历史性转型,即在保留具象的形象基础上,更多地切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展现当代人丰富多样的精神世界。
张慧的作品重现的是已逝去的岁月,对往事的追怀,她抒发的是对记忆中的童年以及田园生活的无限怀念。透过她的童真之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共骑青牛嬉笑玩乐,人与人的关系被处理得简单、和谐,这与现代高度紧张的城市生活形成了反差和对比。
1985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要研究生课程班。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员,北京市城市规划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服装学院客座教授。
章华的雕塑就其整体风格而言,清新、明快、唯美。与那些沉稳、厚重、强调大体量的风格相比,他的作品充满张扬、流动的大线条,充满动感,充满青春的活力。为此,他用拉长的造型手法,夸张了人体的四肢和腰身,尽情让其伸展、延伸,从而产生一种冲向未来、冲向希望、冲向梦想、冲向那条一定要撞到的“红线”的感觉。
对于邹超而言,艺术创作是一个回归本心的过程。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在力求精准传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所以我们在《小时代》、《童年》等作品中看到邹超以赤诚之子的形象刻画个体命运和个体的内心世界。
艺术家:程一峰、高孝午、牛淼、王大朋、吴大伟、谢克、张峰、张慧、章华、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