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广东省无疑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从1978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省域排名第五,到如今与江苏一同领跑全国经济,并与排名第二的山东拉开巨大差距,广东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东的经济繁荣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还为湖南、湖北、江西和广西等中南部省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然而,与江苏省的均衡发展相比,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在该省的北部、西部和东部地区,仍有许多城市和县域未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利,这成为广东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珠三角地区,广州市作为珠江下游三角洲核心地带的城市,自秦朝以来一直是广东省的经济和政治重心。广州长达千年的领先地位源于广东省除此地区之外相对恶劣的地理条件。
在粤东地区,地理位置与福建相连,后者以多山地形著称。粤东的地形特点延续了福建的山地纵横,主要城市分布在南北两条线上:南线沿海的潮汕地区和北线沿东江的河源、惠州等城市。
这两个地区虽然具有人类聚居的潜力,但被莲花山脉分隔,导致它们之间缺乏联系。这阻碍了潮汕海洋资源与东江流域物产的结合,使得这些地区相对孤立。孤立的表现之一是居民分布,即潮汕是潮汕人的家乡,而梅州则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
粤北地区的情况也不理想,从清远向北到南雄,大片山地连绵不断。除了北江及其支流连江在山脉中形成的河谷盆地外,几乎没有适合大规模聚居的地区。
对于从北方南下的中原人来说,粤北地区通常只是一个暂时的落脚点,他们最终的目的地通常是农业条件更为优越的珠三角地区。
韶关作为粤北山区的中心,位于中国南部的山地核心地带。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珠三角地区的人流和物流往往不愿北上,湘赣两省的优势也难以辐射至此,导致了粤北文化的独特性和孤立性。
粤西地区的地理条件相对较好,山地较为平缓,西江谷地也明显宽阔。然而,西江的真正重镇梧州并不属于广东,跨省的联系受限,使得借助西江开发粤西变得困难。
雷州半岛本应是一块宝地,其平整的地理条件在多山的广东具有难能可贵的地理优势。然而,由于位于岭南地区,平坦的地形使得雷州半岛经常遭受无法抵御的台风袭击,经济投入的损失可能过大,从而阻碍了投资。
雷州半岛距离珠三角的核心较远,政策倾斜的可能性也不高。在古代社会,甚至被用作流放罪官的边远之地,与海南相似。
在广东省,珠江支流的水系,包括东江、北江、西江,都汇聚于中部的珠三角地区。这一地理优势使得珠三角成为广东全省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集中地。此外,香港在改革开放和回归后对深圳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了珠三角在省内外的经济领先地位。
2023年数据显示,广东省总GDP达到13.5万亿元。其中,深圳和广州分别贡献了3.46万亿元和3.03万亿元,合计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一半。中山、江门、肇庆等快速发展的城市,以及工业城市佛山和东莞,也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相比之下,珠三角以外的其他广东城市经济总量仍然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珠三角外的其他城市经济较弱,但这并非可耻之事。因为在中国南方的一些省份中,整个省份的GDP甚至还不如广州市,而这些省份已位列全国前15强。
在探讨市区与全域发展差异时,直接比较往往缺乏深度。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仅凭统计数字难以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然而,通过对县级及其下辖乡镇的研究,可以揭示更为细致的发展情况。
赵银涛等来自华南理工的研究者在其2015年的论文《广东典型欠发达小城镇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中,从较小尺度审视了广东省内各地的发展水平。该研究将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5%的城镇定义为欠发达小城镇,通过这种定义,将看似繁荣的广东与全国平均水准相比较,得出了具有迁移意义的结论。
研究结果颇为令人瞩目。在2015年的数据中,广东省共有1147个小城镇,其中30个数据缺失。在余下的1117个小城镇中,有786个符合欠发达的标准,占比达到70.37%,是那些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1.5倍的发达小镇数量的五倍之多。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广东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也对区域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广东省内部的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别是在粤东、北、西三地及雷州半岛的山区小镇与珠三角地区的对比中更为显著。数据显示,在粤东、西、北三个地区,共有796个小城镇中,多达647个被归类为欠发达,占比超过80%。相比之下,珠三角地区的321个小镇中只有139个属于欠发达状态,不足一半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珠三角地区的这些欠发达小镇,也主要集中在肇庆西部、清远北部和惠州东部等广义上的粤东、北、西山区范围内。这种分布揭示了广东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即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活力与其他地区的发展滞后形成鲜明对比。
在对欠发达小镇进行综合考察后,研究发现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无论是位于山区还是相对平坦的小镇,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县道和乡道的布局。除了城镇主干道周边区域拥有较为集中的商业设施和交通运输服务外,其他道路多沿河流或原有村落路径规划,导致道路结构杂乱无章,出现众多团状交叉,使得大片土地未得到合理开发。
在已开发地区,住宅建设占据主导,商业建筑多为结合住宅用途的两三层小型建筑,这种用地模式不利于实现高效的产业分工。
这些小镇的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教育方面,大多数小镇缺乏高中和幼儿园,初中数量平均仅为一所,且只有约半数的小学生选择在当地就学。医疗服务条件亦不理想,资质完备的医生和护士数量有限,部分小镇医院甚至没有设立妇产科。至于养老服务设施,大多数养老院名存实亡,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在2015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收集了广东地区小城镇的实地数据。经过超过八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尽管这些小镇有所进步,但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依旧显著,且这种差异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大部分广东小城镇的居民生活质量仍然不尽如人意。
广东省约有四分之一的地区属于欠发达状态,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和土地规划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全国许多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共同挑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农业保护政策、地理位置条件以及当地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人口流动。与全国多数小镇相似,广东的这些小镇面临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来推动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赵银涛等研究者在选定的多个镇区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前这些地区儿童人数显著多于平均水平,而20至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却严重不足。预计下一个人口增长高峰将出现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特别是在如赤凤镇这样的地区,由于寿命延长,老年人口的年龄上限可达到79岁。
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个独特的家庭结构:主要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组成。尽管广东是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这种通常与中西部省份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现象,却在广东东、北、西三个地区同样存在。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普遍选择前往珠三角地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无论是在深圳的电子厂工作,还是在广州街头送外卖,或是在佛山顺德学习厨艺,大城市所提供的丰富机遇与乡镇缺乏规划、显得沉闷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年轻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虽然一些“新一线城市”面临单一城市发展的指责,然而广东省作为一个整体,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却鲜少得到关注。广东省的发展优势并不仅限于省会城市,而是遍布约四分之一的省份,而其余四分之三的地区则相对滞后,这些地区在投资吸引力和人才集聚方面甚至不如与湖南和珠三角地区的联系密切。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逐步推进,广东省正加大力度推动东部、北部和西部山区较弱小镇的发展。考虑到这些地区目前的发展水平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75%,这对广东省的整体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广东省正努力促进珠三角以外的地区发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
借鉴浙江和江苏的经验,通过去中心化的策略强化较弱市的发展,对于广东来说是一个积极的趋势。这不仅能够促进省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平衡,也有助于提升广东省在全国乃至国际竞争中的地位。